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曲私伙局

 

        陈贤庆

 

对于戏曲的现状,不少人仍然表示担忧,担忧年轻的一辈只喜欢看电影电视剧,唱流行歌听摇滚乐,而不会也不喜欢欣赏戏曲。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民间各地,包括城市之中,活动着众多的大大小小的民营剧团,如福建省有民间职业剧团800多个,从业人员近4万人,已形成一个庞大的文化产业,年产值超过6亿元。“越剧之乡”浙江省嵊州市,去年民营剧团演出收入4500万元。全市30多个乡镇越剧戏迷角和市区的戏迷一条街,已成为2万多名越剧爱好者的天地。温州永嘉县应界坑村有7个民办“乱弹”剧团。
   

除了民营剧团,各地还有数不清的戏曲社,俗称“私伙局”。在这些戏曲“私伙局”中,活跃着无数的业余唱家和乐师。
   

“私伙局”一词,旧而有之,恐怕就是从粤省而来。佛山是粤曲的发源地,明末清初,广府大戏在佛山一带得到发展,深受群众喜爱,但是由于诸多局限,它并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此时,就有很多戏班里的优伶在演出之余,自带唱本,来到当时普遍存在的八音班乐队(光有乐器演奏,无人演唱,主要为红白喜事奏乐的乐队),为更多的群众演唱粤曲。这种做法开启了佛山民间曲艺的发展,是佛山民间曲艺的第一发展时期———“八音时期”。后来,民间唱家与乐师组合的“粤曲社”大量出现,这便是后来俗称的“私伙局”。目前佛山五区共有500多个私伙局,而其中禅城区祖庙街道就有30多个。又如广东东莞市长安镇13个社区都有各自的“粤曲社”,每个居民小组都有“粤曲私伙局”。中山、顺德、江门乃至粤西各市,私伙局亦十分普遍,即使在广州这样的大都市的深巷之中,亦隐藏着众多“私伙局”,晚上便传出悦耳的粤曲声。
   

这些私伙局,有固定的场所,一般有一名“社长”,有固定的唱家,还有相对固定的乐师,在相对固定的时间里活动。而活动的情况,又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唱家和乐师自娱自乐,不需什么花费;另一种是,唱家请高级一点的乐师,而这就需要唱家们凑集请乐师的出场费了。一般的私伙局,掌板为一到两人,乐师三到五人,乐器一般是高胡或小提琴、洋琴、电阮;有条件的,加上中胡、色士风、大提琴等。由于乐师是要唱家出钱请的,头驾师傅一次起码要50元,其他下驾者,或二十或三十元不等。因而,私伙局也不会请很多乐师,够用就行。
   

有人会问,在电视和卡拉OK普及的今天,为何还要出钱请乐师来伴奏演唱?这问题问得真是好。当我没有参加私伙局的活动时,我亦有此疑问,但是,参加了之后,方知此乐非彼乐。戏曲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享受并非仅限于欣赏,还有社交的满足,以及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观众要看还要唱,跟着哼上两句,尤其由乐师伴奏唱上一曲,是一个戏迷最大的乐趣。
   

粤曲私伙局的开局情况大体如此。唱家与乐师约好时间,到点准时开局。之所以要“准时”,有些乐师还要“跑场子”。唱家要预先准备好曲本。曲本从何而来?原来一有曲艺家演唱的新曲在电台、电视台或舞台问世,即有善记曲者将其用简谱记录出并抄好或打印好,交到某影碟铺。影碟铺有复印机,需要此曲者,便去那里复印,大概两毛钱印一张纸。如果此曲有多张纸,影碟铺还可帮忙粘贴成册,不过要付一点费用。记谱者则以复印的数量提成一定的报酬。还是回到私伙局。唱家想唱什么曲,预先便将曲本分派给掌板,以及每位乐师。乐师者,并非每首曲都接触过,但是,一接到曲谱,需要即能演奏。尤其是拉高胡或小提琴的头驾师傅,相当于交响乐团中的首席,则更要起到引领其他乐师以及唱家的作用。

 

我在十几岁时即学拉高胡和小提琴,一般歌曲和不是很复杂的中西乐曲也能对付。但是,伴奏粤曲又有一种特殊的方法,并非会视谱会拉奏就行的,需要具备各种知识和技巧,尤其要熟悉各种曲牌。懂得追奏、兜搭,引导唱家唱得准确和舒服。在私伙局中,我开始负责拉中胡,除我之外,一般还有头驾高胡、洋琴、电杬、三弦和喉管等。中胡这种乐器,补充了中低音部,对这小乐队而言,能起到很好的调和作用。但是中胡这种只有两根弦的中音乐器,由于音域有限,拉起来也不够方便,后来,我尝试用中提琴,由于中提琴音域宽广,音色浑厚,拉起来顺手,而且整体效果也好得多。之后,我还学会弹电中阮,学会拉大提琴。有时,也客串做头驾,或拉高胡,或用小提琴。

 

在私伙局中演唱的曲子,多是演唱西施、貂婵、王昭君、杨玉环、李清照、蔡文姬、花蕊夫人、小周后、董小宛还有白居易、陆游、贾宝玉等才子佳人的故事,如《梦会太湖》《七月七日长生殿》《胡笳情泪别文姬》《去国归降》《幻觉离恨天》《同是天涯沦落人》《声声慢》《摘缨会》《潞安州》《灵台夜访》等。每支曲都有十多分钟、廿多分钟之久。或独唱曲或对唱曲。一个下午或一个晚上,最多只能唱六到八支曲子。因此,唱平、子喉对唱的曲较多,这样可以多些人参与。没有轮到自己唱,则静静坐着聆听。一曲唱罢,唱家都要说上一句:“多谢师傅!”这是约定俗成的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