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五胡灭晋
从西汉末年开始,居住在北方和西北边境的一些民族,陆续向内地(主要指黄河流域)迁移。东汉和魏晋时,内迁的更多。这些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氏、羌、鲜卑等,历史上称为“五胡”。
匈奴人原来居于大漠南北,西汉末年因内部纷争,有5千余部落迁于河套地区与汉人杂居。东汉时常有反抗匈奴贵族统治的匈奴奴婢逃入甘肃武威、酒泉一带。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后,南匈奴大量迁入陕西和山西北部。北匈奴被灭败后,匈奴人前后三次内迁的又有20多万人。西晋时,塞外匈奴继续内迁,前后共达30多万人。
羯族人原来属于匈奴,他们高鼻、深目、多鬓,被称为“匈奴别部”。羯族在西晋时入塞,主要居住在山西东南部(今榆社县)。
鲜卑族的部落比较多,其中最大的有慕容部、拓跋部和秃发部。东汉末年,原来居于辽东至蒙古草原广大地区的慕容部,自辽西向南发展,活动于今辽宁及河北省北部;拓跋部从大兴安岭南下,魏晋时迁入河套地区和山西北部一带;秃发部向塞北迁于河西,曹魏后期,一部分东迁于雍州和凉州之间。
羌族人居住在青海和甘肃,自西汉以来陆续向东迁徙。东汉时,东汉政府多次将降附的羌人迁入甘肃南部和关中渭水以北数郡。
氐族大部分在甘肃南部和四川西北部。他们从东汉以来也不断向东迁徙。曹操在与蜀角逐中,把甘肃南部万五多部落氐人迁入关中居住。
此外,在今鄂西、川东一带还有巴人(又称賨人)。东汉末一部分巴人北上迁至汉中。曹操又把巴人迁到洛阳,与氐人杂处,所以他们又被称为巴氐。巴人与“五胡”则合称为“六夷”。
北方各胡族的内迁,逐渐吸收了汉人的封建文化,从部落制度向封建制度进化,但与此同时,也受到汉族统治者和汉族地方的压迫和奴役。因此,他们的首领和人民很多都对汉族统治不满。各胡族的内迁,引起了汉族统治者的忧虑。西晋时期,郭钦、江统等人主张把内迁的胡族一并遣回故土。但是各族内迁和杂居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很多胡族人已取了汉人的姓,有些则完全汉族化了,这些都是不能强制改变的。
延续了16年的八王之乱极其严重的破坏了社会生产,大大加深了各族人民的痛苦。由于生产破坏和天灾而引起的饥荒,驱使数百万计的农民漂流异乡,随处觅食。流民的斗争与匈奴、氐、羌等族的反晋斗争呼应,形成了各族人民反对西晋统治的起义斗争。在这场起义斗争中,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抱着利用民族矛盾以树立势力的企图,所以使这场起义斗争变得复杂化。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间,黄河流域的各族统治者互相混战,先后建立了16个国家(成国在西南),中国处于一个大分裂的局面。
