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三国的结局
公元234年,诸葛亮伐魏,病死于军中。诸葛亮死后,三国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蜀国,开始走下坡路。
诸葛亮一死,魏延因与扬仪不合,竟起兵造反,扬仪派王平、马岱击杀魏延,并灭其三族。待回成都以后,扬仪又因争功,被后主下狱,扬仪自杀。于是,蒋琬当了大将军,费袆、董允相继为尚书令,他们墨守诸葛亮的成规,对魏国采取守势,蜀国也得到几年的安定。
魏国辽东太守公孙渊,是公孙度之孙,公孙康之子,开始叛魏投吴,后来又反吴,自称燕王,屡次攻打魏国。魏国幽州剌史毋丘俭战败,上表请派大军讨伐。公元238年,太尉司马懿率领大军攻打公孙渊。公孙渊战败,固守襄平。司马懿攻下襄平,擒斩公孙渊父子,并将公孙渊家族及其吏士7千多人全部诛杀,平定了辽东。
公元237年九月十五日,汉明帝与嫔妃游赏北园并饮宴,没有邀上毛皇后。次日,毛皇后与汉明帝见面,问了一句“昨日宴游北园,玩得开心吗?”汉明帝大怒,认为是毛皇后在自己身边安插了耳目,下令杀掉十几名侍从,又将毛皇后赐死,立郭夫人为皇后。
公元239年,司马懿平定辽东,班师回朝,刚好魏明帝曹睿因荒淫过度而病死。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写道,汉明帝在梦中见到毛皇后引数十无辜被杀的宫人前来哭诉索命,惊吓之下一病不起。魏明帝没有儿子,临死前立曹彰(曹操次子)之子曹芳为皇太子,并遗诏司马懿和曹爽辅政。魏明帝死后,曹芳继位,尊郭皇后为皇太后,拜曹爽为大将军,司马懿为太傅。魏主曹芳当时才8岁,政事全掌握在曹爽、司马懿手中。
曹爽是个昏庸的人,以何晏、邓飏、丁谧等为亲信,让兄弟曹羲、曹训、曹彦执掌兵权,自以为可以抑制司马懿。司马懿表面上不和他争权,常称病不理朝政,但暗中在窥测方向。
公元241年,东吴分三路入侵魏国,曹爽未经大敌,不敢出师,司马懿则称病,不能领兵,等到吴兵深入,京师震动时,司马懿才领兵出征,结果打败了吴军,得胜回朝。司马懿名声日盛,而曹爽则相形见绌。
公元244年,蜀国蒋琬、姜维领兵出汉中,曹爽得此消息,便亲率大军攻打蜀国,结果在兴势山被蜀兵阻挡,相持了一个多月,粮食将尽,正在进退两难之时,蜀国任费袆为大将军,统领大军来援,曹爽大败而逃,10万兵马丧亡过半。蜀国打了这次胜仗以后,蒋琬、董允相继病逝,朝中得力的大臣只有费袆。后主刘禅开始亲政,侍中陈祗、中常侍黄皓成了他的亲信,而这两个小人使得后主更加昏庸腐败。
曹爽伐蜀,大败而归,但没有人敢责难他,曹爽亦依旧寻欢作乐,为所欲为。郭太后对他稍有异议,被他迁至永宁宫幽禁起来。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密谋杀曹爽。司马懿故意装出老态龙钟、病重糊涂的样子,使曹爽完全不加防范。
公元249年,魏主曹芳谒高平明帝陵,曹爽和他的兄弟曹羲、曹训、曹彦也随行。司马懿父子抓住时机,占据了京城,大臣桓范等逃出京城,报告曹爽,曹爽兄弟大惊失色。桓范劝曹爽偕同魏主到许昌,再号召各路兵马讨伐司马懿父子,曹爽犹豫不决。不久,司马懿
效仿汉光武帝发出“洛水之誓”,并派人来传话,只要曹爽兄弟回京,可保性命,可保家族享受荣华富贵。曹爽一夜苦思,至五更天,曹爽投刀于地,说:“我回到京城,还可以做一个富家翁!”桓范哭着说:“曹子丹(曹真字子丹)是个能人,生你们兄弟,都是些猪儿,我想不到今天被你们连累灭族啊!”曹爽兄弟护送魏主回京,
司马懿并没有兑现“洛水之誓”,当夜,曹爽兄弟以及何晏、邓飏、丁谧、桓范等全被逮捕入狱,陆续被斩首,并被灭三族,被杀者7000余人。曹爽被杀后,朝中大权全落在司马懿手中,魏主徒有虚名。此事,史称“高平陵政变”。
夏侯渊之子夏侯霸,是曹爽外弟,怕受株连,逃离魏国投降蜀国,受到重用。
夏侯霸劝说拥兵10万、坐镇关中的侄儿夏侯玄也一起投奔蜀国,但夏侯玄拒绝,也不敢抵抗或自立,而是选择投降。夏侯玄不仅曾任职散骑常侍、中护军、征西将军等,他才华横溢,精通玄学,与何晏等还是魏晋玄学的领袖人物。
