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中山两市的粤剧(曲)活动

 

         陈贤庆

 

广东的许多地方,粤剧、粤曲活动都开展得很好,何以专门提及佛山与中山两市?此无他,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而中山,则是本人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较为熟悉而已。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粤剧是佛山人的骄傲。从佛山的文化历史来看,粤剧作为一个地方剧种历数百年而不衰,演数百年而不弃,这一个曾经拥有近亿观众、拥有五大流派、各大唱腔的剧种,在佛山发源、发扬、壮大,名伶辈出,名剧屡就,绵延三百年,可谓是一个奇迹。佛山是著名的武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陶瓷之乡、美食之乡,名胜古迹颇多,有佛山祖庙、广东四大名园之中的梁园、清晖园以及黄飞鸿纪念馆、南风古灶,还有顺德花卉世界、中央电视台南海影视城、三水荷花世界、高明杨梅生态园等分布在各市区的人文、生态旅游新景区。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明末清初,佛山粤剧活动相当兴盛,并建有琼花会馆。古往今来,名人辈出,好戏连台。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85年)的万福台,是广东乃至华南地区目前保存得最完好的古戏台。

  清末佛山的琼花会馆因为粤剧艺人的起义而遭禁,伶人们也不得再演粤剧,琼花会馆也是不能再办的了,后来邝新华等人遵从师父的遗愿,在广州的黄沙另建八和会馆(关于八和的由来,一说是銮和德和等八个以和为名的堂名,一说是把字拆开成,以示粤剧艺人要与佛山琼花会馆这个粤剧基地分开了),而且,新会馆的成立一定要比广州所有的商行工会的会馆要宏伟,以让世人重新认识粤剧,以粤剧为豪!

  佛山的确是孕育粤剧的肥田沃壤,就因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粤剧在佛山根深叶茂。人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弘扬,是粤剧在佛山根深蒂固的内在原因。粤剧在佛山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民间的戏剧曲艺活动一直没有停顿过,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政府不断加大对群众文艺的投入,文化部门积极举办了系列的曲艺评选、评奖活动,大力推动和促进了群众戏剧曲艺的繁荣。顺德区在1991中国曲艺之乡评选中,8个名额就占了3———均安、容桂、大良,足见佛山市曲艺事业在全国的影响。 历史上,佛山人热爱粤剧曲艺蔚然成风。浓烈的音乐、戏剧氛围,入戏行人数众多,不断涌现出类拔萃的人才:现代粤剧五大唱腔艺术流派的创始人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桂名扬、廖侠怀;名噪一时的红伶千里驹、姜魂侠、李海泉、梁荫棠、庞顺尧、林超群、林小群、罗家宝等;编剧名家黎奉元(绰号甩强马骝)、张始鸣、黄鲁逸、南海十三郎、陈卓莹、望江南等。他们的传世作品,还有各具特色的薛腔星腔乞儿腔等剧目、音乐,影响着一辈又一辈的粤剧传人。 当时的戏曲演出相当红火、活跃和繁荣:八音柜锣鼓柜、剧社星罗棋布;唱大棚戏(已失传)、讲(故事)、唱龙舟等众多粤味曲艺形式随处可见;各级曲艺队、说书组、乡镇文娱组、曲艺社、文艺宣传队等粤曲业余组织相继成立;往往一条村、一处街市有十台、八台粤剧演出。 今天,佛山的群众性粤曲、曲艺活动更是进入了繁荣兴旺时期,每个镇(街道)均有戏曲协会组织,400多个曲艺社,活动骨干近万人,每年演出6000多场。人们古今相沿的对欢乐喜庆的向往和追求,为戏曲提供了经久不衰的演出市场。不管是广场戏还是春班戏、秋班戏,共同的特点是于村野空旷之地,筑棚为台,设地为席,万目共睹,四方同庆,看戏的人群熙来攘往,笑语欢声,周围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人们在这种环境之中享受情感的安宁满足和祈求生活的安康吉祥。 佛山居民素有喜爱粤剧的传统,不仅爱听,而且爱唱,也拥有一大批热心观众和票友。民间十大粤曲唱家的10场巡演,共2万多人观看了演出。活动是从去年9月开始,整个活动发动面广,参与队伍热情高涨,不少演出的戏剧、曲目都是业余队伍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这些人热爱粤剧,唱家和观众都是揣着一颗灼热的爱心,充分显示了植根于广泛群众基础之上的传统文化具有无尽的魅力。

