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学会

                             组建、年会及结局

中国政治学会是我国第一个政治学者的組织,组建于1932年,它的创办人是杭立武。

1929年,杭立武担任中央大学政治系系主任,杭立武对政治学会的组建过程有专门的记载:“中国政治学会之发起,始于去夏(注:1931年夏天)。时愚在中央大学,初与政治系同事陶希圣、吴颂皋、刘师舜、梅思平、杨公达诸君言,皆表赞同。会暑期各地友人过京者,如张奚若、周鲠生、高一涵、皮皓白诸君等,与谈此事,感乐观速成,促即正式发起。经即通函各地,征求发起人,未匝月而京沪平津武汉青岛广州各校络绎赞同者,五十余人。足征政治研究学者之组织学会,实久具此需要,偶经提倡,竟群谋裣同也。唯以同志散居各地,召集非易,当与高一涵君等先拟会章草案,即以通信方法,征询各同志同意,并请推选筹备委员,共策进行。以东北事起,继以沪案发生,迟滞数月,至本年三月底,选举始告竣事。当选定周鲠生、高一涵、张奚若、梅思平、萧公权、刘师舜诸君及愚等七人,继续进行。遂于七月十三日在京举行第一次筹备会议,决议于九月一日召集全体发起人,开成立大会于南京,此本会筹备成立之经过也。”
   
由杭立武的叙述可知,由他
凭着知识分子的一种理念与勇气,不辞劳苦联络各地学者,寻求各方支持,才最終促成了中国政治学会的诞生。

193291日,中国政治学会在当时的首都南京的中央大学礼堂举行成立大会,到会者有共有45人,他们是:高一涵、刘师舜、杨杏佛、陈逸凡、陈石孚、薩孟武、梅思平、田烔錦、钱昌照、谭紹华、程天放、端木愷、杨公达、李迪俊、马約、陈经远、马文煥、雷震、向理澜、李圣五、刘迺诚、周鯁生、王世杰、時昭瀛、皮皓白、卢锡荣、罗隆基、吴頌皋、远道丰、唐良礼、章澜若、刘崇本、陈希孟、张奚若、钱端升、萧公权、陶希圣、张慰慈、吳之椿、浦薛凤、徐俶希、梁朝威、張忠紱、傅坚白、杭立武。由杭立武担任大会主席。

从这份发起人名单来看,中国政治学会的成立,可說网罗了中国政治学界的精英。在这次中国政治学会的成立大会上,推定高一涵、周鲠生、王世杰、杭立武、钱昌照、卢锡荣、陶希圣、萧公权等22人为候补当选人,在10月份,再由各发起人用通信的方式选定11人,组成中国政治学会干事会。最后成为首届干事会成员的有高一涵、王世杰、周鲠生、杭立武、梅思平、钱端升、钱昌照、张奚若、吴颂皋、张慰慈、刘师舜等11人。由周鯁生、浦薛凤、钱端升、王世杰及杭立武担任常务理事,並由杭立武兼任总干事,负责会务的推动。

1935年,中国政治学会在南京召开第一屆年會,高一涵、王世杰、周鲠生、杭立武、梅思平、钱端升、钱昌照、张奚若、吴颂皋、张慰慈、刘师舜等11人得以连任。

1936年,中国政治学会在南京召开第二届年会。其后,由于日本的侵华战争,迫使中国政治学会不得不停开年会,直到1942年,中国政治学会才得以在重庆召开第三届年会,並依照內政部民众团体组织条例的新规定,选出十一位理事和三位监事,並公推王世杰為理事长,由杭立武续任总干事。此后,由于战乱不断,中国政治学会的活动,又告停顿。

中国政治学会在大陆存在的时间并不长,活动也不多,但它的成立和存在,还是具有一定的意义。

中国政治学会成立的目的之一,是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言,來实现书生报国的理念。学会曾邀请到行政院长俞鴻鈞在政治学会年会上演讲,俞首次公开提出政府的“安定中求進步”政策,而当年年会的討论,也是针对此一议题。

中国政治学会的成立与发展,凝聚了政治学学者之间的认同感,使得政治学界在百家爭鸣的同時,得以維护学界的立场,推动学界的发展。   

1949年后,王世杰、杭立武等随蒋介石出走台湾。195295日,中国政治学会在台北宾馆召开在台会员谈话会,由王世杰主持,並由杭立武就中国政治学会在台复会一事,提出报告;与会人士一致決定在台复会。次年即1953年,中国政治学会在台举行第四屆年会。当时,杭立武因奉派出使泰国,而辞去中国政治学会总干事一职。1973年,杭立武再回台出任中国政治学会理事长。1981年,杭立武被推举為中国政治学会名誉理事长,直到1991年逝世。继杭立武出任理事长的,有连战、朱健民、雷飞龙、魏镛等。

