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文化记忆与精神守望
——读《一位伟人和一个城市》
杨官汉
一位伟人成就了一座城市,
一座城市永存一位伟人,
一本书引领我们深入城市,读懂伟人。
有人说中山“人杰地灵”,
有人却说是“地灵人杰”,到底中山的“人杰”与“地灵”存在怎样的关系?有人说
“时势造英雄”,
有人却说是“英雄造时势”,
产生于中山的“英雄”与
“时势”存在怎样的关系?
读一读《一位伟人和一个城市》,以上的问题,大致可以豁然开朗了。
作者陈贤庆祖籍广东阳江,青少年时在广州读小学和中学。因为文化大革命,有机会“步行长征”来到中山。据他自己回忆:
“到了中山,我发现,除了孙中山先生,翠亨村以及当时的香山县,还产生过不少对中国历史起到一定影响甚至很大影响的人物。”“这里的田畴街巷,在宁静贫寒的背后,透露着浓浓的侨乡特色,这里的人民,一定有着许多离乡背井的故事。”中山给他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甚至爱上了中山。后来借改革开放的机遇来到中山从事教育工作,成为一名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并从199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近年更是硕果累累,著有文史专著《民国军政人物寻踪》(与人合作)、《跟随红军长征的国民党将军》(与人合作)、《民国军阀派系》;诗词集《水沫集》,诗词评论集《论律评章》,回忆录《往事未依稀》,长篇小说《仙乐风飘处处闻》等。开设有文学网站《聚贤茶室》。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45周年。有鉴于此,他将数年间在报刊上发表过的、以及部分未发表的相关文章,选出106篇,30多万字,分成“中山历史”
“中山民俗”“中山人物”“走近孙中山”四辑,结集成书出版。
读过《一位伟人和一个城市》,我获益不少,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切入的视角好:作者站得高,望得远,在纷纭复杂的历史与现实的人物和事件中,找出最有价值的文化记忆与精神守望。譬如现在人们都不会怀疑建立“经济特区”了,但中国人这种思想起于何时何地?读一读《香山人最早提出建立“经济特区”》才知道,原来早在清末宣统元年(1909),香山人伍于政、戴安国等人已经通过两广总督张人骏上奏朝廷,要求在香山的香洲“择地”开设具有“经济特区”性质的“商埠”,而且已经开始筹集资金了,后来“满清灭亡,此议便流产了”;时光又过了二十年,唐绍仪秉承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再一次着手筹建,但终因“兵变”夭折了。读来让人扼腕,百年中国,我们错过了多少机遇!今天,我们又应该如何把握历史的机遇呢?又如《香山人的世博梦》,我们香山的先贤郑观应、徐荣村,在一百多年之前,已经有了举办世博的理论与实践了。香山人“感为天下先”确实不假。今天的中山人又应该如何发扬光大?
第二是本书讲的虽然都是与中山有关的人和事,但不是流水帐式的记录,而是是有自己的原创,有自己的思想,它往往是选择某一个特定的角度,突出事物的闪光点。文学的唯一目的就是点亮人们心中的灯,给人光明与希望。谈论中山市的历史人物,谁人也绕不过孙中山,但关于他的革命经历的文章已经汗牛充栋了,《极具“风流天性”的诗人》、《孙中山与粤剧及粤剧艺人》让我们知道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而且还是出色的诗人、他还积极支持粤剧发展与改革,而不少粤剧名伶则是先生坚定的战友。
第三是信息量丰富,内容对我们有启发意义,引用的资料不会过时。引用的资料都有据可查或者是当事人及其后裔的口述,其中许多资料来自中山市档案馆近年辑录的《香山明清档案辑录》、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今年编纂的《孙中山与香山相关人物集》等,权威而可信度高。《拿破伦侵葡波及澳门》、《清代澳门涉外凶杀案》等文章,让我们知道早年大清帝国是如何管治澳门的;在明、清两朝的强盛时期,澳门早已经有了“特别行政区”的味道了。由于作者长期在黄圃工作,《黄圃为何曾冠以“大”字
》、《黄圃飘色,老树新花
》、《
值得永远纪念的乡贤——美术家梁锡鸿》等文章,提醒我们许多不应该忘记的的人和事。《林则徐与洪秀全》,两位素未谋面的名人,像两个星球几乎碰撞,文笔天马行空,富有趣味性,给读者无限想象空间。
最后一点是作者思路清晰,语言精练。因为是普及性的读物,篇幅都不长,但作者力图以小见大,由浅入深,俗中有雅,就像是“戴着镣铐跳舞”,
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舞文弄墨者能到此境界,就是
“舞”林高手了。
2011-8-29
(此文刊登于《中山日报》9月10日“阅读”版,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