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上海知青学术研讨会侧记

                               
上海知青网:楼曙光

    12月20日至21日,《2008上海知青学术研讨会》分别在上海社科院分院和复旦大学光华楼举行。这次会议由上海社科院历史所、文学所和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主办,上海市青年运动史研究会和上海知青网协办。原中宣部副部长龚心翰,上海市人大副主任周禹鹏、上海史学界重量级权威姜义华等先后出席了会议并讲了话。来自全国各地的历史学、文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共计八十余人,欧美从事知青研究的著名学者潘明啸、邓鹏在研讨会上做了重要演讲。

                                
一.研讨会的发起

    这次会议是2008年7月份由上海高博特公司董事长张刚提议,上海社科院副院长沈国明牵头开始筹备的。同年7月29日,在上海浦东东方路沈家花园酒家举行首次见面会,由张刚召集,沈国明、叶辛、金大陆、许昭辉、阮显忠、楼曙光等参加。会议确定由上海社科院历史所、文学所作为主办单位,研讨会名称要简洁,确定为知青学术研讨会;时间定在2008年12月21日至22日;会后出版知青研讨论文集。

    筹备工作正式开始后,得到了上海社科院历史所所长熊月之,复旦大学历史系党总支书记金光耀教授,以及上海青年运动史副会长黄洪基教授等学者的积极支持,一场以知青学术研究为主题的研讨会就这样紧锣密鼓地准备起来了。

    由上海最高学术机构发起召开知青学术研讨会,是上海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在国内也可以说是第一次。因此,这次知青学术研讨会的筹备和举行,在海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也得到了广大知青学者和各地知青组织的大力支持。

                                  
二.研讨会的筹备

    在筹备过程中,会务工作人员遇到最大困难,就是怎样邀请到海内外知青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参加。著名知青史研究学者,北京中国社科院刘小萌教授虽然在台湾讲学,不能前来参会,但他联系到法国知青研究学者潘明啸前来参会。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邱新睦馆员得知我联系北京专家学者时有困难,便主动提供联系方式,并专门撰写了有关知青学术研究综述论文;北京青运史馆长李玉琦提供了各地知青研究学者名单和联系方式;香港知青联秘书长、香港商贸会总干事张穗强先生不仅积极为研讨会提意见,出主意,还帮助联系海外学者;知青文学评论家、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郭小东教授在获悉上海知青学术研讨会召开,更风尘仆仆带了他的九名研究生赶赴上海参会;美国海因波特大学历史系终生教授邓鹏尽管公务繁忙,仍从美国匆匆赶来上海赴会,会后又急匆匆返美,在上海知青网的浦江情论坛中,被众多网友们评为此次研讨会“最匆忙的代表”。

    此次研讨会共征集论文中,收到各类型的知青研究论文56篇,文稿堆起来足有一尺多高。筹备组的专家组成员日以继夜,在会前花费了大量的业余时间,不仅阅读了所有收到的论文文稿,而且还进行了仔细评审,通过评审遴选了其中质量较高,代表性教广的23篇论文作会议现场发言。正因为有了这些高质量论文的交流,才使这次研讨会开得生动活泼、观点鲜明、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三.研讨会的特点

    这次上海知青学术研讨会,有来自美国、法国、香港、北京、上海、浙江、吉林、广东、福建、湖南、湖北、河北等海内外的知青研究学者专家,涵盖了历史学、文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知青史学的开拓者定宜庄教授表示,北京学者和上海学者面对面地在知青学术论坛上进行交流,还是第一次。所以说,南北方学者,海内外学者在知青研究领域的大汇聚、大交流,是这次知青研讨会的显著特点之一。

    特点之二,这次会上树立了一个很好的会风,就是大家都能以宽容友好的沟通方式,对一些知青研究观点进行碰撞,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术精神,给与会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法国学者潘明啸教授发言后,尽管引起很多与会者的质疑,但潘教授表示,他原以为自己的演讲会很枯燥,没想到大家这么关注,还引来这么多人批判,我很欢迎,大家立即报以热烈地赞赏掌声。再有,被网友评为“最雷的代表”的杭州师大曹士云教授,尽管他要讲话时谁也拦不住,但是他的发言却有理有节,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也受到大家好评。

    特点之三,研讨会上一些专家学者运用目前国际上最新的数理分析方法,对知青史学进行量化性研究,使在与会者耳目一新,也拓宽了大家的研究思路。如法国学者潘明啸就是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来做知青上山下乡的动因分析,尽管引起争议,但是上海社科院出版社承载社长茶歇时对我说,像潘教授这样的学术论文在公开发表时要进行删减很困难,也行不通,这是一种严谨的历史学研究方法,尽管他忽视了中国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及政治因素。还有刘琪、曹士云等老师也这样表示。

