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纪行
陈贤杰
之一
初识香港
香港,东方之珠,近在咫尺,是馳名的国际大都会,观光旅游胜地,我们久已向往之。但在广州打工8年多,竟没有机会去游览一次。最近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这一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我在本文中将陆续记下我们的主要行程和观感,就算是与亲友们闲聊天吧。
我和荷英于2002年1
月11日踏上了港岛游的旅程。这天中午1时30分,我们在广州东站乘车,女儿逸秋前来送行。我们乘上广深特快,到深圳罗湖口岸出境。这是我第二次出境,前一次是在1999年7月,前往俄罗斯的海参威旅游。进入香港的手续还是相当费时的,我们2时45分抵达深圳,拖着行李径直走向罗湖口岸大厅,那里迂回曲折的队伍足有几百米长,在深圳办完出境手续及香港办完入境手续,一看时钟已近下午四点半了。总算初次踏上香港的土地。对于从未涉足香港的人来说,这块土地多少有一点神秘感。我们随即登上了一列象地铁车箱一样的火车。此时,定下神来向窗外望去,山是香港的山,水是香港的水,周围的人也大多是香港居民。由于地堿环境、发达程度和社会制度的不同,逐渐感到周围的一切有一些异样,给人一种新鲜感。
车箱的电子报站图十分清晰,列车的走向、即将到站一目了然。约30多分钟后,我们在九龙圹车站下车,立即转乘地铁,于下午5点到达钻石山车站。在出站口,荷英老远就看到四叔在等候我们。他老人家已在这里等候一个多小时了,没想到今天过关的人这么多。四叔虽然年逾8旬,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他领我们到他的住地慈云山凤德村。这是一个很大的商住区,四叔住在一栋十七八层高的银凤楼的第十三层,住房虽小,倒也雅致光亮,厨厕阳台五脏俱全,凭窗外望,除了高楼大厦还有不少绿树和休闲的去处。
华灯初上,四叔领我们下了电梯,穿过曲折的行廊,到了下面的银凤酒楼为我们洗尘。香港社区的街市很特别,人行道多为凌空架起,十分洁净,行人不与车争道,既方便又安全。虽然下车依始,但我们已渐渐感受到香港繁华之夜的璀灿热闹,人们川流不息,活动节奏异常明快。
在香港的亲友除了四叔之外,当数黎秦云和潘玉英。她们都是芳妹的同学和场友,上山下乡的年代同下海南琼海的农场。记得那时芳妹寄给我一张她们在橡膠园中的合影。相片中5个姑娘个个青春焕发,靓丽可人,人称“五朶金花”。我也因此增添了几个“妹妹”,因为她们都亲切地叫我二哥。她们之间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如今她们都已年届半百了,但在我们的心里,她们仍是当年的小姑娘。
这次我们到港的时机不错,由于四叔的住房较小,而正好黎秦云掌握着一套空房子的钥匙,座落在闹市区铜锣湾,征得主人的同意,我们这次在港期间就住在那里,并自始至终得到她们的关照。
晚饭后,四叔送我们沿着慈云山往上走,穿过热闹的街市,到了汽车总站。我们乘车过海底隧道直达港岛铜锣湾,和黎秦云汇合后到达一座叫华登大厦的三房两厅的住地。该房位于大厦的第13层,房内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在这闹市区有这么大的住房是很了不起的。我们住在这里感到很高兴很满意。这为我们愉快地度过探亲旅游之行提供了再好不过的条件。铜锣湾地铁站外的过街路口,亮如白昼。从住房13层的阳台上俯视,只见大片人群,黑压压的人头急急穿梭,也算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吧。以后的十多天里,我们总喜欢久久地站在阳台上观望这风景。又由于靠近维多利亚公园、香港中央图书馆、时代广场、铜锣湾中心、名店城、崇光百货等著名旅游购物点,使我们每天都能信步穿梭其间,或到图书馆阅览报刊、免费上网发电邮,增添了无限情趣。
我们的港岛之行就这样开始了。
之二
沙田美景
到港的第二天(1月12日)便游沙田。事出有因。原来我的一位老同事黎瑞玲女士的家就在沙田沥源邨,其丈夫黄生是我的老同学的内弟,我到俊邦公司最初的大半年,公司才起步,办公室的几个人象个大家庭,她每天为我们的两餐而忙碌,对我们照顾无微不至,直到我去年十月离开公司前,我们都在一起工作。这次她比我早几天到港(回家),在港停留约一周时间,正好这时我也在此,能有这样的机会在港一聚,可说是千载难逢,怎能错过聚会呢!
