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著名报纸及报人

      陈贤庆

                                (一)

中国早在唐朝就开始有报纸,当时称为“进奏院状报”、“报状”、“邸报”或“杂报”,是一种由官府发行的公报。

中国近代形式的报刊诞生于鸦片战争前夕。都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一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以上。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办人是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马礼逊米怜,月出一册。之后,一些外国人相继在中国办报。1827年创办了《广州纪录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主编为德国传教士郭士立1833年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纸,主编为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两报均在广州出版。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治外法权保护下,继续在中国办报。先后创办了《遐迩贯珍》(1853,香港)、《六合丛谈》(1857,上海)、《万国公报》(1868,上海)、《中西闻见录》(1872,北京)、《字林西报》(1850,上海)、《京津泰晤士报》(1894,天津)及《申报》(1872,上海)、《新闻报》(1893,上海)、《顺天时报》(1901,北京)等一大批中外文报刊。

    《字林西报》由奚安门等主编,有“英国官报”之称,出版达一百零一年,是在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外文报纸。《顺天时报》由中岛真雄主办,是日本外务省的喉舌。《申报》由英国人美查(生卒年不详)创办,《新闻报》长期由美国人福开森(1866~1945)主持,都是“学了中国人口气”办给中国人看的外商中文日报。这两家报纸后来为中国人接办,其中,《申报》出版了七十七年,是在中国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到1911年止,外国人共出版约五百种报刊,出版地点遍及全国各地。

                                   (二)

     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58年,伍廷芳等在香港创办了《中外新报》,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这以后,陆续创办多家报纸。如《循环日报》(1874,香港),是一份大型日报。它的创办人王韬,曾经游历过英、法、德、日等国,对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较多了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为《循环日报》所写的《变法》、《尚简》等文章,提倡学习西方,宣传政治改革,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当时和后来的改良派知识分子当中,有很大影响。《汇报》(1874,上海),是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容闳参加创办的,曾经和外国人所办的中文报纸进行过激烈的笔战。《述报》(1884,广州),创刊于中法战争时期,对刘永福所部黑旗军抗击法军和香港人民抵制法国殖民者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进行的罢工、罢市活动,都作过详细报道,支持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的《中外纪闻》、1896年1月12日在上海创刊的《强学报》,分别由梁启超、徐勤担任主编,隶属于强学会,在强学会被封以后,相继停刊。

    之后,梁启超等人继续筹备办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它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出版的一份主要的机关报,旬刊,每期出二十余页,三四万字一册,由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总主笔。在梁启超主持下,《时务报》先后出版了六十九期,发表了《变法通议》、《论中国之将强》等一大批鼓吹变法的政论文章,最多时日销达一万七千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和《时务报》相配合,资产阶级改良派还在全国其他地方创办了近八十种鼓吹变法的报纸。主要有1897年2月在澳门创刊的《知新报》、4月唐才常、谭嗣同在长沙创刊的《湘学报》、10月在天津创办的《国闻报》、1898年2月唐才常、谭嗣同在长沙创办的《湘报》等。其中,《国闻报》由严复主编,以在副刊《国闻汇编》上译载了宣传进化论思想的《天演论》蜚声于时。

