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忆苦思甜”

     陈贤庆

忽然想写一篇“忆苦思甜”的文章。

什么叫“忆苦思甜”?其实这四字很浅白,就是“回忆过去的苦难,想想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意思。

对比起新中国来说,旧中国是苦的,起码是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要找出在旧社会中受过苦难的人,真是太容易了。在新中国建国之后,不时用“忆苦思甜”这方法,对年轻人进行思想教育。要年轻一代“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忆旧社会工人阶级、贫下中农所受的苦,思在新社会的幸福生活。其实,当时的青少年人,也并非享受着“幸福的生活”,只不过“苦与甜”,实在是比较而言的,当时,我们感受到,没有黄世仁、刘文彩、南霸天之类的地主恶霸的欺压,不用象“芦柴棒”一样日夜做着苦工,受着“拿摩温”的打骂,已经是很甜了。
  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忆苦思甜”更成为一种必须的政治教育形式。开始主要是请苦大仇深的老工人、老贫农,做“忆苦思甜”报告,后来发展到深入苦大仇深的老工人、老贫农家中访贫问苦,各地都在写家史,写村史,主要是写穷人的血泪史。“忆苦思甜”活动发展到最后,就是吃“忆苦餐”,让新中国成立后吃得好一点的青年学生,专吃旧中国时贫下中农吃过的杂粮、野菜、米糠等,体验当年工人、贫下中农的苦难。

经历过596061三年经济困难的中国人,其实都吃过“忆苦餐”的,只不过,有关当局患了“失忆症”,以为杂粮、米糠、野菜等食物只有在1949年以前才有,于是,往往在大年除夕,煮一大锅让大家“忆旧社会的苦”。对于这种不符实际而又形式主义的活动,广大民众敢怨而不敢言,文革之后被废除,则是必然的。

时代在前进。到了今天,还有没有“忆苦思甜”的事?我看,是经常在进行呢。在新中国建国60周年之际,各种媒体都在回顾建国60年的历程。毫不例外,“忆苦思甜”这一项内容少不了。忆什么苦?忆改革开放前的苦,如衣食住行,是如何的苦;思什么甜?思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带给13亿人民的甜。如此说来,新中国比起旧中国,是甜了;但是,新中国建国后的前30年,比起今天,又是苦了。这其实并不奇怪。生活就是应该由苦变较甜;由较甜变更甜。生活是苦是甜,是不需要人为地搞什么“忆苦思甜”活动来“教育”的,有所经历的人都能体会,是苦,甜不了;是甜,也苦不了。

“苦与甜”,其实分两种,一种是集体的、民族的、国家的“苦与甜”;另一种,是个人的,大家都苦时,有些人也是甜的;大家都甜时,有些人也是苦的。我们今天许多人已经生活在“甜”中,但不要忘记还有数以千万计的贫困人家、弱势群体,还只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离“幸福”还有较远,今天,若要他们所思,则是甜中犹带苦啊。

三四十年后,我们的后辈也会向儿孙们“忆苦思甜”的。他们会回忆:“当年,我们的生活多苦呀,你想想,房价多高呀,看病多贵呀,外出打工多受气呀,春节回家多艰难呀,就业竞争多激烈呀,环境污染多严重呀,社会治安多不稳呀……现在可好啦……”真的,不要说我们今天的“苦”,就是我们今天感到自豪的“甜”,在若干年后,说不定也是“苦”了。

今天,作为家长以及媒体,并不需要经常向孩子提及“我小时候怎样怎样”,不必强迫孩子“忆苦思甜”;但是,没有纵向的比较,是不完全的比较,我们应该要让后辈知道,现在的生活,是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奋斗所取得的,苦也好甜也罢,都已经是来之不易,大家都应该珍惜。而要想过上更好的生活,就要继续努力——全国人民的努力,尤其是少不了的每位公民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