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中秋
陈贤庆
今夜月明人尽望
秋高气爽,夜空澄碧,一轮皎月,照彻人间。假如没有了月亮,我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说不上,但是,起码,地球人抒发感情的时候,便缺少了一样最合适的借助物,有的歌者还无理地抱怨“都是月亮惹的祸”。
有月的夜晚,总惹人特别怀念亲朋;孤独,是很可怜的。李白“月下独酌”,怎么办?“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杜甫“月夜忆舍弟”,感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张九龄“望月怀远”时,想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稍觉安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将“思念”写得更生动,“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上述诗句,都写了月,但不一定是“十五的月亮”,下面引用的几句则正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读第四声)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从上面引用的古人诗句中,我们大概可以感觉到,月夜,尤其是十五之夜,中秋之夜,最易怀人思乡;而中秋节,则应该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日子。今年以前,中秋节都不放假,一家人难得团聚,的确很遗憾;今年,情况不同了,中秋节首次被列为法定假日,顺应民心,惠及国人。今年的中秋节还刚好与周六、周日相连,放假三天,甚善甚善!
中秋何时成节日
的确,中秋作为一个传统的节日,是不应该取消或淡化的!那么,中秋何时成为一个节日?根据史籍的記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現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由于古人对月球的认识甚少,因而,有关月亮以及中秋节的传说非常丰富,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今天,人类已经踏足月球,随着“神七”的即将升空,中国人探索月球的时代也会很快到来。
月饼何时成为中秋主要食品?
传说,元朝末年,元蒙统治者实行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朱元璋高兴,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其实,据《洛中记闻》一书记载,早在唐代,唐僖宗在中秋节就吃月饼,味道极美,特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
中山人过中秋节,除了月饼,还有芋头、菱角、田螺以及各种水果。不过,月饼依然是最主要的食品。过去吃月饼,也有个仪式,中秋夜,在月下,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今天,月饼对大多数人来说,已不稀罕,可以随便吃多少。有些有医学头脑的人懂得浅尝即止,甚至敬而远之。
中秋节除了吃月饼,还能做什么?……
如果端午节就是吃粽子,中秋节就是吃月饼、春节就是吃大餐……那么,在食品工业已十分发达、食物品种已十分丰富的今天,光靠吃喝,恐怕是难以维系住这类传统节日的。其实,古人过节,也并非尽想着吃喝。除了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外,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文人雅士对月抒怀,吟诗作赋。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时,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有学者描述,说“广东张灯最盛……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仅次于元宵灯节。
今天,我们过中秋,也应该多想些点子,使传统的节日也丰富多彩,让过洋节成风的中国年轻人,也能在情人节、圣诞节的间隙中关注一下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据我所知,今年中秋节期间,各级政府部门在节日期间进行慰问活动;我市文联今年就组织了各协会在旅游区詹园举办赏月晚会;中山诗社召开了中秋诗人座谈会;市曲协属下的不少曲艺社以及一些私伙局,也组织了赏月听曲晚会……中秋节的习俗以及活动还可以多些,形式还可以活泼些,人们需要更多喜闻乐见的活动,以在节日中寄托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
明天就是中秋节,愿天宇碧晴,朗月高照;亦祝普天下的人们都团团圆圆,快快乐乐!
(此文刊登于2008年9月13日《中山日报》“文化”专栏,用“观潮”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