 

中山前身叫香山县,孙中山逝世后改名中山县。无论是香山县还是中山县,它管辖着现在中山市、珠海市、澳门、顺德以及番禺的一部分,是一个很大的区域。在这块土地上,虽然生活着从各地迁徙而来的人,说着不同的语言,但是,戏剧主要是粤剧早在清朝同治年间,香山县开始有粤剧上演,清朝未年和民国时期,山的粤剧达到了一个顶峰,本土诞生了一批著名的编剧和艺人。其中有男花旦兼编剧蛇王苏创作了《帝女花》、《紫钗记》、《蝶影红梨记》等名作。粤剧最初本无编剧,都是搬演古本,清代末期才兴起编剧,谓之“开戏”。蛇王苏便是能“开戏”的师爷(编剧者),很受艺人敬重,很多戏班争相请他开新戏。

蛇王苏是香山什么地方人,暂无考。原名文垣三,生于光绪年间,中过科举,因爱演戏,自愿放弃功名,投身梨园,成为一个唱做精细的男花旦。辛亥革命前夕,粤剧改良的风气兴起,他召集戏行武打演员,创组模范剧团,抵制班主克扣工资,并自排新戏,亲自主演,他主演的《梅花簪》、《闺留学广》曾哄动一时。后来,他受宏顺公司之聘,成了专职编剧,开创了演员从事编剧的先河。以前,演员演出都要穿红布长裤衬底,戏班中都说他是“穿红裤的开戏师爷”。
  蛇王苏演戏二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精通音律,因而所编的新戏,情节生动,词曲顺畅,著名的花旦王千里驹,也曾求教于他。蛇王苏于日寇轰炸广州时死于战火,享年六十七岁。

此外,香山籍人、享有“粤剧鬼才”美誉的唐涤生,是粤剧著名的编剧香山籍人、改良粤曲唱腔创作了《平湖秋月》《步步高》等广东音乐的吕文成,则是广东民乐代表人物。“粤剧泰斗”薛觉先的妻子名旦唐雪卿也是中山人上世纪50到70年代,中山古镇海洲人袁北星就被称为“粤剧皇帝”,享誉珠三角地区。中山的粤剧直至今天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很多村镇和社区都有自己固定或流动的粤剧舞台,还有为数众多的戏迷们组织的业余曲艺社,据统计,仅2003年一年,中山就有多达1000多场粤剧演出。

200811月,中山市举办了一场“中山市原创戏曲作品展演晚会”。晚会演出的剧目,均为中山市的戏曲作者所自创,如歌颂孙中山光辉业绩的《中山光辉照千秋》;反映孙中山、宋庆龄战斗友谊的《东瀛会》;表现香山名人、思想家实业家郑观应写作《盛世危言》一书的《陶斋夜话》;表现香山名人、诗人苏曼殊走上革命道路的《春雨楼头》;歌颂邓小平来中山,指导开放改革方向的《千秋颂国魂》;反映开放改革三十年来中山市的巨大变化的《中山夜游》《和谐中山》;还有反映团结互助战胜当年春季粤北冰雪灾害的《冰雪无情人有情》;表达支持四川抗震救灾的《万众一心抗震灾》等。这些作品,虽然还不很成熟,但是,它们反映的是当代的生活,形式上亦采取子、平喉男女对唱,但是,它们有别于“才子佳人”的传统曲目,更能反映新的时代,新的风貌,为现代民众服务。粤曲所演唱的内容,既要有历史,但更要有现实,继承与发展、创新结合,粤曲才有生命力。省曲协主席李时成观看后,认为这场晚会是全省的“首创”,给予充分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