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曲人才的两大隐忧

 

        陈贤庆

 

目前粤曲所令人担心的问题,我看除了唱者缺乏年轻人之外,还有两个方面。一是缺少会撰曲填词的作者;二是会伴奏粤曲的乐师。
   

粤曲创作需要一种综合的知识和能力。首先,作者应该是纯正的广东人,而且是会讲纯正广府粤语的人。很难设想一位操外省方言的作者能够写得出粤曲作品。这是因为语言的限制。其次,粤曲作者必须懂得古体诗词的一般知识,尤其掌握粤语的平仄音,因为粤曲的唱词,其实就是诗词句子,上下句的字眼要讲究平仄,甚至一句中的每一顿的字眼,也要讲究平仄。上述两点,一般的粤省诗词家都能做到。但是,还有第一点,粤曲的内容,很多都涉及历史,对历史知之不多,不懂得历史人物和故事,也是不利于粤曲创作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粤曲作者必须懂得粤曲的音乐结构,尤其是梆黄的知识和特点。一般还要自己会演唱,或会伴奏,这有别于一般的歌曲创作。而具备上述的条件者,恐怕真的不多了。所以,粤曲研究专家们认为,粤剧是目前极个别按曲牌填写唱词的剧种之一。由于懂得曲牌的现代人越来越少,很多年轻人根本就不会按曲牌填写粤剧唱词。当前粤剧演出仍以传统剧目为主,剧本创新举步维艰,传统剧目反映的生活距离现实生活太远,客观上给年轻观众设置了障碍。粤剧应该用现代理念,加入新的元素丰富,迎合现代人的生活,这样才能真正的生生不息,而目前需要做的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把粤剧推荐给年轻人并让他们接受,其中一点是“粤剧走进课堂”,应在学校开设“粤剧鉴赏”的课程。前些时,加入很多现代元素的粤剧《小周后》在广州大学城公演时观众爆满,一度掀起“新派粤剧”潮,遗憾的是,这股潮流并未能持续很久。
   

第二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则是粤曲的乐师后继乏人。当今,学习乐器的人不少,学习各种乐器的少年儿童更是比比皆是。如学钢琴、电子琴、小提琴、吉他、古筝、琵琶、二胡、扬琴、笛子、葫芦丝等。而在国际器乐比赛中获奖的,更多的是李云迪、郎朗、陈曦之类的中国少年俊彦。但是,我在各粤曲社参观或参与活动时发现,掌板及八音佬,全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者,没有见过一位年轻人,更不要说少年人了。这除了兴趣,恐怕还有一点,懂乐器者,并不懂得伴奏粤曲,起码在没有经过学习和实践之前。
   

粤曲的伴奏,有它的特点。乐师须大体知道锣鼓点,要掌握哪是秃唱(清唱)哪里该伴奏;而伴奏时,有时是“齐口”(齐奏),但是,有时则是“追腔”,即唱家先唱半拍或一拍,然后再跟着奏,在一拍之后同步;由于流派之不同,同一支曲子,拉腔的处理也会有不同,这也使得伴奏的乐师要做到随机应变。至于掌板,更是一门较高深的技艺,戏曲中,不能缺少锣鼓;锣鼓既是“剧情”的必需、气氛的烘托,也是全曲节奏的控制。掌板者,既要掌握各类锣鼓的打法,也要了解曲子的全部内容。不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是不容易做得称职的。目前,愿意学习粤曲伴奏和愿意学习掌板的年轻人很少,致使这两类人成了可居之奇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