十六国之中,最先建立起来的是成国。早在公元296年,关中发生了氐人和羌人的起义,他们推举氐族豪帅齐万年为首领,但起义被西晋政府镇压下来。当齐万年起兵时,由于官军的烧杀,迫使略阳、天水等六郡的汉、氐各族数万家流亡至益州,为地主佣工。西晋政府害怕他们造反,勒令各还本乡,限期上道。流民推举氐族豪强李特为首领,于公元301年在锦竹起义。起义军英勇作战,攻下广汉,又击败益州刺吏罗尚,进围成都。李特与蜀人约法三章,救济穷人,整肃法纪,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由于李特对敌人的阴谋警惕不够,中了罗尚部属任睿的诈降计而被杀害。李特弟李流
、儿子李雄率领流民继续战斗,终于在公元304年攻入成都,逐步占领益州全境。李雄自称成都王,后又称帝,建立成国。
李特起义后,西晋政权强征荆州各族人民前往镇压。人民不愿为统治者卖命。公元303年,义阳“蛮”人张昌率众举行起义。起义军发展很快,不久就控制了长江中、下流广大地区。西晋朝廷派刘弘为镇南将军,镇压起义军。刘弘靠了陶侃等人终于镇压了起义,张昌和部将石冰等都被杀害。张昌从起义到失败,时间较短,没有建立正式的政权。
第二个建立起来的国家是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国。刘渊出身匈奴休屠种,汉化较深,自称为两汉皇室之后,故改姓刘,世代作五部帅和五部都尉。刘渊本人任左部都尉,是於扶罗之孙,刘豹之子。他跟汉族儒生学习经史,并作为匈奴侍子住在洛阳,同洛阳官僚有很多往来。公元290年,晋以刘渊为建威将军匈奴五部大都督。公元304年,王浚、司马腾起兵反司马颖,刘渊自愿请求回匈奴领兵来救援,司马颖拜他为北单于(刘渊已承袭其父刘豹左贤王的爵号),令他回匈奴。刘渊到了左国城(即今山西离石),匈奴右贤王刘宣等推他为大单于。刘渊派兵到邺城,司马颖已被王浚、司马腾打败。刘渊听从刘宣等人的怂恿,于左国城称王,建立了汉国。刘渊称王起兵,“永嘉之乱”也就开始了(永嘉是晋怀帝年号)。
刘渊起兵后不久,就控制了并州的大部分土地,山西、河北很多汉人地主也归附了他。羯人石勒、汲桑在关东起义,后来汲桑被地主武装杀死,石勒投奔了刘渊。汉人刘伯根、王弥在山东一带起义,刘伯根战死后,王弥率众继续战斗,一直打到洛阳城下,兵败后也投奔了刘渊。南阳的雍州流民由王如率众起兵,后来也归附了刘渊的部将石勒。
刘渊起兵以后,得到了石勒、王弥两支兵马,势力大增,锋芒指向中原地区。公元308年,刘渊攻下平阳(今山西临汾),正式称帝,就是汉光文帝
,立单氏为皇后。刘渊派部将石勒和第四子刘聪各领大军向洛阳进逼。
晋东海王司马越自公元306年掌握了朝政以后,专横跋扈,谋杀了故太子清河王司马覃。公元309年,司马越又杀了帝舅散骑常侍王延、尚书何绥、太史令高堂冲、中书令缪播、太仆卿缪胤等晋怀帝的亲信人,晋怀帝完全在他的监视之下。石勒、刘聪向洛阳进逼,司马越派兵阻挡,但屡战屡败,朝廷为之震动。
公元310年,汉光文帝刘渊病重,立长子梁王刘和为太子,齐王刘裕为大司徒,鲁王刘隆为尚书令,楚王刘聪为大司马大单于,北海王刘乂为抚军大将军。刘渊病死后,太子刘和嗣为汉主。刘和听从呼延攸、刘乘、刘锐等人的怂恿,发兵攻击自己的兄弟,结果刘裕、刘隆被杀,刘乂逃奔刘聪,刘聪领兵反攻,将刘和以及呼延攸、刘乘、刘锐等人全杀死,刘聪嗣为汉主,就是汉烈宗。单皇后被尊为太后。
刘聪获得皇位,不忘享乐,听说大臣的女儿有姿色,都要强娶。有位大臣叫刘殷
