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达学社
立达学社是1911年6月由原北京清华学堂的教师组织成立的一个教育团体,旨在兴办中国人自己的教育,培养中国人自己的人才。
介绍立达学社,必然要介绍大同学院。不过在介绍这两者之前,还是要先介绍清华学堂。
一、立达学社的建立
历史悠久的清华大学是我国一所引人瞩目、令人向往的著名重点大学。清华大学的前身叫清华学堂,是1911年清朝政府用美国“退还”的一部分庚子赔款办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
清初时,现清华大学工字厅、怡春园一带叫熙春园,道光皇帝把这园子赐给他的五儿子,咸丰皇帝为此园取名清华园,又叫“小五爷园”。早在明神宗时,神宗的外祖父李伟的园子就叫清华园。“清华”二字就是由此得来的。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清政府与十一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赔银四亿五千万两。其中美国分得三千二百多万两。1904年,经谈判交涉,美国政府决定将赔款的一部分,自1909年起至1940年止,逐年按月“退还”给中国,指定用于文化教育事业。1909年清政府在北京成立游美学务处,先后有四批学生直接派往美国留学。1911年4月26日,清华学堂正式成立。
在这所学堂里,有不少教师是中国人,如胡敦复等,但主事的是美国人,美国一直将清华学堂视为他们自己在中国办的一所“美国学校”,故经费、校政以及课程安排等方面,皆要由他们说了算,稍有不合意之处,美国公使馆便兴师问罪,清政府只有唯诺听命。
该校美国教员与中国教员待遇悬殊,不仅工资有近10倍之差,居住条件更是天壤之别。而且,美方一定要在清华开设美国史地、政治、公民等带有奴化色彩的课程,并要学生将美国历届总统、历史上的名人,以及所有的州、州府,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川都一一背诵出来。很显然,美方希望培养的学生,都应是感激美国政府、熟悉美国社会、具有美国人的思想行为的中国人。这些,引起了中国教职员的强烈不满。
清华学堂首任教务长叫胡敦复,身为教务长,胡敦复对此也十分愤懑,为维护自身权益,在他发起下,与同在清华任教的朱香晚、华倌言、顾养吾、吴在渊、顾珊臣、周润初、张季源、平海澜、赵师曾、郁少华等11人于1911年夏成立了立达学社。“立达”二字取之于《论语》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近取诸身,远譬诸人”句,以伸“教育救国”之志。
暑期开学后,胡敦复即主张学生多读理工科课程,与美籍教员多念英文、美国文学和美国史地的意见发生分歧,于是,美国公使马上出面干涉。胡敦复遂以“不能遵办”愤然辞职。随即离开清华回到上海。紧接着,立达学社10余名社员也集体辞职,于同年10月南下上海,与胡敦复聚会,于是酝酿由立达学社出面,创办一所不受外国人干涉的学校,定其名为“大同”。“大同”,系取意于《礼记·礼运篇》中“天下为公,是为大同”之意。并公推众望所归的胡敦复为首任校长
二、大同学院的建立
1912年3月19日,立达学社同仁捐款在上海南市肇周路南阳里租屋,创办大同学院作为同仁讲学励志之所,以"研究学术,明体达用"为宗旨。院长胡敦复,招收学生91人,立达学社同仁一年之内,将薪金全部捐纳作为办学之用。
这天,大同学院 几间老式民房里,坐满了头一天来上课的学生,不少市民涌在门外,好奇地观看这所突然间冒出来的大学。学院之所以选在这天开学,因为这天是公推的首任校长胡敦复先生的26岁生日,而大同学院之所以能在沪上问世,也直接源于胡敦复勇抗外侮的感召。这一天,后来就成为大同的校庆日。
1914年1月,大同学院迁入南车站路401号自建校舍上课,有学生126人。1915年1月,普通科倪道鸿、张志让、卫锦培、华谲、袁镇圭等毕业,同时发普通科及大学预科(相当于高中)毕业证书。全校学生133人。1916年7月,大同学院增设英文专修科和数理专修科,开始招收女生,实行男女校,开风气之先,胡卓为普通科第一位女生。1918年9月,全校学生141人。叶元龙、陈思贻英文专修科毕业。1919年5月,为响应"五四"运行,大同学院学生参加学生罢课宣誓典礼,表示"为挽救国家存亡,不顾生死,决心坚持到底",并组织演讲团上街宣传。1921年春,大同学院增设大学文科和理科,全校学生增至419人。1922年9月,大同学院立案,改称大同大学,有学生563人,增设大学别科。1925年6月,大同大学(包括中学部)自"五卅"惨案后,罢课,演讲,茹素募捐,10多天募得大洋1464元,小洋2036角,铜元1076枚,陆续上交上海学联资助罢工工人……