这天,我和荷英从铜锣湾坐大巴直达沙田总站,和她们相约在喷水池会合。我们走出车站正四处寻找喷水池,只见瑞玲和女儿慧儿也在寻找我们。随后她们母女当了我们的导游,首先领我们到了沙田大会堂,这里是新界东部主要的文化活动中心,是举办展览、世界级文艺戏曲表演的场所,是附近社区人们娱乐休闲的好去处。新人结婚就在大会堂婚姻登记处宣誓,然后在广场与亲人留影,一派喜气洋洋。接着我们参观了沙田图书馆,里面借书阅览的人络绎不绝,但异常安静有序。还有电脑可供免费上网。她们又领我们观光新城市广场,该广场集购物、餐饮及娱乐于一身。在广场的中央是全港第一座由电脑控制的音乐喷泉,难怪她们约我们在这里会合。可惜我们去的时候未碰上喷泉表演,但有某女明星在主持一个颁奖仪式,围了一大圈人驻足观看。
我们沿着城门河岸观赏两岸风光,只见河岸整洁,回廊曲折别致,是个休闲的好去处,四周高楼耸立,河水清幽,缓缓流向海洋。临近中午,热情的女主人请我们参观她们在沥源邨的住所,我们顺着河边向沥源邨方向漫步。
沙田原称“沥源”,是“清水之源”的意思。沥源邨是香港较早期的公屋。正在上班的黄先生在电话中说:住在这里已有20年了,生活很方便,不愿搬迁别处。房子虽然只有一间厅房合一,厨厕也很小,但也曾住过许多人。我环顾屋内,东西摆放整齐有序,窗明几净,反映出主人的勤劳。其实,“室雅何须大!”他们的女儿慧儿,早几年移居香港读书,现在已是中学生了。记得1994年暑假,她和她的表姐诗敏同年刚上小学一年级,我送她们每人一本新华字典,没想到她还保存至今。那时,她已开始学习英语,而且报纸上的文字大多都已会读,聪慧初露。现在,她在香港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英语水平已非一般了,因为许多课程老师都是用英语教学的,这是内地学生所不及的。真是幸福的一代!
下午,她们母女又陪同我们逛商场,香港真不愧为国际商贸城市,气派不凡,街市与居民楼宇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商品应有尽有,十分方便。
据说沙田还有车公廟等旅游景点,由于时间关系,也不便耗费主人更多的时间,我们于下午四时多告辞了。我想借此机会对热情的女主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就是我们到港后第二天的行程。
之三
太平山顶观璀灿夜景
1月15日晚,黎秦云约我们到印尼餐厅吃印尼餐,她和潘玉英的老同学李青母子二人从广州经港,当晚乘机赴美国三藩市。她们为此设宴送行,邀我们出席作陪。李青和芳妹也很熟悉,是同学和场友。我们有生以来第一次品尝印尼餐,印尼餐也是西餐,动刀叉,不用筷子。菜里放些辛辣的或各种叫不上名字的佐料,煎炸为主,我们都能接受。席后大家合影留念。然后,潘玉英送她们母子去机场,而黎秦云则领我们上太平山观夜景。太平山观夜景是香港游的必然项目。我们在山下乘缆车上山,可惜到了山项才知道山上被雨雾所笼罩,四周一片漆黑。虽然没有下雨,但地面都是水,港岛一点灯光夜景都不见,我们只好扫兴而回。
接下来几天依然雾气重重,直到1月21日,雾散云开。我们才又补上这一课。
当日下午四时,我们乘大巴直上山顶,到达凌宵阁时,但见整个香港高楼林立,直插云宵,气势不凡。维多利亚海湾异常秀丽,海面百舸争流,海水碧蓝,天水共长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我们趁着阳光明亮抓紧照相。有几位老外要我为其合影,给我讲英语,我却一句也没听慬,很是惭愧。随后我们在凌宵阁附近商场观光。这里云集了许多外国游客,因而有各国商品和美食。我们落座在麦当劳餐厅,以汉堡饱、薯条等为晚餐。一轮红日徐徐向海平面靠近,我们大有感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从麦当劳餐厅出来,夜幕终于降下,就象一出舞台剧突然换了布景,但见山下四周群星密布,所有高楼变幻出各色灯光。这景色是香港所独有,上海没有山,广州没有海。灯光忽红忽黄,忽橙忽紫。此时,不断有导游带队上山,似乎以英美、日本、韩国的游客居多。他们只能匆匆而过,哪有我们这般从容自在呢!