蜀国卫将军姜维上表趁魏国内乱出兵讨伐。姜维早想继承诸葛亮的事业,北伐中原,但费袆主张守土,所以暗中加以裁制,使姜维统领的兵马不超过万人。这次姜维坚决要求出师,后主和费袆也同意了,这是姜维第一次北伐中原。结果,姜维出师不利,被魏将郭淮,陈泰打败,勾安、李韶两员将军还投降了魏国。
公元251年,司马懿病死。司马懿是魏国重臣,与诸葛亮争斗了多年,留下不少历史故事。他死后,儿子司马师继承了爵位,权势超过他的父亲,加上他性情残暴,魏主曹芳和朝中大臣都惧怕他。
公元252年,吴大帝孙权病死。孙权生于公元181年,在位31年,享年71岁。孙权虽然才能不算很高,但由于在位时间长,对于南方的巩固和安定起到一定的作用。曹操曾说过
,“生子当如孙仲谋”。但在孙权统治时期,南方的赋役刑罚繁苛,常激起人民的反抗。孙权的妃妾众多。到了晚年,嫡庶之间争权十争激烈。孙权初立太子孙登,孙登早死,又立孙和。
潘淑少时与姐姐一起入宫,潘淑为江东绝色,有“神女”之称,拜为夫人,生有一子孙亮。孙权宠爱潘夫人,公元250年,立潘夫人所生的孙亮为太子。次年即公元251年,立
潘夫人为皇后。又次年,孙权病死,潘皇后亦暴崩,与孙权合葬。
自从丞相陆逊于公元245年病死后,吴国的大权渐渐落在诸葛恪(诸葛瑾之子)、孙峻、滕胤等人手中。
公元252年孙权死后,9岁的太子孙亮即位,诸葛恪、孙峻、腾胤等受遗诏辅政。
孙权一死,魏国司马师即派王昶、胡遵,毋丘俭分三路进攻吴国,诸葛恪领兵抵挡,老将丁奉在徐塘大败魏军,魏军三路退走,诸葛恪得胜回朝。
公元253年,诸葛恪又大举攻魏,围困了新城(今安微合肥西南)。当时,蜀国大将军费袆被降将郭修暗杀,姜维掌握了兵权,他趁机出兵,包围了魏国的狄道城(在今甘肃临洮南)。魏国两面受敌,司马师听从了主薄虞松的计策,使毋丘俭等在新城拖住吴军,派郭淮、陈泰领大军解救了狄道之围,姜维退走,诸葛恪也大败而归。
诸葛恪回建业后,没有吸取教训,仍准备兴兵伐魏。侍中孙峻联络吴主孙亮,要除灭诸葛恪。吴主孙亮在宴会中埋下伏兵,诸葛恪不知是计,结果在宴会间被兵士杀死,用苇席裹尸,投到城外石子岗,并被灭了三族。废太子孙和因受株连被迫和夫人张氏服毒自杀,孙和妾何氏留命抚养孙和的儿子孙皓等四兄弟。吴国的大权全落在孙峻的手中,孙峻受拜丞相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加封富春侯。
公元254年,魏国中书令李丰、以及皇后的父亲光禄大夫张缉等,与魏主曹芳密谋,要除灭司马师,由太常夏侯玄执政。但是阴谋泄露,司马师先下手为强,将李丰、夏侯玄,张缉诛杀,并灭三族。皇后张氏被废,不几天也死去,魏主忿恨,但又不敢发作。司马师接着又废魏主曹芳为齐王,大臣们都不敢反对,又借郭太后的命令,迎接文帝孙东海王曹霖之子曹髦即位,曹髦原来受封高贵乡公,即位时才14岁。
公元255年,扬州都督毋丘俭,刺史文钦起兵讨伐司马师,当时司马师刚割了眼瘤,不得不带病亲征,留司马昭暂摄朝政。又命镇南将军诸葛诞、征东将军胡遵、兖州刺史邓艾等分路出击。毋丘俭战败被杀。文钦的儿子文鸯勇猛异常,曾夜劫司马师的营寨,但终因寡不敌众,被迫逃亡。文钦父子等最后投降了东吴孙峻。司马师班师回朝后,因眼疾发作而死去。司马昭继承了兄长的职位。
公元256年,蜀将姜维探知司马师已死,便和夏侯霸率军攻魏,但两次都被魏将邓艾击退。姜维前后已5次伐魏,都告失败,国人怨声载道。
公元257年,魏国扬州都督诸葛诞又起兵讨伐司马昭。司马昭逼令魏主曹髦亲征,并请郭太后同行,调集26万兵马,往寿春进发。诸葛诞知道抵挡不住,向东吴称臣求援。当时,吴国丞相孙峻已病死,大权掌握在孙峻堂弟孙琳手中,孙琳掌权以后,便将大司马腾胤、骠骑将军吕据等杀死,朝廷上下都惧怕他。孙琳得知诸葛诞起兵反司马昭,即派将军全端、全怿及文钦父子领兵去救援。司马昭围困寿春达半年,孙琳屡责诸将救援无功,全端、全怿率部降魏,诸葛诞与文钦又发生内江,诸葛诞杀死文钦,文钦之子文鸯、文虎也降魏,司马昭封他们为偏将军,加封关内侯,寿春城内将士已无斗志,司马昭攻下寿春,杀诸葛诞,并灭三族。司马昭得胜回朝,权势更盛。
