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流派

    陈贤庆

新诗指用白话文写成的诗歌,有别于旧体诗词。这种诗歌体裁随着新文化运动白话文的兴起,借鉴外国的诗歌而产生。新诗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新诗产生以后,也渐渐发展成若干流派,这里介绍主要的几种。

象征诗派  

象征主义从外国传入。1852年,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象征主义的第一部诗集。象征主义诗歌的诗人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痛苦的,人们内心的“另一个世界”才是美的。他们认为,诗歌应表现自我的“内心梦幻”而不是再现现实。

李金发,广东梅县人,1900年生。1919年初到香港读书。同年底,赴法留学,学习雕塑艺术。1923年开始诗歌创作,1925年出版诗集《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等。同年回国,直到1928年,才在同乡林风眠任校长的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任雕塑教授等。

李金发的《微雨》,是现实风雨之下作者悲哀的呻吟,许多诗歌也表现对女性的新生和对纯洁爱情的期待、陶醉于痛苦,也笼罩着悲观颓废的阴影。李金发的《微雨》出版,标志着中国新诗象征诗派的诞生。其他象征诗派的诗人还有创造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前期新月派诗人于赓虞、邵洵美,以及姚蓬子、石民等。他们或直接吸取法国象征诗派艺术手法,或接受李金发的诗风影响而从事创作。象征诗派没有统一的社团组织,没有共同刊物作为阵地,而是以艺术审美观点的近似,共同汇成一股象征诗派诗歌的创作潮流。

李金发作为一位雕塑家,30年代曾为伍廷芳、邓铿等造像。1946年全家移居美国,办农场养鸡。1976年12月25日在纽约长岛病逝。

王独清,陕西蒲城人,1898年生。1915年留学日本,1925年底回国,从事文学和教育工作。著有《圣母像前》《死前》《埃及人》等诗集。1940年在家乡病逝。

穆木天,吉林伊通人,1900年生。1919年留学日本,1926年回国。著有《旅心》《流亡者之歌》《新的旅途》等诗集。1957年被划为右派。文革中遭受迫害,1971年10月病逝。

新月诗派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开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诗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诗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了上海,这是后期新月诗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办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的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诗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严谨”,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诗派接近。

闻一多,湖北浠水人,1899年生。1916年开始文学创作。1922年留学美国出版诗集《红烛》。1925年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晨报副刊-诗镌》编辑。1928年出版诗集《死水》。1944年加入民主同盟。1946年7月15日,在参加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结束后回家途中,被国民党特务枪杀。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1897年生。1918年留学美国,1921年转赴英国。1924年出任北京大学教授。代表作《再别康桥》《冷翡翠的一夜》等。1931年11月19日飞机失事罹难。

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是在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激荡下,自觉追求“纯诗”艺术美的一个诗歌流派。得名于1932年5月施蛰存创办的《现代》杂志。施蛰存代表刊物撰写了《创刊宣言》,提出:“《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纯然是现代的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汇排列的现代的诗行。”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这是新月诗派和现代诗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刊物。

这个诗派既受法国象征诗“纯粹诗歌”观念的影响,又与20年代以李金发为代表的初期象征诗派的诗美追求一脉相承。这个诗派的代表诗人有戴望舒、施蛰存、卞之琳、何其芳、废名、林庚、飞莫鱼然等。

戴望舒,浙江杭州人,1905年生。1926年开始诗歌写作。1927年发表《雨巷》。1929年出版诗集《我的记忆》。1932年留学法国。1935年春回国,从事教育和写作,并参加民主运动。1950年在北京病逝。

施蛰存,浙江杭州人,1905年生。1923年起从事文学创作。其后出任大学教授,主编杂志,写作小说、诗歌、翻译等。1957年被划为右派。文革中又遭受姚文元等的迫害。幸而熬过十年浩劫,2003年11月19日病逝,享年99岁。

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20世纪30、40年代,围绕着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杂志的一批诗人与作家,形成了一个贯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胡风,湖北蕲春人,1902年生。1920年起就读武昌和南京中学。1925年进北京大学预科,1926年改入清华大学。不久辍学。1929年留学日本。1933年因组织抗日文化团体被驱逐出境回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主编《七月》杂志,编辑出版《七月诗丛》和《七月文丛》,悉心扶植文学新人。1941年皖南事变后,《七月》停刊,另编《希望》。

胡风的人生态度和诗学理论、文艺思想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号召力。胡风认为,“现实主义者的第一要义的任务是参加战斗,用他的文艺活动,也用他的行动全部”,让诗情“跳跃在时代的激流里”。他主张做人与写诗合一,要求诗人应以斗士的姿态突进生活,以饱满的热情拥抱血与火的现实,揭示人民“精神奴役的创伤”,抒写激越悲壮的生活真实。

在胡风的诗学理论感召下,在《七月》四周,聚集了一批诗人和作家,计有阿垅、绿原、鲁黎、牛汉、曾卓、芦甸、冀汸、邹荻帆、彭燕郊、孙钿、方然、杜谷等。此外,《希望》《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等刊物,也是他们重要的“半同人杂志”和发表园地。

配合着抗日战争的形势,七月诗人们以饱满的激情,写作了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如胡风的《为祖国而歌》、阿垅的《纤夫》、天蓝的《队长骑马而去了》、绿原的《为了自由》、鲁黎的《延安散歌》等。解放战争爆发了,七月诗人的作品内容从歌颂、希望,渐渐转为讽刺与揭露。

