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剧青春版《赤壁》说到粤剧《小周后》

      陈贤庆

近日,在央视《空中剧院》中无意中看了一出京剧,是张继钢担纲导演的青春版的《赤壁》。转台到《空中剧院》时,此剧刚好开始。原来打算看一会再转台,因为象我这样的南方的观众,是很难有耐性看完全套京剧的。

也是在不久前,我也是在央视“空中剧院”中,看了一会京剧的《失空斩》,只看了开头,就颇有感慨,并为此写了一篇《戏剧的“慢”与生活的“快”》的文章。《失街亭》一场的开始,赵云、马岱、王平、马谡四将相继出场,再加上其后诸葛亮出场,几乎用了半个小时。如果在电影或电视剧,这情节最多在一分钟之内即可交代完毕。我想,这《赤壁》恐怕也不例外吧。但看着看着,觉得它的节奏还是颇快的,幕与幕,场与场之间的衔接很紧凑,让我不至产生不耐烦的感觉。之后,三国纷争中,英雄们横槊赋诗的侠骨柔情和足智多谋都在华美的唱腔中相继地展现;横刀立马的战争场景、善恶忠奸的舞台纷争精彩不已。尤其让我耳目一新的是,被大家所熟识的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等经典段落都以全新的现代的手法演绎,有背景,有实物,有光影,有特技,有演唱,有舞蹈,有打斗……最后,还有诸葛亮对战争反思的一段深沉唱段……不知不觉,在两个多小时之中,我居然将全剧看完了!

不过,在看完之后,再认真反思,自问:刚才所看到的,是京剧,还是歌舞剧?说是京剧,显然很不传统;说是歌舞剧,分明梆子、二黄之音仍不绝于耳。不过,很快,也大概醒悟了:这是新时代的京剧,是经过改良的京剧。

任何艺术,尤其是我国的传统戏剧,都是在不断改良中进步和发展的,但是,最关键的元素是不能改的,不然的话,京剧就不姓“京”了。过去的老艺人经常强调,京剧的表演形式,主要是抽象的,一般不用布景。扬鞭表示骑马,在舞台上走一圈便到“千里之外”;《野猪林》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无需实物,弄一棵树在舞台上反倒失真;《空城计》中也不需垒一城墙,青布一围即可……但时至今日,如果照搬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表演形式,似很难争取到年轻的观众。据说,青春版的《赤壁》,就获得好评如潮。评论说,演出当晚,青春版《赤壁》以其独具的魅力,再次震撼国家大剧院舞台。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现场响起的50余次掌声和在谢幕之际观众长达数分钟的欢呼叫好,无论新老戏迷都大呼过瘾。很多年轻人都表示京剧《赤壁》很耐看,而且节奏一点也不慢。著名收藏专家马未都在看了《赤壁》后表示:大剧院推出的这部新编历史剧的确能让更多年轻人喜欢。吸引更多的人坐在这里看戏,对于京剧来说,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这些评论,证实了青春版《赤壁》演员们后生可畏的不凡实力,也再次印证着《赤壁》这部全新打造的京剧力作所取得的赞许与认可。

不过,任何改良,都会有不同的声音,在网上就看到了“天高云淡”的一篇评论文章,称张继刚不过是“玩弄经典,解构京剧艺术的胡编乱导”。文章说,青春版《赤壁》的主要失败有三:一是名为京剧,实为歌舞、话剧式京剧;二是名为历史剧《赤壁》,实为另类的赤壁之战;三是一味迎合时尚潮流,扭曲京剧艺术。文中指责道:“青年人喜欢言情戏,就加上美女小乔与周瑜共诉衷肠的感情戏;他们爱看歌舞,就加上开篇的众多美女翩翩起舞的歌舞戏;他们对武打感兴趣,就加重武打戏份,还特别设计了小乔、孙尚香两位女性的专场武打戏;他们喜欢娱乐小品,就琢磨出一个稻草人,东倒西歪的招人取乐;他们喜欢简单、直截了当,就把曲折感人的情节拉直、熨平,让他们能一目了然……”

传统戏剧要在新的历史时期中仍在百花园中盛放,就必需要改良,要吸引年轻的观众,为此,戏剧界就要注重培养青年演员,这些,相信都没有人会反对,问题是,如何改良?“度”在哪里?哪些现代的元素是可以或应该加进去的?而哪些又是不必要不应该的?青春版《赤壁》是否沿着正确的改良方向作尝试?……

从京剧青春版《赤壁》,我联想到广东的粤剧。粤剧毫不例外,也是需要改良和挽救的剧种,广大粤剧工作者也在作各种的尝试。而成绩最显著的,莫过于佛山青年粤剧团创作演出的《小周后》。