台湾的中国政治学会虽是中国政治学会的延续,但它已无法代表整个中国的“政治学界”了。

        中国政治学会的主要人物

杭立武,安徽省滁县人, 1903年生。191916岁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南京金陵中学并直升金陵大学政治系,1923年毕业,1925年参加安徽省公费留英考试,名列榜首,进入伦敦大学政治学院。获硕士学位后由导师推荐入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任名誉研究员,获颁威大硕士学位后返回伦敦大学继续攻读政治学,获博士学位。
        1929
年回国,担任考试院编篡兼考选委员会编译室副主任,并在金陵大学兼任研究教授。1930年应聘为国立中央大学政治系教授兼系主任,并由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长聘为社会研究所研究员,转任中英庚校董事会总干事,先后达13年。1932年杭立武在南京创办成立中国政治学会,任理事兼总干事,次年又成立中英文化协会,开中外文化交流之先河。
        1937
10月,日军侵华,南京危殆时,兼任金陵大学的杭立武即邀集在各教会服务的西方友人和侨领组成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被推选为主席,负责保护困在危城未及撤退的居民,获救助而保住生命的难民多达25万人以上。193711月建议保护国宝,并受命负责抢救故宫博物院古物,水陆兼理,至19394月全部疏运至川滇等地。1944年起,出任教育部常务次长、政务次长、教育部部长,兼任国立中央故宫博物联合管理处主委。
        1949
年赴台后,历任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驻外“大使”、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中国政治学会理事长及荣誉理事长等。1991216日病逝台北。 

王世杰,湖北省崇阳人,1891年生。字雪艇。早年就读于湖北优级师范理化专科学校,1911年肄业于天津北洋大学采矿冶金科,后留学英、法,1917年获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士,1920年获法国巴黎大学法学研究所法学博士。回国后曾任教于北京大学,与胡适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7年出任湖北省教育厅长,创办武汉大学。1929年出任武汉大学校长。1932年参与组建中国政治学会。后转投国民党,进入政界。历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外交部长等。

1949年赴台后,于1950年出任“总统府秘书长”、中央研究院院长, 总统府资政、国民党第七至十二届中央评议委员等。1981421日病逝台北荣民医院。临终前立下遗嘱,将其一生所收藏的所有字画书籍赠与武汉大学,终年91岁。 

梅思平,原名祖芬,字思平,以字行。浙江永嘉人,1896年生。早年于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政治系,获文学学士。

  五四运动时为学生领袖之一,放第一把火火烧赵家楼。

  毕业后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参与编辑出版大型现代丛书《万有文库》中的《中国革命史》一书。后任中央大学、中央政治学校教授。1928年至1931年间,《新生命》杂志引发了中国社会史论战。在这场论战中,梅思平是主要参与者。1932年,与杭立武等参与组建中国政治学会。

  曾任国民党中央法制专门委员会委员。1938年与高宗武潜入上海与日本代表商讨汪精卫投敌叛国的具体条件和办法。梅思平又随高宗武在上海“重光堂”与日方达成协议并签订了《日华协议记录》和《日华协议记录谅解事项》,公开投敌,成为汉奸。

1940年,汪精卫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与蒋介石分庭抗礼。梅思平在其间历任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组织部部长、工商部部长、实业部部长、浙江省省长、内政部部长等要职, 1945年因汉奸罪被捕。1946914日被枪决。

高一涵,安徽六安人。1885年生,原名高水浩,别名涵庐、梦弼等。1912年,自费留学日本明治大学政法系就读。1916年毕业回国,任北京大学编译委员,兼中国大学、法政专门学校教授。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赴武昌途中于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武昌中山大学教授、政治系主任、法科委员会主任兼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译委员会主任,国民党安徽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等职。“四·一二”后,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高一涵脱离了共产党,避居上海,任法政大学教授、政治系主任和吴淞中国公学大学部社会科学院院长。1932年,与杭立武等参与组建中国政治学会。1931年至1949年,先后任国民政府监察院委员、两湖监察使、甘宁青监察使、国民大会代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大学教授、政治系主任、法学院院长、南京市监察委员、江苏省司法厅厅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50年经周新民、陈敏之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江苏省副主任、民盟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684月病逝于北京

周鲠生,又名周览,湖南长沙人,1889年生。1906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并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回国,在汉口参与创办《民国日报》,宣传民主革命。后参加反袁斗争。10137月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继续攻读,获政治学硕士学位及金质奖章,后又去法国巴黎大学深造,获法学博士学位。

  1921年回国后,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所法制经济部主任,北京大学东南大学教授兼政治系主任。1922年任北京大学政治系教授。1926年初,参与改组广东大学为中山大学筹备的工作。北伐军占领南京后,任南京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政治系主任。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被革命委员会任为江西省政府主席。起义失败后流亡日本。1928年积极参与国立武汉大学的筹建。19299月任国立武汉大学教授兼政治系和法律系主任、法科所所长。1932年,参与组建中国政治学会。1939年赴美从事讲学、研究活动并任旧金山国际联盟组织中国团顾问。1945年夏再度回国,担任武汉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

新中国成立后,离开了教学岗位,历任外交部顾问、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及人大常委会法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420在北京逝世。 

钱端升,字寿朋,江苏曹行乡人。1900年生于上海。13岁就学江苏省立三中(松江中学),1916年秋入上海南洋中学17岁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岁被选送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不久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深造,24岁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4年归国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讲师,讲授政治学、宪法学。1927年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1930年,回清华任教并兼任课北大。1932年,参与组建中国政治学会。1934年,再度往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应北京大学聘随校西撤至昆明,参与筹建西南联大法学院。19371949年,四次应邀赴美国参加学术会议和讲学。1947年底,任哈佛大学客座教授,1948年返回北京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北大法学院长、北京政法学院院长、外交学会副会长、对外友协副会长、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外交部顾问,并致力于新中国法制建设。1954年,被聘为全国人大宪法起草委员会顾问,参加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离开讲坛。1974年,在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过问下,出任外交部国际问题研究所顾问及法律顾问。“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年事已高,仍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主编法律学丛书。1981年,应聘任外交学院教授。同年,加入共产党。1990121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