1928年2月12日,立达学社会议决定:立达学社社长不得并任大同大学校长;大同大学校长不得并任立达学社社长。通过大同大学校董会组织大纲。拟聘大同大学校董:马相伯、吴稚晖、蔡子民、胡孟喜、杨荫杭、张澹如、杨杏佛、陆伯鸿、赵晋卿、徐新六、张菊生。票选社员为校董:叶上之、平海澜、朱香晚、华绾言、吴在渊、胡刚复、胡宪生、曹惠群。推选曹惠群为大同大学校长。1928年8月5日,立达学社票举朱香晚为社长。1929年7月31日,立达学社议决立达学额资格:(1)社员亲子弟(2)社员所保送之免费生(3)大同教职员任职满三年者之亲子弟。票选胡刚复、郁少华、张季源为财务稽核委员会委员,票选叶上之为社长。1932年2月6日,上海市教育局准予大同大学中学部立案,改称大同大学附属中学,除教室、宿舍分开外,行政和经费仍与大学统一办理,大学预科停办。1935年,《三十年之上海教育》对大同大学的评价:“该校办理,处处经济,绝不浪费。教员刻苦耐劳,精神贯注,学生朴素好学,教师辅导学生自动研究,尤为可贵”。很难想象,在旧中国`,就靠着民间的资金,办起了一所学院,而且越办规模越大,越办越出色,最终由学院而上升为大学。没有立达学社社员对振兴民族教育的热忱,就不可能有大同大学在中国土地的出现。
其后,大同大学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难时期。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10月,
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大同大学商学院并入上海财经学院,理学院并入复旦大学,工学院相关科系分别并入同济大学、交通大学和华东化工学院,文学院(文学系、哲学教育系、史地政治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大同大学建制取消。
三、胡氏三杰
新中国成立后,大同大学虽然被取消,但是,作为一所中国自己开办的大学,应该永远铭记在中国的教育史册上;创办大同大学的立达学社,同样不应被世人遗忘;而世人更不应遗忘的,还有立达社的中坚、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胡敦复、胡明复、胡刚复三兄弟。
胡敦复是江苏无锡人,生于1886年3月19日,世为望族。父亲胡壹修和仲叔胡雨人都是清末民初时期无锡地区的教育家和水利事业家。胡敦复11岁时被家人送往上海南洋公学刚开办的外院(小学)学习,而后由中院入高等预科,此时蔡元培是他的老师,蔡先生非常欣赏他,又推荐他到马相伯处学习拉丁文、法文和数学,马先生对他也大家赞赏,说:“从前笑话我们的外国人,也不能不钦佩我们的青年学生的努力,胡敦复就是其中之一。”
1907年,两江总督端方在江南学校挑选15名学生出国留学,这是继留美幼童归国后我国首次公派的留美学生,胡敦复与大妹胡彬夏皆通过考试被选中。9月,胡敦复入美国康奈尔大学习数学,1909年毕业后,适逢清廷成立游美学务处,即被召回国参加留美学生选派工作,后被任命为清华学堂教务长。像梅贻琦、金邦正、秉志、胡适、赵元任、竺可桢、张子高、周仁、王琎等著名学者,都是经他的手选送美国留学的。
当时的上海,新学虽比较发达,但除了南洋公学等少数官办的带有大学性质的学校外,绝大多数都是教会学校,而少数官办学校请的也是洋教员,用的也是洋教材,可以说,中国的教育权是掌握在洋人手里的。因此,创办一所不为洋人附庸,在学术上独立,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大学,是胡敦复早已萦绕心头的志向。
胡敦复与10余位立达社友创办大同学院,可谓困难重重,他们是白手起家,所谓开办费,就是他们的捐款,而他们所有能拿出来的钱,也仅有228元。就靠这笔钱,他们租下了几间民房做教室,开设了预科和普通科,首期招收的学生不过百人而已。
为了积累资金,扩大学校规模,社员们约定,在大同教书和办公,不取分文报酬,大家的生计则靠在外面兼课来维持,不仅如此,他们还自愿将在外面所的报酬的20%捐给大同,以补贴各种经费开支。