《小周后》演的是南唐后主李煜与小周后凄美的爱情故事。200311月首演,后到广东的不少地方巡演,演出场次多达两百多场,受到观众的热情追捧。该剧还远赴上海,与不懂粤语的上海观众见面,吸引了来自上海各界戏迷、票友以及国外观众的倾情捧场,上座率相当火爆。主演李淑勤凭该剧获得了梅花奖,改剧也获得了中国戏剧奖。

要问《小周后》如何成为粤剧中的精品?说来,可能会让人感到惊讶!粤剧因其地域、语言、风味等特点,从来都是出自广东本地艺人之创作,然而,《小周后》的制作班底却很特别,请来众多大师加盟献策。担任总导演的是来自上海戏剧学院的导演龙俊杰。龙导演以敢于挑战传统、思想超前、极具创新意识享誉于国内戏曲界,精装版《小周后》体现出他的超前意识。留苏专家周本义担任舞美设计,浙江越剧院谈声贤出任音乐设计,浙江传媒大学的王笠君担任服装设计。此外,由国内顶尖级大师组成的创作班子对剧本进行改版,使剧本更具文学性、戏剧性。在创新方面,运用最新的舞台灯光技术、唯美的立体布景,以及庞大的交响乐队伴奏的加入,现场配乐不再是吹拉弹唱的纯戏曲,反而加上许多创新的元素……

这样的改良,其实和青春版《赤壁》的做法是一致的。媒体上评论说,《小周后》一路走来作了多方探索,不断精益求精,给粤剧迷带来了耳目一新。粤剧《小周后》这个佛山市历经6年时间打造的精品剧目,在演出250多场后,最近拍摄成电影,搬上大荧幕,应是对佛山青年粤剧团多年来不断探索求新的进一步肯定。

我还没有看过粤剧《小周后》,相信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吧。不管怎样,在二十一世纪这新时代,传统戏剧没有理由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守着高科技而不顾,但是,千万不要让改良创新陷入荒诞无聊的境地,亵渎甚至损毁了传统的国粹。

  附:

玩弄经典、解构京剧艺术的胡编乱导

——兼评新编京剧《赤壁》成人版、青春版之得失

715日,张继刚导演的新编京剧《赤壁》(青春版)通过中央电视台《空中剧院》面世。又让人们在歌舞京剧中,观赏了一场世无英雄、才子佳人上前线的赤壁之战。这次在舞台背景上还赫然标出“新编大型史诗京剧”的字样,以示与前不久刚刚上演的、同样是自己导演的明星版新编《赤壁》的不同。即便如此,改编的青春版还是败笔多多,让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这次在新编京剧《赤壁》成人版基础上,再改编的青春版预后效果如何,张继刚导演本人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底。这次演前访谈,张导话语谨慎、面目呆板、神情微敛的镜头表现说明了这一切。而且,三位被访嘉宾也都低调评估了这次改编的效果预期。

新编京剧《赤壁》青春版,全部起用了青年演员,通过这部戏,提携、推出了一批京剧新秀,这是非常正确的选择,是最值得肯定的。上海的小生演员金喜泉饰演周瑜、北京的奚派老生张建峰饰演诸葛亮、青衣演员窦晓璇饰演小乔、山西花脸演员王越演曹操。四位主演都是优秀的新一代青年京剧演员。他们扮相靓丽、嗓音圆润、功底扎实,朝气蓬勃。演得的确非常精彩,唱念做舞技艺精湛,表演投入到位,无可挑剔。这是一批才华横溢、潜力巨大的京剧后起之秀,京剧的未来就是他们的。

但这并不能掩盖新编《赤壁》青春版的诸多失败。主要有三;

失败之一;名为京剧,实为歌舞、话剧式京剧更贴切些。开场汉献帝欣赏美人歌舞,没有一点京剧元素。曹操与汉献帝对话是真正的话剧对白。中间多处人物对白时,没用京剧锣鼓点儿伴奏。结尾女生伴唱、谢幕的背景音乐,也不用京剧曲牌,而是流行音乐。高科技、声光电做出的“万箭齐发”场景,更是当下大型歌舞晚会常用的新兴电子程控技术,实在没有多少创新。加入的“稻草人”是小品的元素,除了好笑,也没啥含意。剧中服装也是汉代风格的宽袍大袖,这个服装的改动连带着改掉了与京剧传统服装如水袖等配套的表演动作。这麽七改八改,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博大精深的京剧传统艺术给解构了,让人好心疼。

失败之二;名为历史剧《赤壁》,实为另类的赤壁之战。剧本改动太大,与史册记载的“赤壁之战”相悖甚远,与传统京剧的“赤壁之战”几乎是颠覆性改编。

“英雄戏”改成了“才子佳人戏”。原有的英雄全改成了平庸之辈,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改的都没有了个性、没有了激情、没有了英雄志、英雄气、英雄骨、英雄胆。