香港的夜色真令人陶醉,用言语难以表述,照相机难以摄录。
我们久久不愿离去,流連于太平山上。
之四
游海洋公园
经受四大剌激
1月17日,天气大有好转,风和日丽,又正遇住地停电,电梯停运。为了免去爬13层楼之苦,我们决定全天出游。目标海洋公园。
我们到达公园门口时,九时方过。还没开门迎客,但各方游客已蜂拥而至。
海洋公园是全东南亚规模最大的娱乐消闲中心,是香港游的必游景点之一,她有全球第二长的室外登山扶手电梯和登山缆车,有著名而趣味无穷的海豚、海狮表演及种类繁多极具剌激的游乐项目,有全球最具规模的珊瑚礁水族馆——海洋馆。从山上环顾港岛景色,令人心旷神怡。
进园后,首先见到一个化妆小丑,我与之合影一张,随后进入超动感影院观看电影。影院里广播说:心脏病或高血压患者不宜观看。但我们自信可以经受得住考验。怀着好奇和忐忑不安的心情进入影院后,首先绑好安全带,把自己牢牢地绑在一张高靠背的皮躺椅上,前方整面墙是一面大大的银幕,我们双手紧握扶手,如临大敌。随着灯光熄灭,电影开始。我们随即感觉自己是坐在一辆小火车上,在漆黑的巷道里高速行驶,时而急转,时而上坡,时而俯冲,一路上不断出现障碍物和鬼怪。那如雷的声响伴着观众的惊叫响彻剧场。我们的座椅时而左右摇摆,时而前后倾斜,角度很大。如果没有安全带的保护,人可能是要飞出去的。最感惊险的一幕是我们高速向前撞向一扇铁门,还有一次高空俯冲而下,有失重的感觉。有心血管病者真是经受不起的。幸好只有十分钟时间,已足够剌激了。这对我们的健康是第一次考验。
此后,我们乘缆车上山,在长长的缆车道上,高空浏览港湾景色,风光十分秀丽。同一车箱有三位来自长春的初二女生,小小年纪每人花5000元游览港澳深圳三地,现在的孩子真有福气!
上山后,我们先上了摩天轮,这平淡无奇,老少咸宜。以前在东方乐园玩过。紧接着我们向海洋公园方向漫步,生怕错过了看海豚海狮表演。游客怀着我们一样的心情纷纷向这里涌来。11时半表演准时开始。那有灵性而训练有素的海豚海狮如箭一般冲出,继而做着各种表演,或从水中跃起,凌空数米,或在岸上单“手”而立,或频频鼓掌,和表演员共同完成许多高难度的动作。如表演员立在其背上在水面上飞馳,真是精彩纷呈。因为机会难得,我们在下午四时又观看了第二场表演。这一场更加火爆,可容纳5000人的看台上几乎座无虚席,掌声喝采声不断响起。
下午,我们顺着长长的登山扶手电梯向集古村(该村重现了中国13个朝代的历史)方向而下,至半途中,有“滑浪飞船”项目,环顾长长的排队人流,皆为年青之辈。所谓飞船是两人坐在一艘小船上,先逆水而上,到了一个落差约十米的地方,船便顺水几乎垂直俯冲而下。我们估计也没什么问题,便也耐心排起队来。果然,在俯冲的一瞬间倒也相当剌激,那水花弄潮了头发和上衣。这是我们经历的第二个剌激。
第三次则叫做“旋转飞鹰”,坐在一只小船上凌空作快速旋转升空,除了自转还有公转倾斜。第四次叫做“冲天摇摆船”,人坐在一只大船上象荡秋千一样来回摇摆,船摆至几乎垂直时落下,人们都在惊叫,剌激之极!
至于“疯狂过山车”、“极速之旅”那是年轻人的专利。
细细想来,165元的门票一点也不贵,进园后所有项目均不再收费,这和内地一些游乐场所除了门票外,里面还要处处买票的情况不同,倒也干净利落。
整个山上山下,外地旅游团络绎不绝。我们看完下午的海豚表演后,已是夕阳西下,随即乘缆车下山,在山下又观看了金鱼馆、恐龙径、蝴蝶屋。这一天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剌激之旅、开心之旅。至闭园时方尽兴而归。
之五
环游大嶼山
1月22日,我们游览了大嶼山各景点:梅窝、天坛大佛、宝莲寺、东涌、赤腊角机场、愉景湾等地。
从香港地图看出,大嶼山面积是香港众岛之冠,比香港岛还大一倍以上。其最高峰凤凰山海拔940多米,是全港第二高峰。我们这一天几乎环岛游了一圈,真是走马观花!