公元258年,吴主孙亮已16岁,聪明敏锐,开始亲理政事,见孙琳专权好杀,他的兄弟孙思、孙干、孙闓又都掌握了兵权,便和将军刘承、黄门侍郎全纪密谋诛杀孙琳,叫全纪密告他父亲卫将军全尚,令他暗中准备兵马。吴主孙亮特别告诫全纪,这事不解让他母亲知道,因全纪的母亲孙氏是孙琳的堂姐。但全纪密告全尚后,全尚把消息泄露给了妻子,妻子孙氏即派人通报孙琳。结果,孙琳先下手,乘夜逮捕全尚,诱杀刘承。全纪知道消息,只好自杀。孙琳围攻皇宫。废吴主孙亮为会稽王,孙琳想自立为皇帝,怕群臣反对,便迎接孙权第六子琅琊王孙休即位,就是吴景帝。
孙琳立了景帝以后,不久,又想废主自立。将军张布通报景帝,景帝与张布、丁奉等密谋,利用腊日盛会,除掉孙琳。到了腊日那天,孙琳昂然上殿赴宴。席间,张布指挥伏兵将孙琳杀死,孙家兄弟亦被丁奉领兵擒杀,孙家被灭族。孙峻也被夺去官爵,剖棺戮尸。
公元260年,魏主曹髦已即位6年,人也20岁,但仍如同傀儡,朝中大权尽被司马昭执掌,魏主心中忿恨。一天,他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私下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等被废的耻辱,今天与大家共讨此贼!“王经急忙劝阻,魏主不听,拔剑召集殿中的卫士官僮等,鼓噪出宫。王沈、王业怕被株连,早已通报司马昭,只有王经伴陪着魏主。司马昭闻迅,即令中护军贾充领兵数千去迎战,结果,魏主曹髦被太子舍人成济杀死。事后,王经全家被杀。为了推诿弑君之罪,司马昭又把成济杀掉,并灭三族。
魏主曹髦被杀,司马昭群臣会议,迎接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曹璜入京即位,就是魏元帝。曹璜原来受封常道乡公,即位时才15岁,改名为曹奂。
公元261年,蜀将姜维趁魏兵攻打寿春,率军北伐,进攻魏国长城县,被魏将邓艾、司马望击败。
公元262年,姜维又出兵伐魏,进攻魏国的洮阳。夏侯霸中箭阵亡,姜维与邓艾交战失利,只得又退还。姜维前后7次攻打中原,但都没有成功。司马昭担心姜维继续北伐,决定大举进攻蜀国。当时群臣都认为时机未到,唯司隶校尉钟会竭力赞成。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领三路大军攻打蜀国。钟会进攻阳平关,蜀将蒋舒出关投敌,蜀将傅佥战死,钟会占领了阳平关,长驱直入。姜维和廖化、张翼、董厥等集中兵力防守剑阁,抗击钟会军队。邓艾率军到阴平,准备和诸葛绪从江油进袭成都。由于姜维扼守险要,魏军未能攻克。钟会因部队缺粮,准备撤退。邓艾提出“敌势已折,宜遂乘之”的主张,乘蜀军内地空虚,以轻兵从阴平经人烟稀少的地区行军七百余里,凿山开道,造桥梁修栈道。到绝境处,邓艾带头用毡子裹着身体从山上滚下去,将士们也都抓着树枝藤条,沿着悬崖陡壁一个紧接一个前进,出其不意攻下江油城。蜀将诸葛瞻(诸葛亮之子)率领各部队抗击邓艾,到涪陵停止前进。尚书黄崇多次劝他迅速前进,占领有利地形据险防守,诸葛瞻犹豫不决,结果被邓艾击败,只好退守绵竹。邓艾劝诸葛瞻投降,诸葛瞻怒斩来使。邓艾派
儿子邓忠、师纂与蜀军大战,蜀军战败,诸葛瞻、黄崇被杀。邓艾率大军直取成都,后主刘禅见大势已去,率领太子及群臣出都门投降。姜维得到后主敕命,也和廖化、张翼、董厥等投降了钟会。邓艾入成都,要斩黄皓,黄皓贿赂左右得以免死。至此,刘备,诸葛亮建立的汉国(蜀国)也就灭亡了。
汉国前后二主,共存在43年。汉国的灭亡,主要原因是其后期宦官专权,政治极其腐败,人民苦于徭役、兵役,社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因而,在强大的魏军进攻下迅即覆亡。
邓艾入成都以后,居功自傲,又想趁灭蜀之势,再灭亡吴国。钟会嫉恨邓艾,而且有谋反之意。姜维降魏,出于不得已,此时乘机劝说钟会消灭邓艾。钟会便伙同监军卫瓘,密告邓艾想谋反,邓艾父子被用槛车押送京师。钟会独揽兵权,于是和姜维决计谋反。当时刚好郭太后病死,钟会便假借郭太后遗诏,起兵讨伐司马昭,姜维则想趁钟会杀尽北来的魏将之机,再杀死钟会,复立汉国。但是钟会的部将领兵作乱,