    戊戌变法失败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报纸全部停刊,梁启超等人开始在国外办报。从1898到1904年,他们在日本、新加坡、檀香山、旧金山、温哥华等地创办了十几家报纸,以1898年、1902年在日本横滨相继创刊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最负盛名。梁启超以任公、哀时客等笔名在《清议报》和创刊初期的《新民丛报》上所写的鼓吹新民、赞美少年中国和介绍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最新思潮的文章,曾经风靡一时,得到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赞同。1904年以后,康梁等又恢复在国内办报。他们所办的《时报》(1904,上海)和英敛之所办的《大公报》(1902,天津)、彭翼仲所办的《京话日报》(1904,北京)等报刊都进行过立宪保皇的宣传。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开始革命活动时起就十分注意办报。在整个辛亥革命时期,他们在国内外一共创办了近一百二十种报刊。通过这些报刊,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动员群众起来革命,对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1894年兴中会刚刚在檀香山成立,就利用早已创刊的当地华侨报纸《隆记报》,作为自己的讲坛。1900年1月孙中山特派陈少白到香港创办《中国日报》,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份正式机关报。此外,1900~1905年,革命派还在国内外创办了一批报刊,进行民主革命宣传。国外的主要集中于日本,著名的有《湖北学生界》、《江苏》、《浙江潮》等,编辑人员多数是革命的留日学生。鲁迅最早的一批革命文学作品就是在这些报刊上发表的。国内的主要集中在上海,以《苏报》、《国民日报》、《警钟日报》等最有影响。1903年6月《苏报》因发表激烈革命文字被封,章炳麟邹容被捕,史称《苏报》案。

    1905年11月26日,《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它是新成立的同盟会的总机关报。在孙中山领导下,《民报》和其他革命派报刊一道,同以《新民丛报》为代表的保皇派报刊展开了激烈的笔战,扩大了革命影响。

    之后,革命派的办报活动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发展。新加坡、缅甸、暹罗、澳洲、菲律宾、美国、加拿大、秘鲁等地,及国内除西藏、青海、甘肃、宁夏以外的二十九个省市地区,都办有革命派的报刊。以在上海出版的《中国女报》(1907,秋瑾主编)、《神州日报》(1907,于右任、杨笃生主编)、《民呼日报》(1909)、《民吁日报》(1909)、《民立报》(1910,于右任、宋教仁等主编),在北京出版的《帝国日报》(1909,宁调元等主编)、《国风日报》(1911,白逾桓主编),在广州出版的《可报》(1911,朱执信等主编),在汉口出版的《大江报》(1911,詹大悲主编)等报刊,影响最大。

    革命派报刊关于民主革命的宣传,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孙中山曾经给予很高的评价。

    1903年4月,拒俄运动在上海、江苏等十八个省市和日本东京等地的留学生中爆发。《江苏》、《浙江潮》、《苏报》、《中国白话报》等报刊,纷纷发表评论,进行舆论声援。1903年12月15日,以蔡元培为首的一部分革命爱国人士,在上海创办的《俄事警闻》日报,是这次运动中创刊的一份以拒俄为中心内容的爱国报纸。它发表了大量有关沙俄侵占中国东北领土拒不撤军的“警闻”,并发表了《俄祸》、《告学生》、《告军人》等评论文章,和其他爱国报刊紧密配合,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俄,反对侵略。

    1905年,反美华工禁约运动和相继而来的全国性的抵制美货运动在广州、香港、上海、天津、北京等地爆发。香港的《有所谓报》、《世界公益报》,上海的《女子世界》,北京的《京话日报》,天津的《大公报》等,都积极投入运动。为了加强宣传,一些资产阶级爱国人士还特地创办了《保工报》和《美禁华工拒约报》等两家报纸,进行鼓吹。前者1905年7月20日创刊于上海,人镜学社主办,韵琴主编;后者同年8月21日创刊于广州,拒约社主办,黄晦闻主编。它们从创刊起,就集中力量进行抵制美货的宣传,对正在进行中的这场群众性的爱国运动,起了一定的鼓舞和推动作用。 

    19世纪末,清朝政府也开始创办新型官报。如《政治官报》《商务官报》《学务官报》以及一些地方官报。与此同时,清朝政府还颁布了《大清印刷物专律》、《报章应守规则》、《大清报律》等有关报纸出版的法令,对民办报纸进行限制。在1898至1911年的十三年内,全国有五十三家报纸遭到摧残,占当时报刊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三)