上午,我们从中环乘渡轮至梅窝,此处是该岛水陆交通要道,从这里可转乘大巴至该岛其他各个景点。我们径直前往建于昂坪高原上的香港最大的廟宇——宝莲寺。舒适的大巴沿海岸线向南绕过大山,然后向西北蜿蜒爬山,约经过四五十分钟后到达一处风光独好的高地,宝莲寺就在此依山而建。牌坊、宝殿建筑雄伟,颇有气势。天坛大佛几乎与宝莲寺連成一体,是全球最大的户外青铜佛祖坐像,高26米,重200多公吨。其高高在上,人们要拾级而上,登数百级台阶。大佛正对着宝莲寺的大门,长年护祐着寺廟,据说晴朗的日子远在澳门也可看见。当年在南京时就听说该佛像是南京某厂所铸,运到此并安装好颇费周折,今日有幸得见其真容。但见佛像容貎慈祥肃穆,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宗教建筑物。可惜那天上午观看起来有些背光,照相不甚理想。宝莲寺设有大型斋堂,每份60元(含登门票),斋堂门口有对联云:持斋茹素修净业,行善积德降吉祥。吸引了众多游客品尝斋饭。
山上游客络绎不绝,里外香烟缭绕,男女老少,善男信女,一批一批在此虔誠跪拜。我们则意在观光,在山上流连忘返。午后才乘车前往位于大嶼山西北部的东涌。据说此地是宋代败君的避难之所,现在有地铁快速直通港岛,还有大巴直通国际机场,十多分钟即可到达。
我们观光了东涌地铁站上盖及附近的大型商场,然后乘大巴往国际机场,到达机场客运大楼后,我们没有下车,又跟车回到东涌,沿途观光了著名的国际机场的宏大规模和建筑,它给我的印象就是“大”。这个与大嶼山隔水相望的小岛,加上人工移山填海的工程,筑成了一座国际大规模的航空城,以青马大桥和快速地铁干线与九龙及香港岛相连,交通极为方便。
回到东涌后,我们马不停蹄地又乘大巴往另一个游览点愉景湾观光。愉景湾是大嶼山东北部的一个美丽海湾,有蜿蜒的沙滩供人们海浴。如果在夏天,可以想象这里一定非常热闹。这里还有飞翼船码头,有高级住宅区,到处是“老外”在休闲、购物。他们或他们家中的女佣领着他们的洋娃娃在岸边的太阳伞下喝着饮料,或在海边的沙滩上戏耍。虽然时令已是隆冬,但有一位勇敢者在海浴后正在上岸,我们佩服不已。附近商场出售的大多是洋货及外文杂志,还有麦当劳等各式西餐厅。这是香港百年英人统治的产物。看着一个个洋娃娃可爱的模样和幸福的笑脸,我们不禁感叹:能在这样环境中居住的富人和他们的孩子们多么有福气啊!与之非洲等穷国的那些挣扎在死亡线上瘦骨如柴的孩子们对比,真是一个在天堂,一个在地狱!
日落西山的时候,我们登上一艘豪华的快船,依依不捨地离别了愉景湾,别了大嶼山。经过半小时的航程回到了港岛的中环码头。我们又融入了繁华都市密密麻麻匆匆趕路的人流中。
之六
陪伴四叔的日子
我想在这次香港探亲时,好好陪伴四叔,多了解一些有关我们这个大家庭和四叔的往事。但由于四叔每天的日程安排都很充实,很忙,而我们的住地离四叔又较远,所以,整个居港期间我们只安排了三天和四叔在一起叙家常,聊家史。虽然只有三天,我们叔侄两人还是谈了许多往事。
四叔生于1917年农历10月22日,现已85岁高龄了,独居香港,远离亲人,不能不令我们晚辈担心挂念。他是我们村上现今最年长者,虽然年事已高,但他身体硬朗,思维敏捷,平时仍然热心于社区公益活动,乐做善事。以前,我有两次在香港的电视节目中看到记者采访他的镜头,他为香港老人的福利奔走呼号,得到人们的尊重。香港的老人很受政府关怀,社区有老人活动中心,四叔会在活动中心的电脑上浏览我们“聚贤茶室”网站的文章,和我们保持沟通。在四叔的床头设有被称为“救命按钮”的盒子,按铃直通急救中心。这对独居老人是很有必要的,社区做得很周到。四叔现在靠养老金生活,受惠于政府众援,单受惠的米都吃不完,月月有生果金,乘坐车船、进公园或半票或免票。我们到港后的当晚,四叔就给了我一张长者“八达通”,第二天我又购了一张长者“八达通”。整个居港期间我们手持“八达通”四处出游,享受车船半价优惠,且十分简便。
上世纪中叶,在“人民翻身作主人”的时候,我们的大家庭却受到巨大的冲击,“革命运动”总伴随着“扩大化”,有一点田地的祖父母,却被某些“贫农”逼着交出“埋藏的金银”,而他们实际也比“贫农”好不到哪儿去,最后,他们先后去世。在那种情况下,四叔与几位乡亲于1951年农历3月9日不得不出走。乘着一艘破漏小船,历经千辛万苦,几乎是九死一生的海上漂流,几经辗转,于4月12日才到了澳门的路环。后来,于1952年闰5月13日转到香港定居。这期间,为了最起码的生活到处做苦工,曾为老板从海船上把柴挑上岸,踄过烂泥浅滩,那苦和累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当时他就是一边挑一边流泪的。后来又到五金厂做工,做到手指头都短了一截。现今回忆起来,四叔仍苦泪盈眶。在被迫出走香港的二十多年间,因“港澳关系”而连累了广州和家乡的亲人,四叔深感内疚和无奈,幸而还能遇上打倒“四人帮”,改革开放的好时期,四叔身上的精神枷锁也解除了,也能回广州和家乡探亲访友了,我还记得大概1980年四叔首次返回广州的情景,亲人见面,都有恍如隔世之感。后来,四叔也出资在家乡给女儿和孙子们盖了房子,也曾亲身回到家乡,关心家乡的建设。
四叔晚年信奉基督。房间的墙上贴有他亲笔写下的教条:“信教基督,事奉真神,团聚合一,和睦相亲,传扬福音,召会扩展,教导真理,培育新人,服务社会,造福社群”。他以此为座右铭,身体力行,平日联络邻里,热心社区工作,保持清心宁神,。他常说:过去吃了那么多苦,今天有这样好的生活已感到很满足了。也许保持乐观的心情,乐做善事就是他长寿的秘诀吧!