,官至侍中、太保等。刘殷有7位儿子,刘殷要他们分别研究五经和《史记》《汉书》,他家一度成为北方的学术中心。除了7位儿子,刘殷还有两位女儿刘英、刘娥,以及四位孙女,
都颇有姿色,结果,全被刘聪强行纳入后宫,对此,刘殷也不敢有微词。六位美人入宫这事,引起刘聪母亲张皇太后不满,又将弟弟、辅汉将军张实的侄女张徽光、张丽光弄进后宫
。次年即公元312年,刘聪的呼延皇后去世,刘聪想立刘英为皇后,张皇太后反对,要刘聪立张徽光为皇后。拉锯了半年,刘英竟然得病死去。年底,刘聪立张徽光为皇后。过了年,张太后和张徽光相继病死,于是,刘聪立刘娥为皇后,追谥刘英为武德皇后。刘聪
还觊觎继母单太后的美色,甚至多次潜入太后宫中,强行占有后母。皇太弟刘乂听说此事,质问并劝谏母亲。单太后无奈,也自觉无颜,不久自尽。
公元311年,汉兵齐逼洛阳,洛阳城内粮食空虚,兵民疲敝。太傅司马越率领4万人马,以王衍为军师,带着王公朝臣离开洛阳,说是要攻击石勒军,实际上是想逃亡。他派了李恽、何伦等将军守卫京师,监察晋怀帝。司马越到了项城后病死,王衍等将司马越棺殓后,准备还葬东海国,司马越病死的消息传到洛阳,李恽、何伦等仓皇出走,宗室士民也各自外逃,朝中只剩下晋怀帝和一些宫人。石勒得知司马越的死讯,即率领轻骑追袭,消灭了司马越全军,王衍及所有王公大臣全当了俘虏。石勒没有用刀剑杀死他们,却把他们囚禁在一间屋里,夜里派人将墙壁推倒,把他们统统压死。又剖开司马越的棺柩,将尸体焚烧掉。
据说,石勒十来岁时,在长安街头吹口哨,被身为宰相、精通玄学命理的王衍所见,认为这小孩将来必然会成为大奸大恶之人,要杀了他,因被众人劝阻,石勒得以逃走。想不到当初那位胡人少年石勒,真的就成了晋朝的祸害。
司马越全军覆灭,汉主刘聪派大将呼延晏率领27000兵马直杀向洛阳,晋怀帝惊惶失措,拼凑了一个临时政府,拜傅祗为司徒,荀藩为司空、苟晞为大将军大都督,王浚为大司马、司马模为太尉
。此外,派琅琊王司马睿为镇东大将军,兼督扬、江、湘、交、广五州诸军事。但是西晋政权大势已去,根本无法抵挡匈奴兵的进攻。晋军前后战败12次,死3万多人。汉将呼延晏攻入都门,荀藩等想奉晋怀帝从洛水东逃,但呼延晏把洛水中备有的船只统统烧毁。刘曜(刘聪族弟)、王弥、石勒三路人马会合呼延晏,从宣阳门攻入洛阳,晋怀帝出华林门,想逃奔长安,被刘曜全部俘虏。太子司马诠以及王公大臣100多人全被杀死,只留下侍中瘐珉、王俊陪侍晋怀帝。匈奴兵入洛阳,大肆抢掠烧杀。刘曜强占了惠皇后羊献容,梁皇后及其他王妃宫女均被匈奴将士抢夺
,羊皇后的女儿清河公主则动乱中走散,流落民间,被卖到吴兴县的钱温家作奴婢。
石勒和王弥在抢夺中产生怨恨,石勒将王弥诱杀。当洛阳变成一座空城以后,刘曜派呼延晏将晋怀帝及瘐珉、王俊押送回平阳,又领兵去攻打长安,长安守将南阳王司马模出降,刘曜将他杀死。汉主刘聪以刘曜为车骑大将军,镇守长安。
汉将石勒统率大军南下,准备进攻建业,直取江南。琅琊王司马睿召集士卒抵抗,相持了3个多月。由于阴雨和瘟疫,石勒军丧失了战斗力。石勒听从谋士张宾的计策,北上占据了襄国(即邢台),并准备谋取幽州、并州而自立。石勒出身贫苦,年青时被卖为奴,与母王氏失散。晋并州刺史刘琨找到王氏,派人送还石勒,想以此感化他。石勒只表示感激,并不想归顺晋朝。不久刘琨遭到刘粲、刘曜的攻击,晋阳城失守,父母均被杀害。刘琨到代国向拓跋猗请来救兵,将刘曜军杀得大败。