先杀死了钟会和姜维。邓艾手下的将士追赶邓艾的槛车,准备迎还。监军卫瓘想到自己伙同钟会陷害邓艾,怕邓艾回来对自己不利,便派护军田续袭击邓艾父子于锦竹西,邓艾父子被杀死。魏军灭蜀国后的这场内江,使两员主将都死去。姜维弄巧反拙,自己也丧了命。
后主刘禅一家被迁到洛阳,魏国封他为安乐公,一次宴会上,司马昭故意叫乐师们演奏蜀国的音乐,蜀国的旧臣都伤感地低下头,唯有刘禅嬉笑自若。司马昭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刘禅也因他这么昏庸,倒活到公元271年,65岁
时才死去。
公元264年,吴景帝孙休病死,太子孙军(上有雨字头)尚年幼,张布等大臣认为魏灭蜀后,必然会全力对付吴国,不如立一个年长一点的国君较为稳妥。于是,迎立孙和之子乌程侯孙皓,就是吴末帝。孙皓即位后不久,即沉湎酒色,骄淫不道,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都觉得后悔,轮流进谏,孙皓竟将他俩杀死。后来又逼死了朱太后及她的二子,吴国立了这么一个国君,其命运可想而知。这一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因灭蜀有功,开始受封相国晋公,及九锡典礼。后来又加封为晋王。司马昭命长子司马炎为副相国,后又加封抚军大将军。
公元265年,司马昭病死,司马炎嗣为相国晋王,这年十二月壬戍日,司马炎逼魏元帝禅位,废元帝为陈留王,改国号为晋。从此,三国时期结束,中国社会进入了晋朝。
公元280年,吴国被晋灭亡,三国的局面彻底结束,中国又出现了短期的统一。
魏国的司马氏集团,在三国衰落阶段内,是统一趋势的代表者。虽然它是一个极其腐朽的集团,但也不容否认它在完成统一事业上所起的作用。
最后还要提及的,是元末明初作家罗贯中写有《三国演义》一书,流传极广。《三国演义》属于小说性质,有许多精彩的引人入胜的内容,但不少属于虚构、加工,因而不能把《三国演义》与历史著作
《三国志》等同看待。
谈谈两汉、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情况。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经济上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有效的措施:以秦京咸阳为中心,在全国修筑驰道;通水路,大兴水利工程;去险阻,发展交通;统一货币制度器具;大移民,开发落后地区;明确规定土地归个人私有,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刘邦在秦王朝的废墟上,建立起又一个新的封建王朝——西汉。
西汉时期,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西汉一代的冶铁业有很大的发展,到西汉后期,铁器皿和铁兵器基本上代替了铜器皿和铜兵器。铁器品种很多,冶铁技术有很大进步,发明了淬火技术。纺织业中以丝织业最为进步,有国营与民营之分,国营主要为皇室和官府织造服装。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大量随葬丝织品是当时织造技术水平的最好实证。西汉的漆器制造业也有很大成就。西汉政府在蜀、广汉等郡设有工官,专门制造供王室、贵族使用的漆器。漆器制造工序繁多,技术复杂,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大量的漆器,反映了当时漆器制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西汉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十几个大的经济区。长安是关中地区的经济中心。邯郸、临淄、陶(今山东定陶)、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南)、江陵(今湖北江陵)、吴(今江苏苏州)、寿春(今安徽寿县)、番禺(今广东广州)、宛(今河南南阳)、洛阳、成都等地都是所在地区的经济中心。这些城市对相应地区的经济起着沟通有无、调剂多寡的作用。各大城市之间有大道和河渠通连。西汉时期商业经营的范围极广,商品种类繁多,据史书记载,当时市场陈列有几十种商品。
