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编剧名家

 

      陈贤庆 辑录

        

     

    南海十三郎

  

  晚清期间,佛山张槎朗边村出了一位翰林,名叫江孔殷,膝下一子一女,颇具才情。女儿江畹征20年代为薛觉先写了多个剧本,获得成功。由于当时封建礼教观念仍然严重,女子不宜抛头露面,只好署名南海十三郎,并托胞弟江枫转交。江枫在反复抄写、传送剧本过程中,也不知不觉爱上了粤剧。

  不幸畹征英年早逝,江枫便接过南海十三郎的笔名,继续充当薛觉先、白驹荣等粤剧名伶的开戏师爷。《花落春归去》就是同名粤剧的一个唱段,在中国曲艺家协会广东分会编印的《粤曲集成》中占有一席之地。

  抗战胜利后,江枫得了精神病,到香港定居,生活相当贫苦。1956年薛觉先逝世,更加剧了他的病情,被送往香港青山精神病院,80年代初离开了人间。

  

    陈卓莹

    陈卓莹,广东南海人1908年出生卒于1980年年2月18日终年72岁。

  陈卓莹从小家境贫穷7岁入私塾读书12岁到香港东方商业银行做杂役省港大罢工时"周康年"粤剧班为徒后因不满戏班的封建陋习而离开到上海谋生最先在生牛奶公司当小工后在俭德储蓄会粤乐团任教,至来.·二八战争爆发前返广州。

  1932年他24岁时在台山县立师范学校任音乐教员并开始编写音乐材料出版。1938年抗日战争开始他一直在香港、澳门从事粤剧音乐伴奏工作也撰写曲曾写过《花弄影》给小明星演唱和录唱片也写过《南唐金粉梦》给梁以忠演唱。抗日胜利后他回到广州旋被音乐界选任"广州音乐工会"主席后因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再度往香港这期间他曾创作过广东音乐《月媚花轿》成为流行曲。

  解放战争时我香港地下文委通过黄宁婴对他帮助和发动曾组织他编写倾向进步和富有革命内容的粤剧作品在《文汇报》发表他接受任务负责改编的新粤剧《九件衣》《血泪仇》,经过黄宁婴亲自修订后由新民主出版社出版。

  广州解放后他立即从香港回来先后担任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市军管会文艺处干部华南文联戏剧部干事华商人民文学艺术学院粤剧改革班讲师等职。1952年他调到广东省广州市戏曲改革委员会任创作组组长和音乐团副团长1961年担任广州粤剧团艺术室主任。1966年退休。

  陈卓莹出身清贫只读过四年小学他从事文艺工作既无师承又无家传完全靠刻苦自学他最先是学音乐的以后经过不断实践成为一位粤剧曲艺的"多面手",吹、弹、拉、唱、写、演样样皆能1953年撰写《粤剧写唱常识》两集又编写和出版《粤曲溃唱入门》。多年来,剧本写了不少如《血泪仇》《闯王进京》《笑面》《欢迎你入社》以及与杨子静合作的《红楼二尤》等都是较好的。除写剧外他还写了不少粤曲如《罗岗香雪》《潇湘听雨》《历劫鸳鸯》《孤胆英雄陈德生》等《罗岗香雪》还灌了唱片在国内外发行是1961年电台《歌唱羊城新八景》的优秀节目中的一个。

 

    杨子静

  杨子静为著名粤剧作家。1913 年出生,广州市人。中学时因家境贫困辍学,他离开了学校,还是很有恒心刻苦自学。青年时热爱文学,喜爱诗词歌赋,很有心得。后来做过小学教师和任过校长之职。抗战期间,到处民不聊生,他连小学老师也当不成了。1943年。他在肇庆认识了粤剧著名演员马师曾。马赏识他的文才,并邀请他在剧团撰写剧本,初作粤曲《还我汉江山》,由马师曾、红线女演唱,轰动一时。从此他便开始了他编写粤剧剧本的笔墨生涯。他和马师曾共事合作密切,写了许多为剧团和观众赞赏的剧本,解放后,他从香港回到广州定居,参加华南文联,这期间又写了不少歌颂新社会和配合中心工作的戏。五十 年代又历任华南人民文学艺朮学院戏剧系讲师,曾任广东粤剧团艺朮室主任。1960年任广东粤剧院艺朮委员副主任。