    民国成立后,与一时的资产阶级民主相联系,出现过短暂的报刊兴旺时期,全国有报刊五百多家。北京为政治中心,故独占五分之一。1913年二次革命后,袁世凯专制统治确立,先后公布《报纸条例》、《出版法》,进步报刊备受摧残,进步报人横遭迫害,全国报纸剧减为一百三十九种,多数政治态度保守,言论了无新意,销售额一般也不大,有一点积极意义的变化是报刊分家,报纸开始采用现代通行大张式样。这一时期较为著名的报纸除商办的《申报》、《新闻报》外,主要有上海《时事新报》、《时报》等。作为半殖民地的特征之一,外国在华所办报纸在政治上有相当影响,如英文《字林西报》、《京津泰晤士报》等。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创刊,揭开新文化运动序幕,也开始了中国报刊发展的新阶段。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各派忙于争权夺利,无形中放松了对报刊的控制。此时的报刊普遍改用白话文,报纸注重新闻特性,副刊改革卓有成效,编排更为科学活泼。之后,报刊获得较大发展,1926年全国报刊已有六百二十八种。商办《申报》、《新闻报》发行量超过十万份,1926年9月《大公报》复刊,在张季鸾主持下,很快成为最有影响的全国性大报之一。北伐战争开始后,国共两党都很注重宣传,南方报刊言论活跃。但北洋军阀为了维持统治,镇压进步报刊,1926年,著名报人邵飘萍、林白水先后遇难,北方舆论界一片沉闷。

    1927年后,国民党逐步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沪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上海一地报纸超过五十家,全国日发行量五万份以上的报纸全部集中在上海。1936年全国报刊一千七百六十三家,小报和晚报比20年代有了较大发展,但其中不无低级无聊之类。国民党政府力图建立新闻垄断,以《中央日报》为中心,党营报刊扩展到了全国。对进步报刊则通过各种法规条例限制扼杀,其手段从禁发查封直到破坏暗杀。即便是颇著声名的资产阶级报纸《申报》,其主持人史量才也因“九·一八”事变后政治态度的某些变化而在1934年11月遭暗杀。然而,进步报刊仍在重重压力下成长。“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报刊蓬勃兴起,全国不下千余种,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周刊发行量达到了创记录的十五万份。

    抗日战争开始后,全国报刊受到很大破坏,大批报刊迁往后方出版,重庆成为战时报刊的中心。抗战初期,国民党新闻控制有所松动,中国共产党的《新华日报》得以在国统区出版。1939年后,新闻控制再度趋紧,私营报纸只占国统区总数的五分之一左右。这时,以延安为中心的各根据地都有了报纸。在沦陷区,日伪控制主办了一批汉奸报刊,有北平《新民报》、南京《中华日报》、《和平日报》。上海租界内则有爱国志士办的抗日报纸,最著名者为《文汇报》,虽遭日伪打击迫害,仍坚持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抗战胜利后,报刊又曾兴盛一时。1947年国统区登记报纸一千七百八十一家,发行二百万份,达到民国时期最高峰。然而这一时期的报刊为国民党所垄断,不用说反对内战的《文汇报》等被禁,《申报》、《新闻报》亦为国民党接收,舆论界成为国民党反共的一统天下。进步报刊无法立足,不少迁往香港出版。与此同时,人民新闻事业在根据地内有了重大发展,一批大型日报先后创刊,为1949年以后中国人民报刊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纵观近代中国报业历史,报人虽时遭当权者打压,报社虽时遭封闭,但知识分子可以自由办报,所以报业发达,产生不少著名的报人;报纸具有独立性,可以反映民生,抨击时政,多数报人不畏强权,可歌可泣,这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四)

    主要报纸介绍(按办报先后)。

   字林西报1850年8月3日由英国商人奚安门在上海创办《北华捷报》周刊。是一份主要供外国在华商人、外交官、传教士阅读的英文报纸。1864年改名《字林西报》,又称《字林报》,为日报,独立发行,《北华捷报》作为《字林西报》副刊继续发行。1951年3月停刊。

