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虚山上元兴塔

 

       陈贤庆

 

众所周知,我市阜沙镇上有座浮虚山,在数百上千年前,浮虚山孤立于汪洋大海之中,古人称它“苍然烟波之上”,其景壮观,故“浮虚春涛”便成为明代香山八景之一,而且是之首。物换星移,沧桑变幻,如今,浮虚山之四周,早已连成陆地,浮虚山则成为陆上之山丘,但仍不失其傲然孤立之特色。

浮虚山曾是一座“仙山”,大有来历,可惜前些年,仅成殡葬之地。2006年,阜沙镇政府决定整治浮虚山,建设一个“浮虚山公园”,以造福于民众。公园第一期动工之初,我应阜沙镇党委委员兼建委主任梁元辉之邀来浮虚山参观,归后写了一篇《今日浮虚山》的散文,记叙浮虚山的历史、现状与展望,其文刊登于2007114日《中山日报》之“香山周刊”专栏。2009年初,浮虚山公园第二期工程完成,除建设了山路、梯级和各种亭台楼阁外,一座雄伟的“浮虚宝鼎”高立于北面的谐岗之颠,笔者参观后,深感欣喜,不禁又写了一篇《浮虚山上鼎高昂》的散文,刊登于419日《中山日报》的“文化”专栏。新年伊始的一个艳阳高照的下午,笔者再应梁元辉主任之邀,又一次参观此山。在梁主任及其他同志的陪同下,我再次参观了大门、牌坊、宝鼎;之后,沿着幽静而迂回的山道,来到了山上最高之岗头,这里,已经屹立着一座建筑物——浮虚山公园最主要的建筑物“元兴塔”。登塔远望,北部,可眺至番禺;南部,石岐之高楼隐约可见。归家后,心情愉快,不禁又要敲键作一篇新的文章——《浮虚山上元兴塔》。

元兴塔,为浮虚山公园第三期建设的重点。目前,这座七层高塔仍在进行收尾工程,现在已露出大部分真容,计划春节前可拆去四周之所有排栅,露出其全部真容。在此,笔者主要介绍与元兴塔有关的一些内容。

此塔为何称“元兴“?原来,与浮虚山上一座寺庙元兴寺有关。宋代之前,浮虚山上应无建筑物,后来,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据《香山县志》及有关史料还有民间传说,宋代时,便有道家在此“仙山胜景”建筑真武堂(后世称北帝庙)。南宋时,道佛合一,真武堂扩建改称元兴寺。工部侍郎马南宝游元兴寺,有诗云:“坐阅人间几劫灰,试从清浅问蓬莱。此山此水自古有,是佛是仙何处来。”

浮虚山浮于茫茫大海之上,兼有元兴寺,便成为香山之名胜。再加上,此海域为咸淡水交界处,又是著名的渔场,所以渔业、商贸十分兴旺,邓光荐在《浮虚山记略》描述:站在山上,“一望千里,来航去舶,棹歌相闻”“微风鼓浪,喷薄冥冥”,景色壮观,被评为“香山八景”之首,并非浪得虚名。

元明时,浮虚山曾驻兵;清初,元兴寺供奉佛道的香火最盛。而浮虚山一带已成陆地,渐有渔耕之民,遂被定名浮墟,黄旗都府在此设行政管理机构。大概于清嘉庆年间,海盗张保仔洗劫黄圃。后海盗被官军追剿,部分海盗逃到元兴寺,假扮和尚藏匿寺中。后官军得到消息,再派兵围剿,于是,在浮虚山上爆发了兵匪大战,海盗被杀,元兴寺被清兵彻底毁灭,寺中的圣物被推落河中,随着鸡鸦水道漂流。寺中的一个大柜漂到现在大有的丰联村的栅门沉下,自此,村民称此栅为“浸柜栅“;其香炉流到山脚的阜南村,村民建了一座观音庙供奉;其他圣物被下游五条村的村民收集,建北帝庙供奉,至今,阜沙镇大有村北栅以及港口镇中南石基村之北帝庙仍香火鼎盛。村民之所以这样做,是认为”“真武移驾”,他们应继续供奉。

上述故事说明,元兴寺虽被毁,但其圣物散落各村,香火未绝。今天,在元兴寺的遗址处,建起一座塔,以“元兴”为名,应有历史渊源可寻。元兴塔尚未最后落成,但不少文人墨客已先睹为快,留下题咏,如“万里浮槎通玉宇,一支斑管照金墟” “云墨天笺雄气魄,月圈星点大文章” “明霞生岫底,彩笔耀云端”“仙山藏妙景,宝地孕英才”……

今天,我们在浮虚山上建塔,并非为群众提供一个求神拜佛的场所,而是传承历史,保存和发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更重要的,是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休闲、锻炼、娱乐的公园。如今,当朝霞升起,或华灯初上时,阜沙镇的许多群众,都到山上,或闲坐,或远眺,或漫步,或快跑……,当元兴塔落成,其他设施完备之后,相信浮虚山公园不仅闻名于阜沙远近,闻名于中山,它还将会以其“仙山胜景”的历史故事以及今天的瑰丽景色,吸引八方来客。

这一天,不会很远。

 

(此文刊登《中山档案》2010年第一期、总第27期 ;收入《档案里的中山》一书,2013年12月出版。此文与先前所写之《今日浮虚山》《浮虚山上鼎高昂》两文合称《浮虚山三记》,收入《一方丰美的水土:新世纪10年中山美文选》一书,2011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