四叔谈到旧时我们陈姓大家庭的名字排辈,按村上的族谱顺序应为:“先德开基永尊崇大典象贤缵绪用光启佑鸿猷”。因此,我们的祖父名陈典润,四叔原名陈象荣,九叔陈象殷。排到我辈为“贤”字辈,因而就有了我们今天的“聚贤茶室”网站,有了我的儿子名赞宁(“缵”后改为“赞”,为了好读好写),孙女名陈绪寒。但是,今后可能没有人按此排辈起名了,这恐怕是社会的进步吧。“先德开基”不知追朔到哪个朝代,哪个是我们的祖先!陈家祠里不知有无记载。
1980年改革开放之初,四叔投资在广州白云路建屋,由大哥操办完成。使当时住房极为困难的大哥和远在南京的母亲有了个较为安乐的居所。以后陆续有不少乡亲到该屋居住,在广州经商或做工。四叔风趣地说:凡在这间屋住过的,日后家家都买了或建了新屋,这是事实,真好风水。我1993年刚到广州时,大约前后有近一年时间,也在此屋棲身。乡亲们出广州也有个落脚处。这一点,四叔功不可没,功德无量,是我们永志不忘的。
虽然四叔的晚年靠微薄的养老金生活,但他仍力所能及地赞助后辈。晚辈们一个个长大,成婚立业,他都在经济上尽力支持,使孙辈们得以安居乐业。而他自己在港的生活却十分简朴。不但住房窄小,而且如今城里人都有的家电他都不全。洗澡没有热水器,厨房没有抽油烟机,每天要抽出木沙发铺床,次日又要收拾起来,电视机小而旧,房间多来两位客人都几乎无处可坐。他在此居住,十年如一日。我和荷英看到这情景,则有无限感触。
不过看到四叔那么乐观豁达,我们又深受感染。受过磨难的人才会知足常乐。
四叔和在台湾的九叔时常保持书信或电话联系,可惜山海远隔,两位老人十多年都见不上一次面,我们在港期间九叔又来信来电问候四叔,并寄来近照全家福,看到照片上九叔九婶精神焕发,妹妹们个个光彩照人的幸福表情,我们感到无比安慰。趁着新春将至,我于1月21日特意到邮局从香港给隔海相望的九叔寄了一张贺年卡,祝台湾的亲人们阖家幸福,马年好运!
四叔特别告诉我们:九叔是十分重视教育的,四个女孩儿,都是硕士,其中两个是双硕士,两个女婿是留美博士。四叔十分自豪地说:“我们这个大家庭除了上述的硕士博士外有十多个大学生,是全村最出色的家庭。”对比之下,我的儿女虽然都有大专毕业,但没有大的出息,想来十分惭愧。四叔自己也很重视文化学习,当年也由于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才能有今天。否则,人生命运更难以想象。四叔不但是我的父辈,而且也是我的启蒙老师,我在新洲读小学1至3年级时,他正在该校当老师。如今近60年过去了,当时的情景大多都已遗忘,但在脑海里仍锁定了一个镜头:在操场上排队时,四叔站在一边在纠正我们的动作,那好像是昨天的事。
讲到四婶时,四叔的眼眶红润了。四婶晚年耳聋了,疾病緾身,饱受病痛的折磨,于1996年元月的某日去世。四叔回忆说:“那天和朋友外出,回到家时就见她那样了,我没想到她会有这念头。”和四叔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四婶走后,四叔十分伤心。至今,房间里还挂着他们当年的大幅合影,足见他们恩爱之情。
要离开香港的前一天,我们又一次和四叔聚会。这一天,他带我们在附近观光。我们在慈云山食街饮下午茶。这里虽然原先是远离九龙闹市区和港岛的山坡地,但现在已是设施完善的繁华社区,从山下至山上可分段乘电梯,有长廊相连,下雨都不用打伞,山上山下都有巴士站,交通极为方便。次日要离开香港,要和四叔话别了,我们心情依依难捨。我又一次感到,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成员总是聚少离多,天各一方的。更遗憾的是我们的父亲未能等到改革开放的春风,未能见到两个亲弟弟一面,便离开了人世。哎,这似乎也是上天的安排,有悲亦有喜,有喜亦有悲。
我愿借此2002年新春佳节之际,再一次祈愿在台湾的九叔一家、在香港的四叔及在南京、上海、广州、中山、阳江等地的亲人们,新春愉快,马年好运!