    申报1872年4月30日,英国商人美查等在上海创刊。以盈利为目的的一份商业报纸。1912年,由史量才等购买并主持笔政。后增加新闻业务,反映时政。并增设副刊,经营副业。出版文艺期刊《瀛寰琐记》;编印《瀛寰画报》《点石斋画报》等。前后总共经营77年,1949年5月27日停刊。

    汇报:1874年6月16日创办于上海,是上海华人创办的最早的报纸。创办原因是《申报》对杨月楼案而攻击广东香山籍人,这使得香山籍人很恼火,于是,唐廷枢、容闳、郑观应、叶廷眷等创办该报,反击《申报》言论,以及其他新闻。后改《报》,再改《益报》。1875年12月4日停刊。 

    京津泰晤士报英国建筑师裴令汉在天津英国租界工部局支持下,于1894年3月在天津创办。开始为周报,1902年改为日报。表面是一份商业报纸,但其实具有半官方色彩,是英国工部局的喉舌。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停刊。 

    苏报1896年6月26日创办于上海,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国内第一份报纸。出版人胡璋,章士钊担任主笔。1900年后由宣传改良转为倾向于革命,遭到清政府查封。“苏报案”震动全国,促使革命运动迅速兴起。1903年底终刊。

   大公报1902年创办于天津法租界。创办人英敛之。政治上支持康有为一派,主张保皇立宪。单办报风格严肃,也为穷人说话。1916年由安福系财阀王郅隆接办。亲日,被读者厌弃。1925年停刊。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组成新记公司接办。1926年复刊,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八字箴言。抗战时期,辗转重庆、桂林,最后停刊。1945年,在上海、天津复刊。1946年,总部由天津迁往上海。1949年后,被改组,最后停刊。

    新民丛报1902年2月,由梁启超创办于日本横滨。半月刊。梁启超负责主编,冯紫珊负责编辑兼发行。是梁启超宣扬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反对民主革命的重要阵地。曾与同盟会的《民报》展开论战。1907年11月停办。 

    民报1905年11月创刊于东京,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月刊。前身为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宋教仁等办的《二十世纪之之那》。同盟会成立后,改为《民报》。孙中山撰写发刊词。发行工作先后由宋教仁、曹亚伯、程家柽、黄复生负责。历任主编为胡汉民、章炳麟、陶成章、汪精卫。参与编辑的还有陈天华、廖仲恺、汪东、刘师培等。曾与《新民丛报》展开论战。1910年2月终刊。 

    时事新报1907年12月5日,《时事报》在上海创办,主编汪剑秋。1908年2月29日,《舆论日报》在上海创刊,主编狄葆丰。1909年两报合并,定名为《舆论时事报》。1911年5月18日,改名为《时事新报》,汪诒年为经理。清末时,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报纸。民国时期,与右翼党团关系密切。1949年5月27日停刊。 

    民国日报1916年1月22日,革命党人以讨袁为主旨,在上海创办。筹办人陈其美,叶楚伧为总编辑,邵力子任经理和副刊编辑。主要撰稿人有戴季陶、沈玄庐等。报纸宣传讨袁、参加护法运动和其后的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4年后成为国民党中央机关报。1925年末被西山会议派所把持,转为国民党右派的报纸。1932年停刊。不久改为《民报》重新出版,1938年因上海沦陷停刊。1945年抗战胜利后,以原名复刊。1949年停刊。 

    京报1918年10月5日,由邵飘萍创办。1926年4月,《京报》揭露事件真相惹怒了当权军阀,招致邵飘萍被杀害而停刊。1929年,在邵飘萍夫人汤修慧女士的主持下,《京报》得以复刊,一直坚持到“七七事变”后而正式停刊。

    新民报1929年9月由陈铭德、吴似竹等创刊于南京。先后出南京、重庆、成都、上海、北平等版,有8个日、晚刊。抗战胜利后,总管理处设在南京,罗承烈任总主笔,赵超构任副总主笔。因主张和平民主,反对内战,1948年年中,被迫停刊。

