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俗社

西安易俗社原名“陕西伶学社”,是著名的秦腔科班,被公认为是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之一。

                           一、易俗社建立

191271日,陕西同盟会会员李桐轩、孙仁玉以及王伯明、范紫东、高培之等160多名热心戏曲改良的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在西安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陕西易俗社。该社以“辅助社会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为宗旨,按照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制定章程,建立领导机构。主要领导成员由社员民主选举,并规定任期。设立评议部、编辑部、学校部、训练部,招收少年学员,先学初小、高小课程,后上“文史进修班”,达标者发给毕业证。在此基础上学习六年戏曲专业,合格者发给戏曲专科学校毕业证书,从事戏曲演出。易俗社将文化教育、戏曲训练、演出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了大批戏曲人才,创作和演出了许多优秀剧目,对戏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戏曲改良起到了示范作用。

  易俗社的创作机构制定有剧目编写要求,王伯明、李桐轩、孙仁玉、范紫东、高培支、卢缙青、李约祉、李仪祉、王绍猷、李干臣、胡文卿、吕仲南、王辅丞、封至模、冯杰三、樊仰山等剧作家创作、改编大小剧本500余本(另有资料显示为800多本),不少已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如《吕四娘》、《三滴血》、《火焰驹》、《柜中缘》等。

  易俗社还聘请了陈雨农、赵杰民、党甘亭、唐虎臣、李云亭、刘丽杰、高天喜、王观登等名家执教,仅在1949年前的37年中就训练演员13600余人,延续到今天,共招收培养了15期学生近千人,毕业者遍及西北各个秦腔剧团。其中有较大影响并形成各自艺术特色的前辈名家包括刘毓中、刘箴俗、王天民、孟遏云、肖若兰等,当今的陈妙华、张咏华、全巧民、伍敏中、郭葆华、张保卫、宋百存、任炳汉、毛文德、戴春荣、惠敏利、王科学、冯永安、李淑芳、薛学慧等均是该社培养的秦腔著名演员。

《中国戏剧史》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秦腔名家与京剧名流作比较:刘箴俗齐名梅兰芳;王天民神似荀慧生;李正敏雏形尚小云;王秉中缩影杨小楼;庄正中活脱程继先;耿善民俨然言菊朋;马平民雁行王长林;能和谭鑫培相论者,唯有刘立杰。

                        二、易俗社历史 

19201218日,国民政府通俗教育研究会会长王章祜给易俗社颁发金色褒奖状,指出:“戏剧一道所以指导风俗,促进文明,与社会教育关系至巨。欲收感化之效,宜尽提倡之方。兹有陕西易俗社编制各种戏剧,风行已久,成绩丰富,业经、呈请教育部核准,特行发给金色褒奖状,以资鼓励。”

19213月, 易俗社在武汉成立“陕西易俗社汉口分社,”,包括当时南通伶工学社社长欧阳予倩在内的各界名流热烈祝贺并积极宣传。一名叫朱云涛的人在《易俗日报》上刊登《祝陕西易俗社十周年纪念》的文章说,“上年该分社莅汉,吾尝以为欺世盗名之流,淡淡目之未为注意。今夏该社迁于西会馆,予始往参观,见其所演各剧,皆有关改良社会,纠正人格,保存国粹之伟旨。予始喟然叹曰:‘该社诚不愧命名易俗也。’”同年的一天,在武汉长乐大剧院演《一字狱》,忽然一位老者从座位上站起来,操四川口音大喊:“戏中的万人杰就是我!”全场皆惊,老人报自己的姓名,介绍此戏的历史背景,高声称赞戏编的好,演得好,很真实,观众掌声雷动,成为剧院奇观。

192226日,著名京剧艺人刘艺舟致函易俗社,要求:“将历年编演剧本,检赐全份,俾资参证采择,协济正乐化俗之风,改革京中不良戏剧,共助国内提倡人民浅识。”说明很多京剧剧目获益于秦腔的传统剧目。当月22日,袁达三《谈易俗学社戏》的文章说:“易俗学社在汉口各种戏剧中,无论以情或以艺言,皆能压倒一切。”

19247月,鲁迅先生和北大、北师、东南、南开等大学的十余名学者、教授应西北大学教授傅桐之邀,到古城讲学,于716日、17日、18日、26日、83日五次到易俗社观看演出。剧目有《双锦衣》、《大孝传》、《人月圆》等。临行时,将讲学报酬仅留路费,余五十圆全赠该社。随行的《北京晨报》记者孙伏园先生同时捐赠50圆。为祝贺易俗社成立12周年,题写“古调独弹”四字相赠。根据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多次看完演出后,都给予高度评价。他说,能有这样一个立意提倡社会教育为宗旨的剧社,起移风易俗的作用,实属难能可贵。