之七
夜闯跑马地
“舞照跳,马照跑”,这是港人谈论香港97回归后的情景时常常讲的一句话。到了香港不去体会一下赌马的热闹场面,不去尝试一下赌马的剌激,也算一件十分遗憾的事,就像到了澳门不去“葡京”一样。
我到港后,大概是第三天,便是赌马日(每周两次),住地离跑马地很近,走路也只是十多分钟。那天晚上,从电视实况转播中看到已进行到第三场时,我才出发。坐上有轨电车三四站路,快到现场时已见灯火通明,亮如白昼。我用“八达通”也可以进场,不用另外购票。原来,每晚过了第四场便门户大开,不用门票。进场后,只要花十元就可赌一次马,多则可能多赚,也可能多亏,和别的赌博一样。
我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东看看,西瞧瞧。看到周围人头涌动,有的地方简直水泄不通,看台上坐满了人,看台下也挤满了人。我首先请教了一位工作人员,他耐心地给我说了一些最基本的常识,拿了一张小表,教我填写。当时第四场即将开始,我填了第四场,胡乱买了2道的马。不料到了交款柜台,第四场马已起跑,只能重新填写,交了十元,买了第五场的。又等了近半小时,我买的这一场终于开跑了。一声令下,只见数匹骏马箭似的冲出起跑线,人们焦急地渴望自己买的号码胜出。买到前三名的都有几十元到数百元的进帐,当场兗现。这是我初步了解的玩法,但是具体如何计算,是有许多学问的。现场的人们大多拿着一份叫“马经”的报纸在仔细地阅读研究,像我这样一窍不通的人混在其中实在可笑。我忍不住问了旁边的一位阿伯,到底该如何买马,他打量了我一眼,大概也知我是内地游客,便说:“你不懂好过懂,很难赚这个钱的。”看来他已在这上面输了不少钱了,但和所有的好赌之人一样,获胜的信念始终不改。一会,电子屏幕打出第五场赛的成绩和胜出可得金额。我买的马跑了第五。十元港币贡献给了香港人民,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接下来还有第六、第七场,我则适可而止,总算这一辈子也体验过赌马的味道。在背后一阵阵激动的欢呼声中,我快步走出了跑马场,沿着明亮的街道返回住地。
我很惬意地走在街道上。这时的街道显得比平时冷清宁静,一想,原来是因为“马在跑”的原因,大批的赌马者或在现场或在电视机前,正聚精会神地注视着那些寄托着他们莫大希望的马儿呢!
香港,有了“赌马”,则增添了一种生活气息,也是“自由”的体现。
之八
香港的海湾
香港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有许多秀丽的海湾。凡是繁荣发达的城市大都是靠近海洋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在没有火车和飞机前,最早的交通运输工具是航船,运输、贸易可以带来经济和各方面的发展,现在仍然如此,这也许就是中国东部较为先进,西部较为后进的原因吧。现代人常说“要想富先修路。”如果兼有河港或海港,那就必定先富了。
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的奋斗,香港众多的海湾建设得美丽多姿。不论在太平山上俯瞰,还是在海中航行的船上观看,不论在白天还是在夜里,也不论是在港岛看九龙,还是在九龙看港岛,你都有一种大饱眼福之感。那参天的建筑直揷云宵,那不灭的灯火璀灿夺目。又因为有山的衬托,画面更显得立体化。过去都是在电视里看香港,现在是亲历其境,感受实在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维多利亚海湾夜游是又一项旅游必备的节目,等到我们意识到去登记时,已排到几天以后了。我们只好用另外的方式游览观光。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多次从中环摆渡至尖沙咀,一次从中环摆渡至红磡,又从红磡摆渡至湾仔,一次从筲箕湾摆渡至鲤鱼门,又从鲤鱼门摆渡至西湾河。加上白天,我们不知在维港两岸穿棱多少个来回。在船上任其漂泊,环顾维港四周景色,悠然自得,你一定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在晴朗的夜空下,你真分不清哪是星星,哪是灯火,真是“疑是银河落九天”!