    文汇报1938年1月在上海创刊。由进步知识分子创办。抗战胜利后,《文汇报》立场鲜明反对内战,令国民政府不满,于1947年5月24日停刊。在各界爱国人士帮助下,1948年9月9日在香港复刊。解放后,上海《文汇报》也复刊。

    新华日报1938年1月11日,由中国共产党周恩来等领导下,在河北涉县一二九师司令部创办。是中国共产党第一张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1947年2月28日停刊。1949年4月在南京复刊。1952年后,成为江苏省委机关报。 

    星岛日报1938年由商人胡文虎在香港创办。除了在香港出版之外,也在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地同时发行八份日报。是一份历史悠久、发行网覆盖全球的中文国际报章。 

                                      (五)

    著名报人简介(按出生年份先后)。

    王韬江苏长洲人,1828年生。1849年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1967年冬至1970年漫游欧洲。1970年后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1879年游历日本,写成《扶桑游记》。1884年回到上海,次年出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直至1897年去世。 

    林白水福建闽侯人,1874年生。1898年到杭州,参与创办求是书院等。1901年任《杭州白话报》主笔。1902年,自办《中国白话报》。1904年,任《警钟日报》主笔。1905年赴日,参与民主革命。民国成立后,当选国会众议院议员。1917年,任《公言报》主笔。1919年在上海创办《平和日刊》。1921年,创办《新社会报》,任社长。因抨击军阀的种种丑行,1926年8月6日晨,被杀害与天桥。 

    史量才南京人,1880年生。1904年,在上海创办学校。1908年任《时报》主笔。1912年,参与买下《申报》主权,出任总经理。1927年,购得《时事新报》全部股权。1929年,收买了《新闻报》大部分股权。《申报》敢于与国民党反动当局作斗争。1934年11月13日傍晚,在回杭州寓所途中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邵飘萍浙江东阳人,1886年生。1912年任《汉民日报》主编。1918年10月在北京创办《京报》,任社长。致力新闻教育事业,并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等。1925年,秘密加入共产党。1926年4月26日,以“宣传赤化”的罪名在北京天桥被奉系军阀政府杀害。

    何海鸣湖南衡阳人,1887年生。晚清时,在汉口参与民主革命。为《商务报》编辑。与詹大悲在汉口创办《大江报》,并在《大江报》发表反清言论,被捕入狱,判处死刑,武昌起义时出狱,出任汉口军分政府少将参谋长。二次革命失败后,弃武从文,成为“鸳鸯蝴蝶派”重要作家。先后创办《爱国晚报》《民权报》等。抗战期间,身陷南京。1944年病逝。 

    张季鸾祖籍陕西榆林,1988年出生于山东邹平。1905年留学日本。1908年回国后,任上海《民立报》记者。辛亥革命后,任孙中山秘书。二次革命后,先后出任《大共和日报》编译、《民信日报》总编辑、《新闻报》驻北京记者、《中华新报》总编辑等。1926年,接办天津《大公报》,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1941年9月6日病逝重庆。

    戈公振江苏东台人,1890年生。1912年起,历任《东台日报》编辑、《时报》编辑。1925年起,在各大学讲授新闻学。1927年游历欧美日,考察新闻业。1928年,出任《申报》管理处设计部副主任。1932年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3年到苏联访问。1935年回国,准备重新筹办《生活日报》。10月15日抵达上海,22日病逝,死因成疑。 

    陈布雷浙江慈溪人,1890年生。1911年后,历任《天铎报》记者、《商报》主编、《国闻周刊》主要撰稿人、《时事新报》主编、《申报》顾问兼常务董事。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等。1948年11月13日在南京自杀。

    邹韬奋祖籍江西余江,1895年出生于福建永安。1922年开始新闻编辑工作。1926年起,任《生活周刊》主编,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1936年11月22日,与救国会领导共七人被当民党当局逮捕。经全国人民抗议与营救,1937年7月31日,“七君子”获释。后辗转重庆、汉口、香港继续开展就往运动。1944年7月24日在上海病逝。

