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行

                       陈贤庆

    1981年我在湖北荆州地区工作,是年底,我和郭老师合作写有一个电影文学剧本,寄往西安电影制片厂。半年后,忽然收到西影厂焦编辑发来的电报,说剧本有修改价值,叫我们放暑假后即到西影厂修改剧本。于是,1982年7月,郭老师先行赴郑州及西安,处理一些必要的事务,26日,我收到郭老师的电报,说可以动身后,我便立即起程,到了武昌,即转火车赴西安。沿途孤身一人,有七绝四首记途中事。

其一:一封电报满身轻,到了武昌未肯停。鄂北豫南朝晚过,笛声惊破郑州城。

其二:过了豫西是陕南,昏昏夜半睡时难。熹微初照人流动,惊觉潼关在此间。

其三:华峰险峻道疑无,高耸骊山气势殊。一望秦川八百里,欢欣渐见古之都。

其四:相逢尽是异乡人,土语声声亦觉亲。可笑岭南游荡子,昂然西影作嘉宾。

  都西影后,焦编辑接待了我,并指示了剧本修改的意见。在此后的日子,我们的任务当然是修改剧本。然而,这也是一件比较宽松的任务,没有谁来督促,全靠自觉去做。西影厂包了我们的食宿,可以看免费的、还未公演的新电影以及内部电影,可以看到一些以前只有在银幕上才能看到的电影演员,有时厂里还用车送作者们到到附近的名胜古迹游览,神仙的生活也不过如此吧。有关修改剧本的经过在此就不提了,本文主要写写我到过的几处名胜古迹。

                              (一)大雁塔

   西安有座著名的大雁塔,而大雁塔就在西影厂的附近,因而经常可以见到。到西安后,某天,我即登临此塔。大雁塔建在慈恩寺内,所谓“慈恩”,是因为此寺为唐高宗李治给他母亲追荐冥福而创建,故而得名。至于塔为何称“大雁”,亦有来历。传说某日,有群鸿飞过,忽然一雁离群落羽,摔死地上,僧人惊异,认为雁即菩萨,众议埋雁建塔纪念,开始称慈恩塔,后俗称大雁塔。不过,实际并非如此,大雁倒是和唐僧玄奘有关。玄奘通称三藏法师,惯称唐僧。他俗姓陈,名伟,洛州人,出家为僧后,精研佛学,遍访名师。贞观初年,他到西域印度取经,历时17年,贞观19年回到长安,住在慈恩寺翻译佛经。唐永徽3年,仿西域形式建塔,用以贮存玄奘所译佛经。

  大雁塔初建时为5层,武则天时改建为7层。塔呈方形,高64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塔的四方门楣上刻有各种图案和菩萨像,塔下方刻有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所书《圣教序》和《圣教序记》石碑两块。唐代大诗人杜甫、岑参、高适等都登临过此塔,各有题咏,赞誉它“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却讶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我沿楼梯盘旋而上,站在塔的最高层,亦有如此的感受,亦曾涂鸦一首。诗云:千年雁塔立城南,巨佛宏钟细细观。登上顶层风飒飒,纵横极目是西安。

                              (二)钟楼与鼓楼

  在西安城的市中心,有一座钟楼,而在钟楼的西面,与钟楼对峙的,便是一座鼓楼。由于到钟楼和鼓楼都很方便,我曾登楼数次。记得第一次到钟楼时,不知何故铁门紧锁,不能上去,刚好乌云翻滚下起了暴雨,淋得似落汤鸡。其后才再找机会上去游览。

   钟楼初建于明朝洪武17年,初在今广济街口,万历10年迁建于现址。钟楼的四面是通衢大道,西安的道路不象广州、上海等城市的道路,弯弯曲曲,而是笔直笔直的,以钟楼为中心向四周展开。钟楼有一底座,高8米多,四周有门洞。钟楼本身高27米,加上底座是36米。楼上建筑精巧宏伟,登楼四望,可以鸟瞰西安古城的市容,令人心旷神怡。鼓楼初建于洪武13年,清代多次重建。鼓楼亦有底座,高高7米多,鼓楼的楼高是24米多,加底座共33米。鼓楼之上,金碧辉煌,北面悬挂有“声闻于天”的匾额;南面悬挂有“文武盛地”的匾额。钟楼、鼓楼遥相对峙,有坐落在市中心,可以想象“暮鼓晨钟”的情趣,但我在西安时似乎并没有听闻过。对于钟、鼓楼,我亦有诗一首。诗云:钟鼓楼头夕照红,画梁雕柱鬼神工。通衢四面八方展,远近华灯耀彩虹。