这样一来,这些本应生活得很好的优秀知识分子,不得不生活在困厄之中,各个节衣缩食,住斗室、穿敝衣、吃粗羹、乘电车,看上去他们的身份极不相称,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学校能尽快发展。
一年之后,大同学院将所收学费和社员捐薪加在一起,有了一定数目的积蓄,便在肇周路附近的南车站路北首购地九亩,开始自建校舍。经过两年努力,先后落成了两座教学楼,1914年夏,大同学院迁入新校址上课。因感于国家急需人才,决定除扩大大学预科,为出国留学之预备外,在增设英文、数理专修两科及大学文科、理科和商科。这样,学校开始步入向完全大学过渡的大扩展,而对资金和师资的渴求更是刻不容缓。
1901年,胡明复和胡刚复考入徐家汇南洋公学附小,第二年升入南洋公学中学,当时的代总理(校长)张元济很喜爱这对兄弟,称他们为“奇童”。1909年,清廷游美学务处首次在全国招考庚款留美生,年方17岁的胡刚复就一路过关中选,在首批录取的47人中名列第13名,足见实力不凡,当年就被送往美国,进入哈佛大学本科学习,先习数学和化学,后专攻自己最感兴趣的物理学。1918年夏获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统称为“X射线的研究”,在当时是世界科技前沿课题。后论文分为三篇在美国权威杂志《物理评论》上发表,他是我国第一个从事X射线研究的科学家。
哥哥、姐姐、弟弟先后被选拔留学,对胡明复是莫大的鞭策,其时他在南京高等商业学堂学习,他也决心参加庚款留美的选拔考试,可是这对他有相当的难度,那数学来说,商业学校学的是实用数学,而留美考试则考代数、几何、三角等抽象数学。胡明复不畏难,边学专业课程边发愤自学,由于过度用功,人变得骨瘦如柴。
1910年,胡明复参加了第二批庚款留学直送生的考试,在所有录取的70人中名列第57名,同榜的有赵元任、竺可桢、胡适、周仁等人,后来这批人都成为我国现代科教事业的开拓者。赴美后,胡明复先在康奈尔大学读文科;1914年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专攻数学,并于1917年获博士学位,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数学博士。他的博士论文“具有边界条件的线性积分——微分方程”,在《美国数学会会刊》发表,也是中国学者在国外发表的首篇现代数学论文。
兄弟俩学成之后,等待他们的当然是锦绣前程。当时,中国的现代高等教育刚刚起步,急需他们这样的高级人才,北京大学和南京高等师范都向他们发来了聘约。同时,他们的导师也希望他们留校工作,继续他们的研究工作。可是,兄弟两人却责无旁贷地于1917年底和1918年秋先后回到上海,加入了大同学院的创建队伍。
他们的加盟,虽使大同如虎添翼,可就他们个人而言,却蒙受着相当大的牺牲,因为他们在大同,也同样不取薪水,同样将在外面代课收入的一部分交给学校做资金积累。如果不是这样,以他们的头衔在任何高校任教授,月薪400大洋不成问题。对加盟大同的这一选择,胡明复曾推心置腹地对赵元任说,教育和科学是一条强国之路,中国的教育不光落后,且又多受外来干涉,故自己办学虽然艰苦,却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办出一所理想的大学。
胡刚复则在寄给母校的信中表明了态度,他说:“1918年夏我的研究工作暂告完成。我之所以说是暂告完成,是指科学没有止境。当时正值欧战方酣,我深感循实业科研路线报国之责任。而我师杜安教授也希望我留校帮助他从事物理实验工作。但我终于决定离开我愉快逗留过八年多的美国回到自己的祖国担任教师一职了。我国十分贫困,物资缺乏,生产落后,急需振兴实业。由于经费和物资短缺,致使教育事业也难以推动……今后我的一生将面临艰苦的斗争了。”来到大同之后,胡明复、胡刚复便开始为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与兄长胡敦复一起,殚精竭虑地工作。
其后的事我不须多写。正是有了这样爱国敬业的教育家,才有了大同大学以及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永远记住我国教育界的每一位先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