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中国文艺团体。简称左联。是按照中国共产党的指示,以当时在上海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创造社、太阳社成员和受鲁迅影响的革命作家为基础,吸收其他进步作家而组成的革命文艺团体。
左联的成立
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文学界的斗争很激烈。国民党反动派压制进步文学以及左翼作家,左翼作家迫切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据1930年3月3日《拓荒者》记者报道,自从创造社被封,太阳社、我们社、引擎社等文学团体自动解散以后,酝酿了很久的左翼作家联盟的组织成立的时机已经成熟。
1930年3月2日下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窦安乐路中华艺术大学的教室里成立。会上通过了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成立会是下午2时举行的,
到会的有冯乃超、阳翰笙、潘汉年、洪灵菲、钱杏邨、鲁迅、冯雪峰、郑伯奇、田汉、蒋光慈、郁达夫等50余人。宣告开会以后,推定鲁迅、夏衍、钱杏邨三人为主席团成员。
会议确定组织行动总纲领的要点是:
(1)文学运动的目的在于求新兴阶级的解放。(
2)反对一切对我们的运动的压迫。同时决定了主要的工作方针是:
(1)吸收国外新兴文学的经验,及扩大我们的运动,要建立种种研究组织。(2)帮助新作家之文学的训练,及提拔工农作家。(3)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及批评理论。(4)出版机关杂志及丛书、小丛书等。(5)从事产生新兴阶级文学作品。
“左联”成立后团结和组织进步作家,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艺大众化,培养青年作家,推动了革命文艺运动向前发展。
左联成员
1932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参加成立大会的有40余人。最初盟员50余人。鲁迅在成立大会上发表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演说。左联的领导机构是执行委员会,先后担任领导工作的有沈端先(夏衍)、冯乃超、钱杏邨(阿英)、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茅盾、冯雪峰、柔石、丁玲、胡风、以群、任白戈、徐懋庸、何家槐、林淡秋等。左联内有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党团,先后担任党团书记的有冯乃超、冯雪峰、阳翰笙、丁玲、周扬等。左联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编辑部、出版部、创作委员会、大众文艺委员会、国际联络委员会 。先后主办的刊物有《萌芽月刊》、《拓荒者》(以上两刊系接办)、《巴尔底山》、《世界文化》、《前哨》(学导报》)、《北斗》、《十字街头》、《文学》、《文学月报》、《文学新地》等。
左联最初盟员名单:
鲁迅 |
茅盾 |
郭沫若 |
阿英 |
田汉 |
郑伯奇 |
洪灵菲 |
蒋光慈 |
艾芜 |
巴人 |
陈荒煤 |
戴望舒 |
端木蕻良 |
冯铿 |
关露 |
胡风 |
胡也频 |
李伟森 |
楼适夷 |
柔石 |
沙汀 |
谢冰莹 |
徐懋庸 |
阳翰笙 |
叶以群 |
殷夫 |
于伶 |
郁达夫 |
张天翼 |
周文 |
周扬 |
丁玲 |
夏衍 |
冯乃超 |
马加 |
马子华 |
王任叔 |
王志之 |
王余杞 |
王西彦 |
方土人 |
方之中 |
东平 |
叶灵风 |
叶紫 |
田间 |
白薇 |
任白戈 |
任钧 |
许幸之 |
孙席珍 |
杨骚 |
杨刚 |
李辉英 |
丽尼 |
邱韵铎 |
何家槐 |
林淡秋 |
欧阳山 |
周立波 |
周而复 |
草明 |
柏山 |
洪深 |
聂绀弩 |
夏征农 |
陶晶孙 |
萧三 |
舒群 |
蒲风 |
雷石榆 |
穆木天 |
|
|
|
左联的成绩与影响
“左联”的成立,标志着革命文学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鲁迅,正是“左联”的辉煌战旗,在他的率领下,进步的文艺工作者开展了强有力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他们创办杂志,翻译、介绍马列主义关于文艺的论著,培养文学新人,发展“左联”组织。“左联”在北平和日本东京设有分盟,在广州、天津、武汉、南京等地成立小组,吸引了大批左翼文艺青年。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戏剧家联盟、新闻记者联盟、美术家联盟、教育家联盟、语言学家联盟和音乐家联盟也相继成立,当时号称“八大联”。国民党统治区的文艺阵地,大部分被进步文艺占领。
“左联”在文学创作上的杰出成就首推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鲁迅的杂文和历史小说《故事新编》。“左联”作家的有些作品,虽然在艺术上未臻成熟,但却能让人从中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其生活实感和革命热情至今仍感染着读者,如殷夫的诗《血字》、柔石的小说《为奴隶的母亲》和蒋光慈的小说《咆哮了的土地》等等。“左联”培养成熟起来的文学新人有张天翼、叶紫、沙汀、艾芜、萧军、萧红、周立波、欧阳山、周文、蒋牧良、艾青、蒲风、聂绀弩、徐懋庸等。
国民党反动派穷凶极恶,对左翼作家进行疯狂镇压。他们禁止书报的出版发行、封闭书店、出版社、通缉逮捕作家。“左联”的战士就用更换刊名、更换化名、更换书店的办法与敌人周旋。最后,敌人使出了最后一手:杀戮。
“左联五烈士”柔石、殷夫、胡也频、李伟森、冯铿用自己的鲜血浇灌了社会主义文艺之花。后来,被杀害的还有作家洪灵菲、诗人潘谟华和应修人等,鲁迅也遭到通缉。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下,“左联”仍然坚持英勇斗争,出版了纪念五烈士的刊物,发表宣言,公开进行抗议。
1936年春,根据形势的需要,为了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自动解散。虽然“左联”的历史不过短短6年,但是它以在当时的巨大作用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成为中国革命文学史上的丰碑。