维港两岸的风光美,其他各处的海湾也不逊色,而且有着另外的特点,那就是沙滩的美,宁静的美。我们后来才发现有一处很美很大的海湾,一个听起来很熟悉的名字叫浅水湾,谐音又叫千岁湾、长寿湾。
我们是1月24日下午心血来潮想到浅水湾观光的。大巴沿着太平山蜿蜒而上,从中部绕过,到了港岛的东南部。在这前几天,我们见过好几处海湾沙滩,有屯门方向的黃金海岸,大嶼山沿岸的长沙湾和愉景湾等,都是夏天海浴的好去处。因为还不是游泳的季节,我们并不大在意。这次亲临浅水湾才意识到,虽然是冬天,还不能游泳,但幸好没有错过到此一游。那天,风平浪静,走在洁净的细沙上,迎着暖暖的海风,吸着湿润的空气,瞭望无边的大海,钩起了我无限遐思。祖国的海疆漫长辽阔,我观光过或沐浴过多少个海水浴场啊!从北到南,大连、秦皇岛、北戴河、威海、荣城成山头、青岛、连云港、上海、厦门鼓浪嶼、大梅沙、上川岛、海陵岛以及海南岛的众多沙滩上都留下了我的足迹,如今又踏上了这里的海滩,这在多年前是不敢想象的事。与其他海湾相比,香港的浅水不说最美,也应是最美的之一。浅水湾不但有美丽的海湾而且有廟宇胜迹,周围有许多雕塑字刻。但是,不允许在此烧香,足见香港政府对环保的重视。
观光了浅水湾后,我们又顺路到了赤柱,那里又是一番景象。虽然没有城中心那么热闹,没有那么好的沙滩,却有一个极好的避风港。周围建了许多住宅区,是个休闲度假的好地方。房屋大多依山望海而建。人们繁忙工作一天之后,回到家看看海,内心会很快平静下来的。
至于鲤鱼门,那是个小小的海湾,一个小小的渔村,有点像珠海的湾仔。但别看它小,却名气很大,有着几十家海鲜酒家。各个旅行社都有晚上带着滿船的游客来这里品尝海鲜的节目。我们去的时候,离吃饭时间还早,海鲜一条街上静悄悄的,店家在做着迎客的准备。店前摆的各式海鲜琳琅滿目,但价格不菲,问了一下,一只大濑尿虾要60多元。小小渔村边上还有一个宾馆样式的公共图书馆,我们乘电梯上了三楼的阅览室看了一会报纸,体会香港人的休闲生活,然后不等大批游客来吃海鲜,就踏上归途,因为广州的海鲜也不少。
海是托起香港这块土地的根基,海湾海景吸引着全世界的旅游者,这是香港的魅力之一。
之九
倘佯在大街窄巷
经过十多天游览、观光和体验,以及通过和朋友交谈,我们对香港有了一些感性认识,比我在第一篇“初识香港”中写的刚踏上这块土地时的情况大不一样了。本篇将记述倘佯在香港大街小巷中的见闻和杂感。
香港是个光耀夺目的国际大都会,素有购物天堂的美誉。我们喜欢在繁华的闹市区蹓跶,当做参观万国商品博览会。我们的住地铜锣湾附近有许多大商场:时代广场、铜锣湾中心、名店城、崇光百货等,我们几乎每天在其周围穿梭。我们多次到旺角、中环、尖沙咀、湾仔等商业旺地观光。其实我们无意购物,因为对比港人的收入和商品价格,我们自感囊中羞涩。这里一般商品价格都高出内地3至10倍。比如一碗小小的云呑面要20多元,一个普通的快餐盒饭也要20多元。但港人收入平均比内地高十倍以上,对他们来说是可以承受的。
维多利亚公园是我们每天散步的环境优美的场所,我几乎每天早晨在那里打太极拳,俨然是个地道的香港居民。到港的第三天,维园内外到处是三五成群的印尼女佣,她们从四面八方不断向这里集结,估计足有几千人之多,不久,整个维园遍地都是这些面孔黝黑、操着印尼语的女佣,她们在草地上唱歌跳舞、野餐。对此,我们甚感纳闷。后来得知在港的印尼籍女佣有数万人之多,她们是每两周休息一次的,每到休息日,她们就涌向大街,或相约在维园举行联谊活动,这也算是香港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吧。
某天下午,我们乘地铁到尖沙咀,观光了香港太空馆、文化中心广场、艺术馆、海港城等。在文化中心广场有一四人乐队在演奏乐曲,他们用一把小号、一支蕯克管、一把手风琴和一组小鼓奏着动听的乐曲,一支接一支。我们坐在台阶上面,向着维多利亚港湾,听着悠扬的乐曲,欣赏辽阔蔚蓝的海水和对岸港岛巨大高耸的建筑群。那美丽的画面并不陌生,是每天都可以在电视中看到的,只不过现在是亲历其境罢了。艺术馆外有许多手工艺品出售。海港城则是一个大型综合商场,宏大、宽敞,我们只走了其中的一小角。后来我们到了九龙公园休息,那里同样有许多女佣,不过是菲(律宾)佣而不是印尼女佣。晚上听说当日有人集会游行静坐抗议政府的消息,我们还以为是这些女佣呢,其实是有人抗议立法局没有批准他们的子女居港权。在尖沙咀码头,一个女子在派发法轮功的传单,旁边还挂着一块宣传牌子,我们特意观望良久,并无一人理睬她,而警察也不去干涉她,这些,大概就是香港比内地有更多的自由的体现吧。