洛阳、长安被攻陷以后,晋安定太守贾匹,与冯翊太守索綝、金城护军麴允等,收拾各地的残兵败将,合力进攻长安。刘曜与贾匹等战于黄邱,刘曜战败,退守长安。于是晋军声威大震,贾匹等立晋武帝的孙子
、吴孝王司马晏之子秦王司马邺为皇太子,迎入雍城(今陕西凤翔县)。
公元312年,贾匹等围攻长安数日,刘曜连战皆败,只好逃离长安,奔回平阳。贾匹等奉司马邺从雍城入长安,在长安暂时组织了一个政府。贾匹、索綝、麴允、荀藩、荀组(荀藩弟)等成了支柱。仍用怀帝永嘉年号。
公元313年,晋怀帝被俘虏已1年多,受尽汉主刘聪的羞辱。这年元旦,刘聪在光极殿大宴群臣,令晋怀帝改着奴仆的青衣,站在一旁斟酒。瘐珉、王俊忍不住痛哭起来,刘聪感到厌恶,不久就将晋怀帝毒死,同时将瘐珉、王俊等晋旧臣也杀了。晋怀帝在位4年多,被俘1年多,死时才30岁。晋怀帝被害的消息传到长安,皇太子司马邺即皇帝位,就是晋愍帝。
晋愍帝占据长安一带,兵少将寡,经常受到匈奴兵的进攻,全凭麴允等拼命抵抗(贾匹已战死),勉强保住长安。晋愍帝两次下诏,命琅琊王司马睿领兵北上破敌,但司马睿及掌握军政大权的王导、王敦等人以江东为乐土,姑息偷安,没有北伐的愿望和决心,其中只有军咨祭酒祖逖尚有北伐的雄心壮志。
祖逖是范阳人,生于公元266年,字士稚,曾与刘琨为同事,意气相投,共被同寝。夜半闻鸡声,用脚踢醒刘琨说:“此非恶声。”两人即起身舞剑。这次祖逖要求领兵北伐,司马睿虽同意,但只发给他1000人的粮饷,3000匹布,不发给盔甲和兵器,叫他自己去招兵,祖逖便率领他的部下100多家兵,渡过长江去。船到江心时,他敲着桨宣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的敌人,就决不再渡江回来,有大江给我作证。”祖逖驻扎在淮阴,起炉炼铁,铸造兵器,又招兵2000多人,然后向北进发。刘琨在并州听到祖逖渡江的消息,感慨地
对人说:“我曾担心祖逖先我着鞭,现在祖逖果然走在我前头了。”
公元314年,石勒领兵攻打幽州、并州。幽州都督王浚与并州刺史刘琨不和,石勒用诈降计擒拿了王浚,夺得幽州,王浚被杀。晋愍帝命刘琨都督并、冀、幽三州军,继续抗击石勒军。与石勒攻打幽州的同时,汉主刘聪派刘曜进入长安,刘曜派赵染(晋降将)为先锋与晋军交战,
赵染被麴允射死,刘曜败退。
也就在这一年,西北也出现一个国家。公元310年,张轨(汉人)任西凉刺史。公元314年,张轨病死,儿子张寔继位。张寔自立为凉国国王,改元永安,史称前凉。前凉是十六国中第三个成立的政权,控制了从陇西到西域的广大地区。在西晋时期建国的,还有公元310年由鲜卑族人拓跋猗建立的代国(不在十六国数中)。
公元315年,晋愍帝孤守长安,形势更加危急,他封司马睿为丞相,南阳王司马保为相国,刘琨为司空,指望这三支晋朝仅剩下的势力来援救长安,但他们都无心或无力相救。司马睿更要忙于镇压荆、湘一带以杜弢为首的流民起义。杜弢起义
起于公元311年,曾攻克了长沙和今湖南大部分地区,向北打到武昌附近。晋将陶侃及周访、甘卓等合兵围剿,用了一年才把起义镇压下去。陶侃虽是镇压流民起义的罪魁,但在晋将中,他还是较清廉较有生气的。陶侃被王敦排挤,不久调任广州刺史。在闲暇之中,他每天早上把一百个瓦甓搬到屋外,晚上又把它们搬回屋内。他说:“我正想致力收复中原,怕长久安逸,使筋力废弛,所以用这个方法来锻炼。”