左联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在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并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新月派、民族主义文艺运动、自由人、第三种人及论语派的文艺观点进行批评和论战;对国民党当局的反动文艺政策和迫害压制活动,进行抗议和斗争。左联很重视文艺大众化问题,在自己的机关刊物和其他报刊上发表很多文章,进行热烈的讨论,形成了很有声势的文艺大众化运动。左联领导的文艺运动在创作上也取得巨大成就。鲁迅、瞿秋白的杂文,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春蚕》,蒋光慈、柔石、胡也频、丁玲、张天翼、叶紫等人的小说,田汉、洪深、夏衍等人的剧作,殷夫和中国诗歌会诸诗人的诗歌,都以其思想上和艺术上新的拓展,显示了左翼文艺的实绩,产生广泛的影响。在左联的培养下,涌现了沙汀、张天翼等一批文学新人,给文坛带来生气。左联成员的创作多选择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题材和主题:革命者在白色恐怖下的英勇斗争,工人、农民对剥削压迫的反抗、斗争和觉醒,农村的破产,城市生活的动荡不安、知识分子的从彷徨走向革命……都体现强烈而鲜明的时代色彩。这些作品,基本上扭转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时期相当普遍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幼稚倾向,把五四以后的新文学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左联在国民党政府残酷迫害下顽强地战斗了6年,粉碎了国民党当局的文化“围剿”,培养了一支坚强的文艺队伍,为现代中国人民大众的革命文艺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由于受到中国共产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左联也有过宗派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
左联领导人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少年时代在家私塾诗书经传,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
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
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学改造国民灵魂。在《河南》杂志上发表《人的历史》、《摩罗诗力学》、《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1909年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出版。
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2年2月应蔡元培的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任部员和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员。后任佥事和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公余校录古籍,研究佛学和金石拓本。
1918年5月开始以“鲁讯”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封建礼教的“吃人”罪恶。此后三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余篇。1920年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1923年第一本短篇小说《呐喊》出版。1926年第二本短篇小说集《彷徨》出版。这些作品是我国新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力作,对后来的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除了小说,还写了很多独特风格的杂文,最初的杂文集《热风》于1925年出版。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杂感集问世。这些杂文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解剖社会和人性深刻遒劲,文风犀利活泼,有极强的战斗力和感染力,成为我国新文学史上特有的文学样式。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未名社,终其一生为培养文学青年付出了巨大精力。
1926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4月辞职。同年10月抵上海,从此定居于此,专事写作。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并开始研究马列主义文艺论。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过多种文学期刊。在国民党政府的文化围剿中与“民主主义”、“第三种人”等派别开展论战,也批评了“左联”内部的“左”倾思潮。
1936年因积劳和肺病在上海逝世。他留下约一千万字的文化遗产,许多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充实了世界文化宝库。他把一生献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
左联五烈士
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于1931年1月7日以“共产分子”、“宣传赤化”等罪名将胡也频、柔石、殷夫、冯铿、李伟森等五位“左联”作家同另外十八位共产党员逮捕。2月7日,在上海龙华被秘密枪杀。
“左联五烈士”,李伟森不是左联成员,但与左联关系密切。除殷夫外,其余四人均为共产党员,李伟森还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
柔石,浙江宁海人,1902年生,原名赵平复,最初从事教育工作,并参加新文学运动。1923年开始创作;1928年夏,他到了上海,与鲁迅有较多往还,在鲁迅的帮助下译介外国的尤其是东欧和北欧的文学,编辑《语丝》、《朝花旬刊》、《萌芽月刊》等刊物,这些活动对于他的创作起了积极的影响。他曾经写《二月》、《为奴隶的母亲》等作品。
胡也频,福建福州人,1903年生。1924年开始文艺活动,与人合编了北京《京报》附刊之一《民从文艺》,同时用胡崇轩署名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作品。1928年春,他到了上海,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明确地以文学为革命服务。在《到莫斯科去》的序文中,他强调创作应‘抓住这斗争底时代的现实’,‘深入于无产阶级的社会而经历他们的生活和体验他们的意识’,这些主张影响到他的创作。他曾写《到莫斯科去》、《光明在我们前面》等作品。
殷夫,浙江象山人,1909年生,原名徐祖华,笔名白莽。他从1924年左右就开始写诗,1928年创作较多,迅速成为无产阶级的革命诗人。殷夫与革命发生关系较早,1927年4月在上海第一次被捕。1929年,他离开学校,专门从事青年工人运动,创作趋向高潮,以殷夫、白莽、莎菲等笔名发表了不少诗歌、散记、论文。鲁迅十分珍惜殷夫的诗作,在《孩儿塔》的序文中,他这样写道:“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李伟森,湖北武昌人,1903年生。笔名李求实,主要从事实务工作,他从革命需要出发,写了不少论文、杂文,编过《革命歌集》,译了传记《朵思退夫斯基》(即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曾作过一些文艺短评和零星翻译。他不是左联成员,但与左联关系密切。
冯铿,女,广东潮州人,1907年生。早期主要写抒情小诗,参加革命斗争后多写小说,风格有变化。有短篇小说《铁和火的新生》《乐园的幻灭》《贩卖婴孩的妇女》等,中篇小说《重新起来》《最后的出路》等。