19321月,西安《新秦日报》举办“菊部春秋”秦腔演员评比活动,王天民(1914197211岁进易俗社,12岁成名)名列第一,李正敏排名第二。

520日,易俗社全体90多人,在副社长耿古澄的率领下,先后到河南、河北、山西、北京、山东济南、江苏徐州、经开封、郑州等五省、京城等13个市、县。1933年元月31日返回西安,长达257天。

911日,蒋介石以易俗社“移风易俗,改良社会,提倡教育,促进革命之艺术表演,与其他剧社迥然不同”为理由,委托陈果夫给易俗社1000元,让多印剧本,广播全国。

918日,参加郑州“九·一八”一周年纪念大会,当场演出《打倒日本化》、《焚嫁衣》两剧,宣传抗日。

127日到北京。8日在哈尔飞大剧院罗致献演,“大博识戏者的赞美”,观众拥挤。梅兰芳、尚小云、齐如山等京剧名流对花旦演员王天民 “异常赏识”。国剧学会理事齐如山在该会举行招待会,并代表因在上海演戏未能见面的梅兰芳看望王天民,并多赠剧照表示善意。尚小云为王天民化妆,把最好的新戏装借他演出,以增光辉。北平各大报章连篇累牍的介绍古老的秦腔和易俗社、主要演员、优秀剧目。

19331月,天津《大公报》元月3日以《易俗社载誉离平,昨日下午专车赴济南》为题,高度赞扬易俗社的北平之行,报道说:“真正秦腔陕西易俗学社,此次来平共演二十一日,深受社会人士欢迎,轰动九城,每场满座。除私人欢宴不计外,如国剧学会、法政学院、戏曲学校、陕西同乡会、故宫博物院等,或则设宴招待,或则欢迎参观。成绩优良,印象大挂。固该社之剧本,足为社会教育之助。该社演员各有特别优秀之处。而秦腔自固有历史与价值,实亦重要原因也。”

1934年,上海百代公司派员来西安,为西安易俗社的耿善民、王天民、李可易等著名演员录制了首批秦腔戏曲唱段,共30余张,成为秦腔最早的音乐唱腔资料,戏曲艺术教育家封至模先生亲自做片头说明。全国发行。

1935年,上海百代公司为刚满二十岁的李正敏灌制了8张唱片,并且冠以“秦腔正宗”的美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对其表演称赞有加,称他为“西北的程砚秋”。(2002611日《西安晚报》)

19375月,时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河北省政府主席的抗日名将宋哲元委托孙隆吉、刘定五发函,邀请易俗社进京演出。该社以强大阵容,在副社长耿古澄、教务主任封至模带领下,于66日到达北京。先后在怀仁堂、哈尔飞大剧院、长安大剧院、西苑、南苑等剧院演出20多本。617日《全民报》评介易俗社在怀仁堂演出《韩世忠》,报道说:“观众极多,足无隙地,无票遭拒门外者大有人在。观众欢迎之情绪,诚为仅见。”报道指出:“当此国难严重之日,实与宋朝无二致。宋时君昏臣懦,畏敌如虎,因循苟且,只图谈生,抗敌之士,不能见容,奸佞当权,卖国误国,卒至沦于异族,在民族史上留一污痕。”该报认为《韩世忠》“写历史的伤痛,促民族之觉悟,振聋发聩,立懦警顽,实对现时之中国当局,下一针砭。方今举国民众,抗敌殷切,故亦极欢迎此抗敌救国主义之民族佳剧也。”

77日,陕西易俗社在北京演出,并与京剧界名流交流。当天《京报》发表封至模的文章,介绍两出爱国剧《山河破碎》、《还我山河》时疾呼:“观此而不扼腕而叹,奋臂而起是无人心也!再回观现在的中国,现在的中华民族,现在国人的民族意识,是否与南北宋相若?!我们只有大声呐喊着,‘山河破碎了!’‘还我山河吧!’”当晚日军向卢沟桥发起进攻,“七·七事变”起,抗战爆发。易俗社在战火中坚持演出,到10日返回。日本法西斯对易俗社怀恨在心,于1938年派飞机轰炸了易俗社,造成巨大破坏。

1938年,时任苏区中央政府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的丁玲率团来西安,受到易俗社的热情接待。为表示对革命的支持,赠送戏装一箱,这成为当时红色政权文艺团体唯一的古剧装。丁玲1980年回忆这事时对肖云儒说:“易俗社送给西战团的行头,是当时陕甘宁边区第一套完整的秦腔行头,从那时以后,西战团就可以独立演出秦腔了。在西安这4个月,实是我一生很难忘。”