    金臻庠浙江镇海人,1896年生。1920年创办《时事公报》,任经理。1937年,改复刊为《挺近》,宣传抗日。1941年4月宁波沦陷,《时事公报》停刊。1946年2月复刊。任经理、社长、发行人。1948年10月被查封。新中国时期,任宁波市政协副主席。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66年2月病逝。
 
    陈铭德四川长寿人,1897年生。1923年后,历任《国民日报》编辑、《新川报》总编辑、重庆《大中华日报》主笔。1928年到南京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任编辑。1929年9月与另外两名中央通讯社编辑吴似竹、刘正华在南京创办《新民报》。1937年任《新民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国民党统治后期,《新民报》停刊,衍生出《新民晚报》等报系。解放后,出任《新民晚报》顾问。1989年2月11日在北京病逝。

    成舍我湖南湘乡人,1898年出生于南京下关。1913年起,开始为报纸撰稿。1924年起,先后创办《世界晚报》(北京)、《民生报》(南京)、《立报》(上海)、《香港立报》等。1945年在重庆创办《世界日报》。1952年由香港去台湾,任大学教授,并创办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等。1991年4月1日在台北病逝。儿子成思危是著名经济学家

    曹聚仁浙江浦江人,1900年生。1922年到上海,在中学、大学任教。期间主编《涛声》《芒种》等杂志。抗战爆发后任战地记者。1941年创办《正气日报》。1950年赴香港,任新加坡《南洋商报》驻港特派记者。50年到后期,主办《循环日报》《正午报》等。1972年7月23日在澳门病逝。 

    张友鸾安徽安庆人,1904年生。1925年,任《世界日报》总编辑。1926年至1933年,先后任《国民晚报》社长、南京《民生报》和《新民报》总编辑。1934年创办《南京早报》。1935年任上海《立报》总编辑。1936年,与张恨水合办《南京人报》,任副社长兼总编辑。抗战期间,任重庆《新民报》主笔。抗战胜利后回南京,复刊《南京人报》。解放后,继任《南京人报》总经理1952年停刊后,离开报界,到北京人民出版社等工作。1990年在南京病逝。

    金雄白江苏青浦人,1904年生。1930年任南京《中央日报》采访部主任。1939年投靠汪伪,任《中报》总编辑。又自办小报《平报》和《海报》。1945年抗战胜利后以汉奸罪入狱。1948年获释。1949年移居香港。1973年曾创办《港九日报》。晚年有《记者生涯五十年》一书在《大成》杂志连载。1985年1月5日在日本病逝。

    吴似竹南京人,1907年生。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曾任《大中华日报》主笔。1925年与邓季惺结婚。1929年参与同事陈铭德等创办《新民报》。1931年在北平病逝。

    邓季惺(女)四川奉节人,1907年生。1925年与吴似竹结婚。1931年,吴似竹在北平病逝。邓已有三个孩子,最小的吴敬琏才一岁多。1933年与陈铭德结婚。1936年任《新民报》副经理。抗战胜利后,兼任上海、南京《新民报》经理。解放后,任《新民报》顾问。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95年8月29日在北京逝世。 

    陈纪滢河北安国人,1908年生。1924年开始在北京《晨报》等发表作品。1931年后,任《大公报》记者、编辑。1935年创办《大光报》。抗战期间,在重庆主编《大公报》副刊。1949年8月去台湾,后任《中央日报》董事长。1997年5月22日病逝。 

    储安平江苏宜兴人,1909年生。1933年起,在《中央日报》任副刊编辑、《中央日报》撰述、编辑。抗战期间,任桂林《力报》主笔、湖南辰溪《中国晨报》主笔,并在重庆创办《客观》周刊。1946年赴上海,创办《观察》半月刊,任社长兼主编,兼任复旦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光明日报》总编辑。1957年被划为右派。1966年文革爆发后遭受残酷迫害,9月后,生死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