“左联五烈士”去世后,鲁迅对他们的牺牲感到无比悲愤。在得悉噩耗时,他写了悼念文字,指出他们以鲜血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写了第一篇文章”,又说:“大众存在一日,壮大一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也就滋长一日”(《二心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事隔多年以后,又写下《为了忘却的纪念》(1933年)、《白莽作〈孩儿塔〉序》(1936年)等文,赞扬他们的为人,肯定他们的文学成就。
左联其他重要作家
左联的作家,有的在其他章节已经介绍过,在此,就不赘述,仅选取数位,作补充介绍。
夏衍,浙江杭州人,1900生。原名乃熙,字端先。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著。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撰写大量杂文、政论文章,同时继续从事话剧、电影创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等职。改编创作《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理论问题》等理论专著。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随笔集》、《夏衍论创作》等。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1995年逝世。
阳翰笙,四川高县人,1902生。本名欧阳本义,笔名华汉、阳翰笙等。1928年年初起发表小说,先后创作了《趸船上的一夜》、《马桶间》等十五篇小说,创作出《女囚》、《两个女性》等八部中篇小说。1930年参加左联并成为主要领导人之一。1933年春,开始创作电影剧本及话剧,
创作的剧本有《铁板红泪录》、《中国海的怒潮》、《生之哀歌》、《逃亡》、《生死同心》、《夜奔》、《八百壮士》、《塞上风云》、《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北国江南》等。1949年7月,在第一届文化会上当选为中国影协主席。新中国成立后,阳翰笙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和机关党组书记,兼任中共统战部一处(文化处)处长;任总理办公室副主任,兼文化部电影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全国文联党组书记、全国文联主席,全身心地投入全国文化教育事业建设中。1993年6月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1岁。
丁玲,女,湖南临澧人,1904年生。原名蒋冰之等。1923年进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1927年发表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引起文坛的热烈反响。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及左联党团书记。这时期她创作的《水》、《母亲》等作品,显示了左翼革命文学的实绩,1933年被国民党特务绑架,后逃离南京转赴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保安县。在陕北历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等职,并先后创作《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夜》、《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时》等解放区文学优秀作品。1948年写成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曾被译成多种外文。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金。新中国成立后,丁玲先后担任文艺界多种重要领导职务,并在繁忙工作之余,发表了大量小说,散文和评论文章。1955年和1957年被错误地定为“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和“丁玲、冯雪峰右派反党集团”主要成员,1958年又受到“再批判”。并被下放到北大荒劳动改造。“文化大革命”期间深受迫害并被投入监狱。1979年平反后重返文坛、先后出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并多次出访欧美诸国。丁玲一生著作丰富,有些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86年逝世。
周扬,湖南益阳人,1908年生。原名周运宜,字起应。1928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同年冬留学日本。1930年回上海,参加领导中国左翼文艺运动。曾任左联党团书记、文化总同盟书记、《文学月报》主编。期间主要介绍苏联文艺理论。1936年提倡“国防文学”,与鲁迅、胡风等提出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发生著名的“两个口号”的论争。1937年到延安,历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长,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中央文委委员,延安大学校长。抗战胜利后,任华北联合大学副校长。后相继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长、华北局宣传部长。1949年与郭沫若、茅盾等筹备。召开了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担任文化宣传方面的领导工作,主要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他是五六十年代中国大陆文艺界的实权人物,具体领导了中共中央部署的各种文艺运动和思想斗争,发表了许多重要的文艺讲话。“文革”初受到政治性批判,并被监禁。“文革”后得到平反重新复出,担任过文联主席。中宣部副部长等职。1983年因发表《关于马克思主义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涉及“人道主义”和“异化”的问题而遭胡乔木等人的批判,后长期卧病。一生著译甚多。翻译作品有《安娜·卡列尼娜》,《生活与美学》等。编有《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系统分类介绍马、恩、列、斯、毛以及高尔基、鲁迅的有关论述,有较大影响。出版论著有《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新的人民的文艺》、《坚决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等。他的很多论述带有不同时代强烈的政治色彩,是个争议较大的人物。1989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