    特点之四,是这次研讨会学术研讨严谨、理性、注重历史的挖掘和分析,既有对知青运动的不同评价,也有对上山下乡的基本共识。定宜庄教授,以往她很怕参加知青学术研讨活动,因为一些知青研讨老是在如何评价上山下乡问题上争得面红耳赤,大家不高兴,而这次研讨会,很多发言都注重对历史的挖掘和分析,很有意义,应当抓紧记载下来,她表示,这是她近几年来参加知青研讨会感觉最好的一次。

                              
四.最具理想色彩的点评

  这次研讨会分成五个专题会进行交流,各专题组专家学者们精彩发言和点评,是研讨会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尤引起与会者专注,也最多报以热烈掌声,是对学者们辛勤劳动的最高赞美。12月21日上午,在复旦大学举行的<知青学科发展>专题会上,由于美国南加州的邱新睦老师没能出席会议,会议安排香港知青联的张穗强先生进行综述发言,他讲述了海外学者对国内知青学术研究的评价和期望,他甚至这样表示,海外有学者认为,知青联谊活动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因为它立足往后看,是以怀旧,回顾为平台的,会随着知青群体的衰老而淡化;而知青学术研究是有发展前途的,因为它是向前看的,是与历史发展同步的,知青群体消失,但知青研究是后继有人的;他还讲到近年来海外学者很注意从国内新问世的知青文学作品中,寻找知青研究的信息等惊人话语,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

  北华大学胡黎霞教授也谈了她对知青研究利用档案资料的看法。面对学科发展专题四位老师演讲,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朱政惠教授在点评中更是惊人提出了建立<知青学>学科的建议,这是一个具有理想色彩的建议。定宜庄教授在发言中表示,对<知青学>她不敢想,但她会积极支持,实际上这也是学术界早有的共同愿望。最初筹备这次研讨会时,上海社科院历史所金大陆教授就提出搞一次广泛社会调查的学术想法,之后在研讨会筹委会会议上,张刚老师提出要通过这次研讨会,希望能在知青研究上有一个转折,建立起知青学科,金大陆和金光耀教授讲应是一个拐点。在第一次组委会会议上,专家们就达成了共识,明确提出要建立<知青学>的目标,并会写进会议纪要。

  事实上,朱政惠教授的点评讲出了上海知青学者的心里话。在自由发言时,外省市高校的学者们表示,今后要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到知青学的研究上来,并希望上海的学术机构和学科领军人物能带个头,率领大家建立建立起<知青学>。研讨会后,朱政惠教授马上将他的点评发言整理成文,发给了各与会学者,后陆续发表在上海、华夏、香港等多个知青网站。

                               
五.最辛苦的会务志愿者

    为使这次研讨会开得圆满,研讨会会务组的志愿者们做了大量艰苦,仔细和辛勤的准备工作。研讨会的首创者张刚12月19日晚到浦东机场接到定宜庄教授后,得知广州郭小东俩位教授特意赶来参加会议,他与金光耀老师连夜赶到宾馆拜访,并安排郭教授在第一天专题发言中做演讲。会务组长黄建华是个自驾车族,是上海瑷珲知青联谊会秘书长,研讨会前后几天,他当了几天车夫。接待组长吴昌健,上海峡江知青联谊会秘书长,为保证与会人员能吃好住好,他多次勘察住宿地和会场,精心安排与会人员的吃住,累得右眼底都出了血,但仍亲自落实每个环节细节,直到12月24日,他亲自送别最后一位参会学者为止。在住宿地上海市团校宾馆,为防止意外及保证外省的与会学者能随时找到会务接待人员,接待组李松连续几天都住在宾馆没回家;还有上海某区工商银行的行长孟庆铭,为知青研讨会放下行长架子,志愿当会务志愿者,经常参加搬运货物,摆桌端饭,比谁都干得勤快。

    2008上海知青研讨会结束后,上海知青网的<浦江情论坛>众网友对参会者进行了评议,评议结果如下:最忙碌的代表张刚;最美丽的代表邹农;最勤劳的代表林云普;最热心的代表叶儿;最勤快的车夫黄建华;最辛苦的代表吴昌健;最敬业的代表薛松鹤、张龙生;最“雷”的代表曹士杰;最心急的代表史保嘉和山风;最匆忙的代表邓鹏;最默默无闻的代表楼曙光;最直率的代表葛天琳;最亮的代表刘琪;最认真的代表陆亚平。

                                       
(2009.1.4.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