                             (三)城墙与碑林

  某日,我们到城墙参观。城墙是战争年代的产物,也是封建时代的特色建筑之一,想在城中平安生活,就要墙高河深,方可御敌于城外。一些城市也保留若干段的城墙,而西安的城墙恐怕是保存得最完整的。

  西安城墙始建于隋,成于唐,后几度整修扩建,形成了集墙、林、河、路于一体,多层次,多色彩的立体建筑。我们登上了城墙,举目四望,深感城墙的雄伟壮观。墙高12米,顶宽12到14米,底宽15到18米。城的四角各有角楼一座,近南门东侧有奎星楼一座。城墙外有墙壕。城门有四座:东名长乐,西名安定,南名永宁,北名安远。每门门楼又有三重:阙楼、箭搂、正楼。阙楼在外,箭楼在中,正楼在里。城墙周长约20公里,既保持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又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城楼本身也象是一座博物馆,可以感受到各种历史文物;城墙上,有不少小贩在摆地摊,卖着各种手工艺品,也是琳琅满目。时代不同,城墙的作用也不同,有感于此,口占一绝:城楼四望沐朝阳,草树沟壕细柳扬。历代烽烟墙角起,太平今日感沧桑。

   离开城墙,我们又去碑林参观。西安碑林在市区三学街内。北宋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为保存唐代镌刻的《十三经》碑石而建,历代不断增添碑石作品,于是形成“林”,故称“碑林”,今已成为一座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展览馆。馆内有六个陈列室,六个游廊和一个碑亭,共展出碑石墓志一千多块。虽然我对于书法属门外汉,但漫步其间,仍可感受到书法艺术的出神入化和博大精深。在这里,保存有王曦之、王献之的珍品;你可以看到唐代书法名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虞世南、褚遂良、李阳冰、张旭、怀素、等人的手笔刻石;也可以看到宋元明清的名家墨迹,如米芾、蔡京、苏轼、赵孟頫、董其昌、林则徐等。我有诗赞此碑林:石碑块块立如林,文物辉煌客赏心。看罢二王苏学士,颜筋柳骨细观寻。

  晚餐,我们是在馆子里吃羊肉泡馍。这种西北特色食品我初到西安时已领教过,觉得还可以接受,开始看到馆子里的食客一个个坐着,双手在掰着那馍放进碗里的样子就想笑,但后来自己也重复着这一动作。这种食物,餐餐吃我肯定受不了,但偶一尝试,也觉不错,我有诗专写“羊肉泡馍”:关中何物最堪尝?人道泡馍远近扬。一碗糊浆难入口,羔羊嫩肉慰吾肠。

                            (四)茂陵和霍去病墓

    某一天,西影厂专门派了一辆大客车,送象我们一样来西影厂修改剧本或其他事务的客人到市郊参观陵墓。

    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2个朝代在此建都,历史长达1500年以上。仅在关中和渭北平原上,就有72座帝王陵墓,如秦始皇陵、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汉文帝刘恒的霸陵、汉武帝刘彻的茂陵、唐高宗李渊的献陵、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等;此外,还有4000余座将相古墓,堪称“天然历史博物馆”。

   朝辞西安,沿渭水西行,穿过咸阳市,便可以看到在黄土高坡上,有一座座荒冢孤丘,西影派去的导游和摄影师告诉我们,那些就是帝王将相的陵墓。由于这类的陵墓很多,而大多陵墓并无路可通往,所以不可能一一参观,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大概在上午9点多钟,我们来到了兴平县境,来到了茂陵。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也是西汉帝王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茂陵所在地叫茂乡,故名。汉武帝即位后第二年,即公元139年开始动工,历时53年,耗资巨大。茂陵的建筑非常宏伟,墓内的殉葬品极为丰厚。茂陵封土,全用夯土打筑,形似覆斗,陵高46。5米,庄严而稳重。我有诗记此行:茂陵寂寂卧平冈,石兽垂杨护武皇。岁月悠悠人百代,于今仍说汉辉煌。

   离开茂陵,我来到了霍去病墓。霍去病墓就在茂陵以东,距离不过500米,实际是茂陵的陪葬墓之一。霍去病,西汉著名的大将,18岁时即随卫青出征匈奴,曾先后六次出击,打通河西走廊与西域之间的交通。元狩六年即公元117年,霍去病病逝,年仅24岁。霍去病生前,汉武帝想为他建造府第,霍去病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霍去病死后(比汉武帝早死30年),汉武帝当然不会亏待他,把霍去病的墓建在自己的墓旁边,就是一种殊荣吧。