  杨子静很谦虚,和其它作家合作得很好。他撰曲一向要求严格,尽量做到文字清新,不因循俗套,不因词害意,他用字造句又常注意到雅俗共赏,力求切合人物性格,他所作和与人合作的粤剧有古装剧《搜书院》《红楼二尤》《钗头凤》《关汉卿》《蔡文姬》《焚香记》《荆轲》《十三妹》和现代剧《山乡风云》《红霞》《南海长城》等,创作了《山伯临终》和参加创作了新编历史剧《北郭奇兵》和现代剧《越女珍情》等,在创编工作上,花过不少脑筋,付出不少心血,并写出了很多好剧本。出版、发表戏曲论文、广州方言及声韵研究专着四十余万字。

 

    唐涤生

    唐涤生原名唐康年广东中山人1917年6月18日生于黑龙江。于中山翠亨纪念中学毕业后随其父亲旅居上海曾于沪江大学及白鹤美术专门学校肆业。

  1937年日军轰炸上海唐氏父母不幸先后辞世唐涤生被逼辍学南下广州翌年流徙香港。在港其间唐涤生经其堂姊——薛觉先夫人唐雪卿介绍加入名伶薛觉先领导的“觉先声剧团”,负责抄曲稍后转为编剧。

  唐氏在觉先声剧团工作期间深得薛觉先及著名编剧家冯志芬赏识二人更积极鼓励他从事编剧工作。1938年第一部唐涤生粤剧作品《江城解语花》面世由名伶白雪仙之父——“小生王”白驹荣主演正式展开其编剧生涯。

  唐涤生亦有参与电影编剧工作于1939年写成第一部作品《大地晨钟》由“华南影帝”吴楚帆及黎灼灼主演,唐氏本人亦粉墨登场以“唐丹”为艺名客串一角。

  唐涤生先后结婚两次首任妻子为薛觉先之妹薛觉清育有一子一女;其第二位夫人为京剧名伶及舞蹈家郑孟霞二人于1942年结婚育有两名女儿。郑孟霞对传统戏曲及西洋舞蹈造诣甚深曾经提供不少有关演艺及编剧的意见对唐涤生的编剧工作多有帮助。

  五十年代的唐涤生编剧技巧日渐成熟成为炙手可热的编剧家几乎所有粤剧红伶均有演出他所编撰的剧本其中包括薛觉先、马师曾、陈锦棠、芳艳芬、红线女、邓碧云、何非凡、麦炳荣、吴君丽、罗艳卿等。其中与芳艳芬及吴君丽合作最多著名作品包括:《六月雪》《程大嫂》《洛神》《春灯羽扇恨》《一入侯门深似海》《艳阳长照牡丹红》《白兔会》《香罗冢》《双仙拜月亭》《醋娥传》等。

  然而与唐氏最合作无间而又最为人津津乐道者始终是任剑辉和白雪仙。任白演出唐涤生所编撰的剧本,,著名包括有《富士山之恋》《三年一哭二郎桥》《胭脂巷口故人来》(又作枇杷巷口故人来)《琵琶记》《跨凤乘龙》《贩马记》《李仙传》等。

  1956年任、白罗致著名“武生王”靓次伯及“丑生王”梁醒波等人成立“仙凤鸣剧团”,聘用唐涤氐为驻团编剧演出改编自元、明、清三代的剧本。此时, 唐涤生的编剧技巧己经完全成熟主题深刻有力词藻吊清丽传情场口紧扣风靡万千戏迷使“仙凤鸣”成为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粤剧团。诸部名剧:《牡丹亭惊梦》《蝶影红梨记》《帝女花》《紫钗记》《九天玄女》《红楼梦》《再世红梅记》等更是传诵数十年不衰成为香港粤剧的经典瑰宝。