新中国成立以后,易俗社由政府接办,并多次晋京演出,《三滴血》、《游西湖》、《游龟山》、《西安事变》等优秀剧目享誉全国。 

                          三、易俗社功臣

1932220日,社会活动家、秦腔剧作家、中国秦腔史上第一个正规的戏剧演出和教育团体——陕西易俗社的创始人李桐轩先生逝世。他生于1860年,蒲城人。二十岁中秀才,1905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08年就陕西一次重大的革命活动(蒲案)向满清西安学使余坤当面质询,对清室官员李体仁殴打学生、破坏革命、摧残教育提出严厉谴责,纪念大会上放声痛哭。1911年,辛亥革命陕西起义日,冒着生命危险前往武昌为革命军通气。民国初,曾任全国读音统一委员会在制定注音字母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1912年,先生以讨袁救国,振兴中华为己任,戏曲宣传民主;以移风易俗,改造社会为宗旨,提高民众觉悟。与爱国志士孙仁玉共同发起,得到社会各界积极响应,按照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建立了陕西易俗社。他1913年写出推动戏剧改革的论著《甄别旧戏草》,1917年出版发行。书中列举大量事实,将当时戏曲分为三大类:“可去之戏分六类:一曰诲淫;二曰无理;三曰怪异;四曰无意识;六曰历史不实。(例证158种)可改之戏分三类:一曰善本流传失真者;二曰落常套者;三曰意本可取而抽象者。(例证43种)可取之戏大致分为四类:一曰激发天良;二曰灌输知识;三曰武打之可取者;四曰诙谐之可取者。(例证130种)”先生的目的在序言里表达得很清楚:“由是言之,戏曲之改良,俱以膏粱易藜藿,此外固无多事也。拟人亦有言曰:‘推其陈,出其新,病乃不存。陈之不推,新将焉出?’不揣固陋,特甄别旧戏以贡献社会,以就正于教育大家。”他的写作时间与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同时完稿。1914年反动军阀陆建章督陕,残害革命党人,追捕李桐轩,他藏于老家地窖,幸免遇难。对秦腔的发展和易俗社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4714日,易俗社的发起人,剧作家、教育家孙仁玉先生逝世。他生于1872年,早年为满清贡生、举人。后任陕西省修史局修纂、陕西宏立高等学堂、省立中学、女子师范教员。兼任易俗社评议长、编辑主任、社长。他与同盟会盟员李桐轩先生志同道合,决心以讨袁救国,振兴中华为己任,戏曲宣传民主;以移风易俗,改造社会为宗旨,提高民众觉悟。共同发起建立陕西易俗社,开创了以教于乐的先河,成为当时进步知识分子的一把火炬。他德高望重,慧眼识才,招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蜚声全国的优秀演员。有与梅兰芳(北梅)、欧阳予倩(南欧)齐名,被誉为戏圣的花旦演员刘箴俗(西刘);著名青衣张秀民等。他一生编演秦腔剧140多个,其中《看女》、《柜中缘》、《小姑贤》、《三回头》等自今久演不衰,并被京剧等多个剧种移植。他去世后,国民政府西北行辕主任杨虎城将军、欧阳予倩、梅兰芳等敬送挽帐。梅兰芳在挽幛上写有“名伶不朽”四个大字。  

194252日,对易俗社的发展做出无私奉献的教练长陈雨农(小名德儿、德娃)先生与世长辞,终年62岁。他生于1880年,家境贫寒,曾入临潼“华清班”学戏,成名后与张寿全、李云亭、聂全铭、李宏斌、屈景益、等人组成“玉庆班”,是清朝末年秦腔中有高度艺术成就的表演艺术家,为关中第一名旦。易俗社成立时,他不计个人得失,带着他辛苦置办的戏装慷慨加入,为创业初期的易俗社和秦腔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被誉为“开国元勋”。他从事秦腔艺术五十年,当演员,精益求精,观众说:“德娃走雪,一回一个样。”民间谚语说:“快跑快跑,去看德娃的皇姑打朝。”三十年代去北京演出,京剧同仁称他为“秦腔王瑶卿”。当教练,他一丝不苟,秦腔巨星刘箴俗、刘毓中、刘迪民、马平民、王天民、沈和中都出自他的麾下。他抗战爱国热情,民主思想和高尚艺德,是大家公认的。戏曲艺术教育家封至模先生说:“陈雨农在艺术上的成就,以及他终生献身戏剧事业的精神,在秦腔界是建有卓越功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