东汉时期,由于官府比较重视改善社会状况,解放奴婢,兴修水利,社会秩序渐趋稳定,长期逃亡的人口多回到故乡,重整家园,农业生产由恢复而发展,到汉明帝刘庄时为东汉时期最富庶、最安定的时期。东汉时期重要的手工业有煮盐、冶铁、铸铜、漆器、纺织、造纸等,大多以私营为主,生产技术均较西汉时有所进步。
公元前后二十多年的这个时期里,正是我国汉朝统治的时期,当时政治统一,经济文化发达,武力强大,是一个拥有五六千万人口的东方强国。这个时期的世界,在西方,罗马的屋大维建立了元首制,罗马共和国转为帝国,在东方,朝鲜半岛北部出现了高句丽奴隶制国家。这时,我国汉朝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强烈地吸引着四邻诸族,他们迫切要求与我国汉朝建立密切的政治关系和经济通商关系。当时这些四邻部族和我国汉朝比较,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但又想借助汉朝的经济文化来促使它们从落后状态中加速社会的前进,所以这些部族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文化上,都和汉朝不断发生联系:有的在政治上臣服于汉朝,由汉朝皇帝封侯、封爵;有的在经过多次战争之后,被汉朝制服,同意年年朝贡,而被汉朝皇帝封侯、封爵;有的则是一会儿臣服,一会儿反叛,处于“和和打打”状态。不管属于哪一种情况,总是人民要进步,社会要发展,因此,当时汉朝的四邻诸侯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文化上和汉朝的联系非常密切。
两汉三国时期的文化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文学方面,主要有汉赋、乐府民歌、文人五言诗等。著名的辞赋作家有贾谊、枚乘、司马相如、东方朔、刘向、杨雄、班固、张衡、王逸、王延寿、赵壹、蔡邕、祢衡、杨修、阮籍、嵇康以及孔融、阮瑀、应瑒、陈琳、刘桢、徐干、王粲“建安七子” 等。诗人方面,应数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称“三曹”;还有蔡邕之女蔡琰以及女诗人班倢伃等。《孔雀东南飞》《古诗十九首》为以后的五言诗奠定了基础。
历史学家则有司马迁、班固、班昭等。《史记》和《汉书》,是两部史学巨著,为我国“二十四史”之首。
我国历史上称为画家的,由三国时的曹不兴开始;我国历史上称为书法家的,从东汉的崔瑗起;此外,尚有张芝、蔡邕、刘德升、杜操、梁鹄以及三国时的钟繇、皇象等。
刘向不仅是文学家,还是经学家、目录学家;王充是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今存著作《论衡》;张衡不仅是政治家、文学家,也是著名的科学家,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的(侯风)地动仪;华陀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
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麻醉剂和进行全麻醉的医学家。
附录:三国年代简表
魏(220——265) |
在位时间 |
曾用年号 |
魏武帝曹操(追尊) |
|
|