  1959年9月14日仙凤鸣剧团于利舞台首演新剧《再世红梅记》唐涤生亦在观众席欣赏。该剧由任剑辉担演裴禹白雪仙饰李慧娘及卢昭容梁醒波则饰演贾似道一角。就在该剧第四场“脱阱救裴”李慧娘破棺而出的一剎那唐氏不幸脑溢血突发(亦有一说为心脏病发),昏倒席上送往法国医院抢救延至翌日凌晨不治逝世年仅42岁。

 

    陈冠卿

    陈冠卿为粤剧著名编剧,撰曲家。广东顺德人。1920年农历12月21生。四十年代初入戏行,先是音乐员,后历任省港各大班和剧团的编剧、撰曲之职,他精通音律,能弹会唱,创作态度严肃认真,文字力求精练,讲究韵脚,曲牌的运用和唱腔的设计,反复推敲。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注重力求创新,他的作品重视人物,性格的刻划和结构的完整,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陈冠卿排练作风严谨,每排练新戏新曲,必亲赴现场,虚心听取意见,反复修改提炼,又能耐心讲解,帮助演员和乐队理解剧(曲)本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感情,力求词曲并茂,情景交融,提高演出效果。

  陈冠卿平易近人,谦虚谨慎,他的创作,硕果累累,不能一一载述,他在粤剧界已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他的创作获得广大观众和行家的高度评价。在众多资历深厚的粤剧编剧家、撰曲家中,陈冠卿素以高产高质著称,若论最多人传唱的作品亦一定非他莫属。他谙熟历史典故,作品能注意刻划戏中人物内心世界,使演员容易进入角色;从欣赏角度看,他的作品文学性强,词章优美,雅俗共赏,尤其是富有很强的音乐性和粤曲韵味;同时他善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变革,象《荔枝颂》一曲,他将粤剧的牌子、小曲和梆子板腔加以改造和相互穿插转换,使整支曲子一气呵成,跌宕有致。还要一赞的就是陈老先生所撰写的小曲(《寒宵吊影》、《梵天曲》、《萧萧斑马鸣》等)和新腔(补裘腔等),旋律动人,一听难忘。93 年举办的陈冠卿作品欣赏会盛况空前,红线女、罗家宝、郑培英、梁汉威等一众名伶纷纷上台演唱他的作品,作为他为粤剧界贡献良多的回报。2002年元旦的粤剧新年晚会上,陈冠卿获得了广东省授予的粤剧"突出成就奖"

  主要粤剧作品:陈冠卿苦心耕耘四十多年,编撰了大量的粤剧剧本和粤曲曲本以及无数的唱腔设计和粤剧器乐小曲,具有广泛影响的粤剧剧目中重新改编过的《情僧偷到潇湘馆》《柳毅传书》《三件宝》《武潘安》《红梅记》《珍珠塔》《刘金定斩四门》《逼上梁山》和《梅开二度》等,创作剧目有《宝玉哭晴雯》《怡红公子悼金钏》《文天祥》《梁天来》《碾玉观音》《黛玉焚稿》《洛神》和《梦断香销四十年》等。

  主要粤曲作品:曲艺创作中有《姑苏晚咏》《文成公主》《金钏投井》《潞安州》《红花开遍凯旋门》(何非凡五十年代名曲)《锦江诗侣》《孤舟晚望》《唐琬绝命词》《再进沉园》《情赠茜香罗》和《荔枝颂》等。

创作小曲:《萧萧斑马鸣》、《焚天曲》、《寒宵吊影》、《雪底游魂》。《孤雁哀鸣》、《午夜悲歌》、《雨中行》、《四更天》。《绛珠泪》、《风飘飘》、《醉头陀》、《悲歌行》、《补裘曲》等。

 

    秦中英

    秦中英是粤剧名作家,广州市粤剧团专业编剧,中国剧协广东分会会员。1925年生于广州市黄埔区。在大学读书时已从事粤剧业余编剧及参加演出工作。1954年在广州百花粤剧团开始任专业编剧。后又在南方粤剧团、广东粤剧院任专业编剧。1981年是粤剧百花奖最佳编剧奖获得者。