访谈中,嘉宾也承认:改编后的《赤壁》,注重了完整过程,且剧中人物改动很大,如鲁肃已不再是忠厚、真诚的性格。其结果确实是彻头彻尾地瓦解了戏剧冲突,减弱了人物个性。黄盖只是主战派的代表,并无功业建树;周瑜也没有了一点儿脾气、不会再嫉妒、被气死,少了勇猛豪情,成了英俊的少年书生;曹操更改没了“多疑”、“奸雄”本色。关、张、赵云根本没进戏。没有矛盾冲突,只有一般过程。戏中戏没了。

剧尾诸葛亮反思战争残酷、祸及百姓的唱段,异化了诸葛亮的人物性格,明显是把编剧自己的思想强加到了诸葛亮的头上。试想,诸葛亮此时真有这般反思,还会有后来的“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吗。我的感觉,改编者只是就戏言戏,而没有着眼于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整体脉络的梳理和把握。小乔、孙尚香的加入更是无中生有,乱点鸳鸯谱。

赤壁之战无论是作为历史事件、英雄故事,还是作为艺术作品,包括电影、戏剧、电视连续剧、绘画、曲艺等等,历经数代历史风雨的磨练,早已经沉淀、锻造出一个基本的框架。提起赤壁之战,一连串的充满大智大勇、大爱大恨、大起大落的故事会跃然而生。如果说赤壁之战,没有了三气周瑜、蒋干盗书、舌战群儒、苦肉计、黄盖诈降、草船借箭、智借东风、败走华容,那还叫赤壁之战吗?编创出的艺术作品,还有看点吗?左改右改,一味迎合,一路退却,把个英雄大戏改编的面目全非,这不是在玩弄经典吧!中华传统文化如此传承下去,我辈不成了历史的罪人?

失败之三:艺术创作的改编、导理念存在严重偏颇。把积极有效地引导,变成了一味的迎合;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大事不虚,小节不拘”的历史剧编创原则,变成了随意改编,想删哪儿就删哪儿,想添啥就添啥、想咋改就咋改的编导意志,为屈就时尚潮流和青年口味,改编者煞费了苦心,并为此付出了京剧艺术被扭曲、赤壁之战中人物、情节被颠覆的巨大代价。

细观新编京剧《赤壁》青春版,为了让他们看京剧,就把京剧时尚化、歌舞化,扭曲了京剧艺术本身,把原汁原味的传统京剧艺术改成一个多滋多味的京剧“拼盘”,呈现给青年,这对青年绝对是一个误导。他们会误以为京剧就是这个样子。

为了让他们有耐性看完一场京剧,就把传承了几百年的三国事件、群体英雄的艺术形象,改成了多情少忠、平庸无奇的文臣武将舞台人物,把错综复杂、矛盾交织的著名历史战例简单化、世俗化,颠覆成另类的赤壁大战小故事,讲述给青年。这不仅是对青年们传统文化诉求的低估,也会导致青年产生对“赤壁之战”的总体误读和集体娱乐。

其实,这肯定也不是编导改编时的初衷。况且,是矛盾丛生、情节曲折、险像迭荡的戏剧故事能引人入胜呢?还是平淡直接的故事过程能稳住观众,导演也是最清楚的了。旧故事“新编”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新”与“旧”的矛盾辨证关系,实在是对编导文化根基、艺术创作功力以及人文修养等的全面挑战,一定要有“金刚钻儿”才能上手啊!

俗话说:“要星星不给月亮”会惯坏孩子。青年们追捧时尚、喜看歌舞,改编者就投其所好,要啥给啥,唯要是从。对青年又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

青年人喜欢言情戏,就加上美女小乔与周瑜共诉衷肠的感情戏;他们爱看歌舞,就加上开篇的众多美女翩翩起舞的歌舞戏;他们对武打感兴趣,就加重武打戏份,还特别设计了小乔、孙尚香两位女性的专场武打戏;他们喜欢娱乐小品,就琢磨出一个“稻草人”,东倒西歪的招人取乐;他们喜欢简单、直截了当,就把曲折感人的情节拉直、熨平,让他们能一目了然。只图得一时愉悦,不必收获智慧、感悟人生,免得年轻人“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

京剧艺术的传承、创新必须不断地培养年轻一代演员、        年轻一代观众。京剧演员、戏迷、票友、爱好者,都是在接受艺术教育、学习京剧知识,接触、了解京剧艺术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谁会天生下来就喜欢京剧呢?

但是,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艺术启蒙教育可以影响到人的一生,因而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当代的艺术家们,站在历史和未来的高度,担负起时代的重任,科学、严谨、高度负责地搞好艺术创作,以优秀的作品感染、教育、培养年轻一代的艺术品味,把传统文化、民族艺术一代一代传下去。

(网名:天高云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