魏文帝曹丕 |
220——227 |
黄初(7年) |
魏明帝曹睿 |
227——240 |
太和(7年)、青龙(5年)、
景初(3年) |
曹芳(后废为齐王) |
240——254 |
正始(10年)、嘉平(6年) |
高贵乡公曹髦(后被杀) |
254——260 |
正元(3年)、甘露(5年) |
魏元帝曹奂(后废为陈留王) |
260——265 |
景元(5年)、咸熙(2年) |
蜀汉(221——263) |
在位时间 |
曾用年号 |
汉昭烈帝刘备 |
221——223 |
章武(3年) |
汉后主刘禅(后被废为安乐公) |
223——263 |
建兴(15年)、延熙(20年)、
景耀(6年)、炎兴(1年) |
吴(222——280) |
在位时间 |
曾用年号 |
吴大帝孙权 |
222——252 |
黄武(8年)、黄龙(3年)、
嘉禾(7年)、赤乌(14年)、
太元(2年)、神凤(1年) |
孙亮(后被废为会稽王) |
252——258 |
建兴(2年)、五凤(3年)、
太平(3年) |
吴景帝孙休 |
258——264 |
永安(7年) |
乌程侯孙皓(又称吴末帝) |
264——280 |
元兴(2年)、甘露(2年)、
宝鼎(4年)、建衡(3年)、
凤凰(3年)、天册(2年)、
天玺(1年)、天纪(4年) |
接下一章 返回目录
三国年号:
年号 |
庙号 |
名字 |
即位时间 |
即位年龄 |
在位
年数 |
死时
年龄 |
世系 |
备注 |
三国魏世系 |
黄初 |
世祖 |
曹丕 |
220 |
34 |
7 |
40 |
魏武帝曹操之子 |
曹操死,袭位为丞相,魏王,同年十月废献帝,代汉称帝 |
黄初、太和、青龙、景初 |
烈祖 |
曹睿 |
226 |
22 |
14 |
35 |
文帝子 |
以太子即位 |
景初、正始、嘉平 |
(废帝)邵陵厉公 |
曹芳 |
239 |
9 |
16 |
44 |
明帝养子,封齐王,后立为太子 |
254年被司马师废为齐王,后封邵陵厉公 |
正元、甘露 |
高贵乡公 |
曹髦 |
254 |
14 |
7 |
20 |
文帝孙,东海定王曹霖子 |
206年率宿卫数百人攻司马昭,兵败为昭所杀 |
景元、咸熙 |
元皇帝 |
曹奂 |
260 |
15 |
6 |
57 |
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宁之子 |
高贵乡公死后,由公卿迎立为帝,后司马炎代魏称帝,废为陈留王 |
三国蜀世系 |
章武 |
先主昭烈皇帝 |
刘备 |
221 |
61 |
3 |
63 |
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父刘弘 |
汉末起兵镇压黄巾,208年败曹操于赤壁,得荆州,214年取益州,旋得汉中,221年称帝,国号汉 |
建兴、延熙、景耀 |
后主 |
刘禅 |
223 |
17 |
41 |
65 |
刘备子,小字阿斗 |
263年,魏将邓艾,钟会,攻蜀汉,十一月围成都,刘禅出降,蜀亡 |
三国吴世系 |
黄武、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 |
太祖 |
孙权 |
229 |
48 |
24 |
71 |
吴郡富春人,孙坚子,孙策弟 |
221年受曹丕封号为吴王,次年改元黄武,229年称帝于武昌 |
建兴、五凤、太平 |
会稽王 |
孙亮 |
252 |
10 |
7 |
18 |
孙劝第少子 |
258年被丞相孙继废为会稽王,旋自杀 |
永安 |
景皇帝 |
孙休 |
258 |
24 |
7 |
30 |
孙劝第六子 |
孙继废孙亮,迎琅琊王孙休为帝 |
元兴、甘露、宝鼎、建衡、凤凰、天册、天玺、天纪 |
末帝 |
孙皓 |
264 |
23 |
17 |
42 |
孙权孙,孙和子 |
孙休死,张布等迎立乌程侯孙皓,280年降晋,吴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