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改革开放记实

       (1979——1988) 

(陈贤庆 2011年受中山市档案馆委托为中山市市科联编写)

                              前 

    改革开放30年,中山市和全国各市县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这30年中,中山市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又具有鲜明的特色。

    中山市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又可以分为三个10年,每个10年,都有不同的内容和特色。中山市改革开放的第一个10年,即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1988年,正经历了从农业县升格为县级市继而地级市的飞跃,因而,这10年,可以说是中山最重要的一个历史时期。

    中山市社科联委托中山市档案馆编写了《中山改革开放纪实(19791988)》一书。本书主要通过中山市档案馆的馆藏事例和数据,记述中山市在改革开放第一个10年间,中山人民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转变观念,大胆创新,在社会环境、工农商贸、文教体卫等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成为广东经济四小虎之一,受到国人瞩目和赞许的事实。中山市改革开放第一个10年的许多经验和教训,为中山市其后20年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反思;同时,也可以为中山今后的持续发展,如建设文化名城、建设“三个适宜”的城市等提供借鉴。

    本书内容选自市档案馆的馆藏资料,其事例和数据,可以作为社科界同仁研究和写作的参考。因而,本书也具有一定的资料价值,方便查找和运用。

 

第一章  改革开放前的中山

第一节  地理环境

第二节  人文环境

第三节  社会状况

第二章  改革开放综述

第一节  前期改革开放

第二节  撤县设市

第三节  经验启示

第三章  农林畜水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林业

第三节  畜牧业

第四节  水产业

第五节  水利建设

第四章  工业

第一节  市属企业

第二节  乡镇企业

第三节  轻工业

第五章  商贸流通业

第一节  体制改革

第二节  对外贸易

第六章  金融税务

第一节  储蓄

第二节  信贷

第三节  税务

第七章  交通邮电

第一节  交通

第二节  邮电

第八章  教科文卫体

第一节  教育

第二节  科技

第三节  文化

第四节  卫生

第五节  体育

第九章  城乡建设

第一节  城区建设

第二节  村镇建设

第十章  社会民生

第一节  收入

第二节  衣食住行

第三节  精神生活

第十一章  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节  文明建设活动

第二节  慈善万人行

第十二章  侨胞捐建

第一节  落实华侨政策

第二节  侨胞支持家乡建设

第十三章  中山大事纪要

第一节  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中山

第二节  重要会议

第三节          十二件大事

                                  结束语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升级为地级市20年的发展,今天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中山,清新美丽,生机盎然,五桂山锦屏铺展,岐江水清幽绵长。曾被称为“铁城”的中山,既拥有金色财富,又拥有绿色财富,被人们誉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示范市,成为一座既适宜创业又适宜居住的文明和谐幸福之城。
  事实上,与珠江三角洲其它地区相比,中山的自然资源并不占优势,没有机场,港口也不大,土地面积在全广东排倒数第二,只有1800平方公里,发展基础远比周边一些曾经是“行署”的地区差。然而,中山却创造了奇迹——以占广东省1%的土地面积、2.7%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4%的生产总值,以1200多亿元的GDP总量居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第五位。更令人称羡的是中山人的富足:常住人口人均GDP5000多美元,户籍人口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逾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已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改革开放30年,中山与全国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走过了全国许多地区尤其是开放地区所走过的道路,并创造了为数不少的全国第一。更可贵的是,当我们回首中山的发展之路,发现中山有着许多十分独特的地方: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山的乡镇企业、集体经济全国有名,后来发展到市属企业“十大战舰”。其时,中山与顺德、南海、东莞同列广东“四小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弊端逐步显现,中山人再一次解放思想,改制“十大战舰”,毅然把它们推向市场。一次凤凰涅槃,换来“满天星星”——目前,中山的民营企业占据经济份额的半壁江山,外资企业超过40%,产业集群擎起了经济的脊梁。以非公经济为主体,全民创业,既激发了民间的创造力,也让财富为民所享。今天,中山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工业强市。
  ——联合国“人居奖”。早在1997年,中山就捧回了联合国人居奖,据说在全国是第一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时,中山在现代化过程中已经注意到城市建设、人居环境的重要性。“民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宜居城市”,中山人的眼光在全国相当超前。于是,我们看到,造船厂搬迁后,岐江边地价高昂的黄金地段,被改造成了别致的城市公园和美术馆。映衬着高级酒店闪烁的霓虹,这一片宁静的绿草老树,让市民安闲漫步。不管是老城,还是新区,整个中山,都在繁花似锦、满眼绿色的花园簇拥之中。
  ——“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幸福是民生之本,中山一直注重民生建设,放权让基层充分发展,专业镇、产业集群纷纷萌芽、壮大,中山民营经济的“满天星星”,跟老百姓血脉相连。同时,中山率先推行全民社会保障,十大民生工程、连续走了21年的慈善万人行,成千上万的志愿者,都让这座城市充满博爱、充满温情、充满安全感、充满幸福感。
  ——全国“文明城市”。2005年,中山市成为全国首批九个文明城市之一,这是中山经济社会发展一个最具说服力的综合体现。“文明城市”立足精神文明建设,实际上考量的是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这就像中山街头常见的大榕树,眼见的是繁茂葱绿的枝叶,大家都知道她来自地下不断伸展、日益扎实的庞大根系。
  ——“三个适宜”新型城市。30年,中山市拿到了所有国家级城市评比的奖牌,目前正在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城市。但中山人并没有满足,而是目标更加辽远。2007年,中山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经济强市、和谐中山、宜居城市、法治社会、文化名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六大发展战略。任重道远,不辱使命,“六大战略”再一次体现了中山人的思想解放、敢为人先,体现了孙中山所主张的世界眼光、人类理想,体现了中山正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适宜创业、适宜居住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新型城市的路上大步迈进。

    ——启动“华侨活动日”。中山市著名的侨乡。早在清代就有人出洋谋生,目前中山人旅居世界五大洲87个国家和地区,人数超过80万。改革开放之初,当时的中山市委市政府出台措施,千方百计落实华侨政策,毅然组织大型恳亲会,1989年举行的“中中”同学联谊会,更成为当年中国华侨界轰动一时的十件大事之一。这些当时在全国罕见的具有前瞻性的举措,如磁石般吸引着千百万侨心回归。侨心拳拳,回报桑梓,他们或投资办厂,或联络招商,或捐资做福利,30年间,海外同胞已经为中山捐资近20亿元。广大华侨为中山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特殊而重大的贡献,为中山的发展迅速积蓄了启动和起飞的强大动能。2009年,中山设立“华侨文学奖”,奖励“华侨”内容的文学作品;2010年,中山启动“华侨活动日”(每年1110日),开展与“华侨”相关的活动,更进一步激发旅外乡亲爱国爱乡的热情。
  30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使中山市为全国的城市建设提供了一个典型而鲜活的标本。中山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离不开第一个10年的艰苦求索和大胆创新,有了第一个10年的经验和教训,有了第一个10年打下的坚实的基础,才保证了第二个10年,第三个10年的持续发展。

    今天,在科学发展的崭新道路上,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的中山市,在《珠江三角洲规划纲要》中,更显出其重要,更值得期许,更充满希望。我们相信,在今后的10年、20年、30年中,敢为天下先的中山人,一定会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继续前进。中山的变化将会更加巨大,远景更加辉煌。

20105月——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