  秦中英在从艺二十多年间,编剧近百,其较有影响的代表作有古装剧《绣襦记》《朱弁回朝》《越王勾践》《王大儒供状》《天罡剑传奇》《情铸》等,现代粤剧有《羊城暗哨》等。以上剧本均由著名粤剧表演艺朮家陈笑风担任主演。其中《天罡剑传奇》获市调演二等奖。

  近年来,与粤剧表演艺朮家红线女合作编有《昭君公主》《刁蛮公主》,以及现代粤剧《陈铁军》。又改编了世界著名剧作大师、诗人莎士比亚的名著《威尼斯商人》为粤剧并投入演出,改编后定名为《天之骄女》演出获得观众和行家的高度评价。又与唐峰等合作,由著名粤剧演员罗家宝主演的新编历史剧《袁崇焕》,并获市调演一等奖;和红线女合作的《昭君公主》也获市调演一等奖。

  

    谭青霜

    谭青霜是粤剧名作家,广州粤剧团的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剧协广东分会创作委员会会员,广东粤剧编剧家协进会副会长,广州市文联委员,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南海县人,1927年出生,1953年开始从事粤剧编剧工作,先后在广州太阳升粤剧团、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团担任编剧。三十多年来,谭所创作、改编、整理、移植的粤剧剧目近一百个。由于演谭写的戏的演员都是唱家如林小群、罗家宝、吕玉郎等,因而所写剧本文场居多。其中《牡丹亭》《附荐何文秀》《背解红罗》《花王之女》四个剧本,在1957年《南方日报》举办的读者投票选举五个剧本这四个均被选上,一时传为佳话,备受观众欢迎的剧目还有《柳毅传书》《拜月记》等。特别是《柳》剧,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从著名演员到粤剧新秀如林小群、卢秋萍、倪惠英;从广东粤剧院到两广地县级粤剧团都演过;从国内演到海外都极受欢迎。《拜月记》及其中《抢伞》一折,也是从五十年代演至八十年代历演不衰。谭除了编古装戏外,还创编有大量的现代剧目,如《家》《梦》等。其中《梦》剧曾被评为广东省1981- 1982年的优秀剧目,并获得首届鲁迅文艺奖三等奖。

  谭青霜平易近人,谦虚谨慎,他创作了大量的剧目。在粤剧界已是德高望重的前辈,可用他的话来说没有一个剧目是自己满意的

 

     潘邦榛

    潘邦榛,1942 年出生,广东南海人,1964 年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直在广东粤剧院工作,现任剧院艺朮室主任,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近年独立或与人合作编写上演的粤剧有《锦伞夫人》《风雪访沉冤》《傻强外传》《海角情天》《一代情僧》《百花公主》《郑小娇》《燕分飞》《高山红叶》等,不少作品在省里获奖。特别是与陈中秋合作的《魂牵珠玑巷》荣获了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和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等多个奖项。他还创作过30 多个电视粤剧小品和400 多首曲艺作品,并在报刊发表一大批戏曲评论文章,著有《潘邦榛戏曲文选》。他还获得首届广东戏剧家突出贡献奖,其传记已加载《中国当代艺朮家名人录》与《中华人物辞海》。

潘邦榛从小就爱跟父母去看大戏,受到粤剧艺朮的熏陶,16 岁他就创作了独幕粤剧《嫁给社》,被广州文化出版社采用,在中山大学攻读期间更有不少作品问世,由广东曲艺团排演的曲艺专场《红岩》和《雷锋颂歌》等更是轰动一时。踏入粤剧界以来他更是笔耕不断。他有一支快笔,剧团要新节目,报社约稿,他总是有求必应,且能保证质量前提下准时交货。另外他与陈子静合编的《广州话分韵辞林》,为粤剧作曲和研究广州话提供了极大方便。在千禧年莅临前的十一月,潘邦榛喜获《世界文化名人辞海》颁发的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他的事迹和为粤曲粤剧事业所作的贡献被选编入该书,他还被特邀顾问编委,可谓广东文化界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