公元316年,石勒攻破并州,刘琨败走,投奔幽州刺史鲜卑段匹磾。两年后,因嫌隙被段匹磾缢死。刘琨是士族大地主,素奢豪,嗜声色,交游石崇,谄事贾谧,但后来常枕戈待旦,成为一名抗击匈奴的勇将。石勒破并州的同时,刘曜奉汉主刘聪的命令又大举进攻长安,麴允、索綝得不到强大的救兵,无法抵挡,从外城退入内城,刘曜又攻入城,城中粮尽,晋愍帝决定派侍中宗敞给刘曜送降表。索綝暗中将宗敞留住,派儿子去见刘曜说:“如果封索綝为万封郡公,索綝就开城投降。”刘曜不准,将他杀了。索綝谋私不成,只好让宗敞去见刘曜。于是,晋愍帝自乘羊车,衔璧舆榇,出城投降。群臣相随号泣,哭声震天。御史中丞吉朗头撞东门而死。刘曜将晋愍帝及晋降臣送至平阳,麴允自杀,索綝被斩首。西晋至此,也就灭亡了。西晋前后4主,共52年。
踌躇满志的刘曜问羊献容:“我和你以前的丈夫谁更厉害?”羊献容答道:“陛下是开国之君,而司马衷不过是亡国之君。……自从侍奉您以后,才知道世上真有伟丈夫啊!”羊献容的回答使得刘曜大喜,更加宠爱她,再次当上皇后。
晋愍帝被虏以后,遭遇和晋怀帝差不多,刘聪出猎,命他执戟作前导;宴会上,又使他斟酒洗爵。不久,刘聪听了儿子刘粲的话,将他杀死了。晋愍帝在位4年,死时才18岁。
西晋是个短暂的朝代,由于战乱频繁,经济受到很大的破坏,倒是在文学方面,有不少成就。这时期的文学家,有“竹林七贤”,即阮籍、阮咸叔侄(世称“大小阮”),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还有傅玄、傅咸父子,张载、张协、张亢兄弟(世称‘三张“),潘岳、潘尼叔侄(世称“两潘”),陆机、陆云兄弟(世称“二陆”);还有张华、张翰、左思、刘琨、郭璞、挚虞等。
西晋时期,有画家卫协,擅画神仙、佛像和人物故事图。卫瓘、索靖则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
接下一章 返回目录
西晋年号:
年号 |
庙号 |
名字 |
即位时间 |
即位年龄 |
在位
年数 |
死时
年龄 |
世系 |
备注 |
泰始、咸宁、太康、太熙 |
世祖武皇帝 |
司马炎 |
265 |
30 |
26 |
55 |
河内温县人,司马懿之孙,司马昭长子 |
265年十二月代魏建晋,279年发兵攻吴,280年初灭吴 |
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宁、太安、永安、建武、永兴、光熙 |
孝惠 |
司马衷 |
290 |
32 |
17 |
48 |
武帝第三子 |
九岁立为皇太子,甚愚,武帝欲废之,遭杨皇后反对,未果,后即位为帝,贾皇后掌权,酿成八王之乱,帝被毒杀 |
光熙、永嘉 |
孝怀皇帝 |
司马炽 |
306 |
23 |
8 |
30 |
武帝第二十五子 |
惠帝死后,被司马越立为帝,311年刘曜攻破洛阳,怀帝被执赴平阳,313年被杀 |
建兴 |
孝愍皇帝 |
司马邺 |
313 |
14 |
4 |
18 |
武帝孙,吴孝王司马晏之子 |
311年,怀帝被杀,翌年贾疋拥立为邺为皇太子,次年怀帝被杀,邺即位于长安,316年八月,刘曜攻长安,帝出降,西晋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