七月诗派诗艺风格在不同的时期虽有发展变化,但基本创作倾向始终一贯,坚持诗歌与人民结合,立足时代现实,创作富于历史感、责任感和力之美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成立后,胡风就文艺问题向中央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从而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1955年,还被定性为“反革命集团”,胡风被判处有期徒刑,文革时加判无期徒刑。牵连的人有2100人,逮捕92人,正式定为“胡风分子”78人,如夫人梅志、路翎、阿垅、绿原、鲁黎、牛汉、曾卓、芦甸、方然、谢韬、梅林、满涛、罗洛、胡征、王戎、化铁、彭燕郊、王元化、彭柏山、贾植芳、何满子、张中晓、刘雪苇、朱怀古……其中多人就是七月诗人。直到1979年,胡风才获释。胡风虽获得平反,但仍留下不少“尾巴”,胡风拒绝在平反书上签字。1980年,中央为胡风再作一次平反,但在文艺思想等方面,尚留有“尾巴”。1985年6月8日,胡风在北京逝世。1988年,中央再一次为胡风平反。至此,胡风案历时八年,先后三次才从政治上、历史上、文艺思想及文学活动上,获得全面彻底的平反,这在历史上,大概也是独一无二的。

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1937年7月北平沦陷,8月28日,教育部指定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成立长沙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9月10日宣布,北平、清华、南开、中央研究院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1月,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1938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改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在西南联大期间,汇集了一批诗人教授,如闻一多、李广田、朱自清、卞之琳、冯至等。同时,更汇集了一批青年大学生,他们经历了抗日战争的烽烟洗礼,渐渐成为诗人和学者,如外语系的穆旦、杜运燮,哲学系的郑敏、被誉为“联大三星”,还有历史系的唐祁、外语系的袁可嘉,都是有名气的学生诗人。

1947年7月,由杭约赫、林宏等青年诗人创办了《诗创造》杂志。《诗创造》采取兼容并蓄的编辑宗旨,《创刊号-编余小记》说:“今天,在这个逆流的日子里,对于和平民主的实现,已经是每一个人迫切需要争取的。因此我们认为,在诗的创造上,只要大的目标一致,不论它所表现的是知识分子的感情和劳动大众的感情,我们都一样重视。”由此,围绕《诗创造》的诗人阵容庞大,分散全国各地的作者有170多人,产生较大影响。

1948年上半年,创办者之间对于刊物的宗旨和原则发生了分歧,林宏、臧克家等认为应多刊登战斗气息浓厚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作品,杭约赫主张,诗歌要讲究意境和色调,多作诗艺探索,反对标语口号式的空泛内容。杭约赫退出《诗创造》,《诗创造》则有林宏、康定、沈明、方平等组成编委会。杭约赫与诗风相近的陈敬容、唐祁、唐湜、辛迪、方敬等另创办《中国新诗》,又与从西南联大回到北京、天津的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等取得联系。于是,又形成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中国新诗派。

九叶诗人的诗学思想和创作实践对中国新诗现代化的影响深远,他们在诗歌艺术上追求诗歌与现实、现实与内心、理性与感性、西方诗歌与中国诗歌等方面的“平衡美”。此外,他们还追求“新诗戏剧化”,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

过去,这一派诗人并无“九叶诗派”之称,这名称的由来还有一些故事。

经历了文革的浩劫,1979年后,国内空气缓和,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的郑敏也尝试发表一些诗作,第一首诗名叫《有你在我身边——诗啊,我又找到了你》。某天,她接到唐祁的来信,约她和杜运燮、袁可嘉、上海的辛迪、唐湜、陈敬容,到杭约赫家见面。郑敏与袁可嘉是同学,但没有什么来往。与其他人,只知其名,并没有见过面。这次八人聚会,颇多感慨。针对当时凋零的诗坛,他们商议决定出版一本诗集,收入八人的若干旧作,加上已经逝世的穆旦,凑成九人的合集。到商议起书名时,资格最老的辛迪认为,应该知道自己的位置,我们不是鲜花,就做一点绿叶吧,九个人就九叶吧。于是,1980年,《九叶集》出版,文学评论界便有了“九叶诗派”的说法。

九叶诗人简介(按出生年龄排列):

辛迪(王馨迪)诗人、翻译家。江苏淮安人,1912年生。解放后曾任上海市政协编译委员会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常委等。2004年1月8日在上海病逝。

杜运燮诗人、教育家。福建古田人,1915年生于马来亚。1934年返回福州。解放后,曾任北京新华社国际部编辑、翻译,山西师范学院外语系教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硕士研究生导师等。2002年7月19日逝世。

陈敬容女,诗人。四川乐山人,1917年生。解放后,曾任《世界文学》编辑。1973年退休。1989年11月8日病逝。

杭约赫(曹辛之)诗人、书籍装帧设计家。江苏宜兴人。1917年生。解放后,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诗书画》报主编、中国装帧艺术研究会会长等。1995年5月逝世。

穆旦(查良铮)诗人、翻译家。浙江海宁人,1918年出生天津。西南联大毕业后,参加中国远征军。1953年从美国回国,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被划为“历史反革命”,文革中遭受严重迫害,1977年2月26日含冤去世。

唐祁作家、诗人。江苏苏州人,1920年生。解放后,曾任《诗刊》编辑、甘肃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学院教授等。1990年1月20日逝世。

唐湜诗人、文学评论家。浙江温州人、1920年生。1958年被划为右派,遣送北大荒劳动。1961年回温州,在建筑队干体力活。后供职文化局下属的艺术研究所。身处逆境,笔耕不辍。2005年1月28日在温州逝世。

袁可嘉诗人、翻译家。浙江慈溪人,1921年生。解放后任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等。2008年11月8日病逝。

郑敏女,诗人、文学家、教育家。福建闽侯人,1920年生。1952年获美国布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解放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任外语系教授。为“九叶诗人”仅健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