   霍去病墓本身并无特别之处,不过是一座土冢,珍贵的倒是墓前陈列的大型圆雕石刻,那是汉武帝为了表彰霍去病的战功而立的墓饰。计有马踏匈奴、卧马、跃马、石人、人抱熊、伏虎、卧虎、卧牛、卧象、怪兽吞羊、野猪、蛙、蟾、鱼等14件,形象逼真,且保存较完好,让我们开了眼界。在一块似新近立的霍去病墓碑前,西影的摄影师为每一位或两位参观者摄影留念,我们也合照了一张。

   也合该我们有眼福,就在4年前,即1978年,在霍去病墓的所在地,建立了茂陵博物馆,在馆中,我们了解到茂陵以及霍去病墓的历史,参观到大量的出土文物,增长了见闻。关于霍去病墓,我有诗记云:誓扫匈奴不顾身,墓前遥忆霍将军。流连内外钟祥客,石兽残台拂古尘。第三句的“钟祥客”,即指我们,皆因其时在湖北钟祥工作是也。

                     (五)咸阳市、兴平县和杨妃墓

   上一节所写的,是西影厂派车送我们到兴平县参观茂陵和霍去病墓,因是集体行动,去了即回,所以咸阳市只是经过,而兴平县城并没有进去。这次参观,我们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在某一个星期天,我们自己坐车再去一趟。

   咸阳在西安的东面,大概是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具体的位置,咸阳地处关中平原中部,位于九无山之南,渭水之北,是秦王朝的都城,先后有11个王朝在此建都,文物古迹众多,素有“咸阳文物甲天下”之美称。由于我们当时对于咸阳的文物古迹了解得并不多,只在街头盲目地闲逛,见到的,乃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其时我有诗云:咸阳古道变通途,青草白杨似画图。幢幢高楼平地起,当年何处帝王居?

   中午时分,我们来到了咸阳附近不远的兴平县。想吃点饭,但无奈每家饭馆其实都没有“米饭”吃,只能吃面食,我也将就吃了一点面条。县城不大,我已记不得有什么特别的建筑物,但有一点,印象是十分深刻的,那就是,在兴平县的街巷里,到处都摆卖着大蒜头,可能这里是“蒜头之乡”吧。我有诗记其事:日午小城暂憩休,家家面食我忧愁。兴平特产知何物?但见通街大蒜头。

   我们到兴平县的目的,其实是要去参观杨贵妃的墓。提起杨贵妃,几乎无人不知,乃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到底有多美,大家也不知道,可能连图画也没有留下,不过,可以从李白和白居易等人的诗歌中体会到,如“一支浓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等。我们乘车来到了马嵬坡。在一千年前,就在这个完全不起眼的地方,发生了一件大事:唐天宝15年,即公元756年,叛将安禄山占据长安,唐玄宗仓皇出奔,途经马嵬,此时,六军不发,杀死祸国的杨国忠,又胁迫玄宗赐死其妹杨贵妃。唐玄宗为了自保,也只有屈服,“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双和流”!相传杨贵妃死后,尸体草草置于一口枯井之中,以土石掩埋。次年,玄宗密令将杨贵妃迁葬,始有一个陵园,面积3000平方米,墓砖砌圆形,立“杨贵妃之墓”碑,大门横书“唐杨氏贵妃之墓”七字。我们到那里时,陵园冷冷清清,似乎并没有其他游客。徜徉了一会,我们也就离开,算是了却一件心事。既来之,不可无诗,亦口占一首:马嵬一勒剩香魂,空死玉颜弃土尘。千里来寻妃子墓,沉吟白氏古诗文。

                               (尾声)离别西安

   在西安一个月,我们的任务主要是修改剧本,而不是游山玩水,因而,关中大地众多的文物古迹,我并无暇参观游览。到了8月下旬,临近开学,剧本也算是修改完毕,于是,我们准备归程。离开之前,我们上街买了一只不知什么制造的工艺品飞鹰送给焦编辑作留念;谁知,焦编辑礼尚往来,回送了我们一只唐三彩立马,此马一直放在我的书柜上。

   当我们乘坐的列车离开西安,往东行驶,我又见到潼关,见到华山时,不禁心生感慨,引发诗兴,于是,又作了一绝,就以它来结束全文吧:停留一月在西安,剧本完工便返还。留恋关中人物盛,长车呼啸过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