我们这次居港期间,幸得有一套用品齐全的住房,平时可以自己买菜开伙。这样比在外吃饭节省多了。在旅游点,我们则多数光顾麦当劳,因为感觉它的价格和内地的麦当劳一样,心里较为平衡。这样,每天买菜逛市场,更深入了解了香港居民的生活。
在港期间,我们观光了旺角女人街(通菜街)、男人街(庙街)等著名的街市,那里商品琳琅满目,观光的人群摩肩接踵,热闹的情景名不虚传。除了女人街、男人街之外,我们多次观光了中环的兰桂坊。那里多年前新年时发生过人多拥挤而踩死人的事件。其实那是一条在斜坡上的窄街小巷,但各国风情的酒巴却一间接一间,每到夜晚,灯红酒绿、轻歌曼舞,彻夜不息。这是富豪们、外国人夜生活的好去处,亦经常有一些名人、明星光顾。在那里可以体味一种异国文化风情,消闲娱乐,舒展身心,亦是一种旅游景观,每日吸引着大批游客观光。附近还有闻名中外的扶手登山电梯,供山上的居民使用。我们顺着扶梯扶摇直上800米,直到尽头,然后下山经文武庙(那里有许多人进香)再下到最低的闹市区。我体会到,你不深入到这里,就无法认识香港是个多文化的汇合体,是个真正的国际大都会,而我们经常置身的上海和广州,还是有其名而无其实。
到了香港,你不能错过到座落在湾仔的国际会展中心,在那里,有香港回归纪念碑和中央政府赠送的金紫荆雕塑,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见证。我们去的那天,那里正在筹办一个展览,并没有接受参观,但我们仍然如入无人之境,走遍了各层大厅,遗憾的是不给我们靠近纪念碑照相。
1月16日是我们结婚39周年纪念日,每年我们都不会忘记这一天。难得今年是在香港度过。前一天晚上,我们正商量如何庆贺时,秦云妹来电话请我们到印尼餐厅吃印尼餐。我们暗自说:就算是给我们庆祝吧。但是到了次日,我们还是到百佳超市买了脆皮鸡、伊面等食品,在住地庆贺一番,一起回忆婚后39年走过的风雨历程。
更值得一记的是,1月20日上午,我和居港的测绘学院的老同学汤全信、钟秋、梁耀沛在旺角的伦敦酒家聚会,这是历史性的相聚。我们毕业后近五十年中,有的没见过一次面(梁耀沛),有的多年前见过一次,相聚几小时而已。大家回忆往事,不禁感慨万千。尤其是钟秋,在那
“阶级斗争”
的年代中,真是九死一生,今日得以相聚叹茶,实在是幸甚幸甚!
通过近20天的居港生活,我们深切体会到,尽管目前香港的经济处于低潮时期,存在不少问题,但香港的整体发达程度、市民的素质明显地高于内地,其城市基础设施交通配套更比内地完善。别的不说,就拿公共大巴来说,现在广州的大巴只相当于香港20年前的水平。还有,我们在港这么长时间没有擦过一次皮鞋,但皮鞋仍是干干净净的。公共厕所都十分明亮干净,一般都有手纸供给,而内地的公厕,要么肮脏不堪,要么门口有人把守兼卖手纸,真个是“初级阶段”!
好在我们是搞测绘工作的,年青时练就了一双铁脚板,如今虽年事已高,但在香江大地漫游,倘佯在大街小巷、信步广厦豪庭之中,并不觉得累,反而每天都有新发现,新感受。
我平时也经常读书看报,似乎“香港记游”之类的文章并不多见,或许香港游已是小儿科,只有象我这样孤陋寡闻的人去了一趟香港,才象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会产生出那么多的感慨。我也不怕别人笑话,香港之行,我的感想实在太多,也难以在一篇文章中说完,让我就此打住吧,免得浪费读者太多的时光。
在结束这篇《香港纪行》时,我再一次对在这次旅港期间关心照顾我们的亲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全文完,定稿于2002年元宵节 澳洲山庄)
香港游留影 十年前贤庆香港游观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