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南北朝

                      第一节    宋和北魏

公元420年至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实际上是东晋十六国的延续。这期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而北方的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不久,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直至隋朝统一南北。

公元420年,刘裕取代了东晋政权,改国号为宋,自己当了皇帝,就是宋武帝。刘裕出身寒门,他能登上皇帝的宝座,这全靠他卓越的才干和政治手腕。他北伐的成就,消灭南方割据势力的功绩,都极大地提高了他个人的威望。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对他备加赞扬:“……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里说的寄奴,就是刘裕的小名。刘裕在统一江南,保护江南的经济和文化,并使之继续发展这些方面,是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的。

公元422年,刘裕病死了。宋武帝刘裕在位不足3年,享年66岁。长子刘义符以太子身份即位,就是宋少帝。大臣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等受遗诏辅政。

公元423年,当时北魏的统治者明元帝拓跋嗣趁刘裕刚病死,派兵攻夺宋地。很快,司州(管辖洛阳)全部,青州、兖州、豫州大部都被北魏夺去。

宋少帝刘义符即位时才17岁,年少无礼,贪图玩乐,荒淫无度,对边境的事毫不过问。他在华林园造了一排商业步行街,自己穿着汗衫短裤像个小商贩在做小买卖,跟人讨价还价。又喜欢到天渊池乘坐龙舟取乐。徐羡之等顾命大臣非常忧虑,公元424年5月,最后决定废帝换人。这时,卢陵王刘义真与谢灵运、颜延之等阴谋篡位。徐羡之等得知,先废刘义真为庶人。然后,徐羡之等又废宋少帝为营阳王,6月,派邢安泰将宋少帝杀死,又杀掉刘义真,然后迎立刘裕第三子宜教王刘义隆。宋少帝刘义符在位不足2年而被杀,年纪不过才19岁。

公元424年,刘义隆正式登基,就是宋文帝。宋文帝是个精明能干的人,他14岁被封宜教王,住在江陵、把封地内的事都管理得井井有条,因而很有声望。登基这年,他才18岁,已很有政治手腕,他要自己掌握大权,对拥立有功的司空徐羡之、傅亮等,他不但不奖赏,反而以弑君之罪杀掉。谢晦起兵造反,宋文帝亲自领兵将他擒杀。檀道济因开始没有参与阴谋,而且又是朝中不可多得的猛将,宋文帝没有治他的罪并且重用他。就这样,宋文帝很快掌握了朝中大权。

这一年,北魏也换了新的皇帝。公元423年,明元帝拓跋嗣病死,太子拓跋焘继位,就是北魏太武帝。宋文帝和北魏太武帝都是当时著名的有所作为的皇帝,他们同一年登基,又几乎同时死去(太武帝死于公元452年,宋文帝死于公元453年),在他们统治的30年中,他们的活动构成了南北朝初期的主要内容。

宋文帝掌握朝中大权以后,为了稳定国家,他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由于连年的战乱,农业生产遭到很大的破坏,农民的生活很痛苦。宋文帝下令减免租税,同时命令全国官吏,要他们带领农民好好耕种,如果哪里生产搞得不好,就是处分官吏。宋文帝还亲自带领文武大臣到京郊耕田锄地,给大家做出榜样。由于宋文帝重视农业,所以农业生产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了防止大地主利用灾荒吞并农民 的土地,宋文帝除了积极进行救灾以外,还常常下令清查户口,把农民和他们的土地登记在政府的户籍册上。同时,土地多的,要向政府多交租税,这不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也使租 税不至于平均摊给土地少的农民,相对地减轻他们的负担。在用人方面,宋文帝很重视官员的选拔,他派有能力的人到地方上去做官,对于贪官污吏严加处分。南渠郡太守刘遵考是宋文帝的堂叔,曾跟随宋武帝刘裕北伐,立过不少战功。由于他为人粗暴,贪财好利,欺压百姓。宋文帝不徇私情,将他罢了官。

由于宋文帝重视农业生产,注意人才的选拔,打击贪官污吏,使得社会经济逐渐繁荣起来,出现“元嘉之治”(宋文帝在位30年,年号都用元嘉)。史书上说:元嘉年间,天下太平,老百姓不用负担繁重的徭役,租税也很轻,粮食年年丰收。穷人也娶上了妻子,生了孩子。整个国家出现了人丁兴旺的景象。这可能有些言过其实,但和实际情况恐怕不会相差太远。由于经济迅速发展,文化艺术也逐步繁荣起来。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这三位诗人被称为“元嘉三大家”。而宋文帝,尤其是他的兄弟临川王刘义庆都是非常喜欢文学的人。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更是流传至今的一部古典名著。

北魏太武帝登基时才16岁,他小名佛(音碧)狸,是北魏杰出的皇帝。他的特点是果敢、镇定,善于用兵,同时也好战,好杀。每逢作战,他都亲临前线,将士们都 肯为他出死力。在他统治时期,北魏的武功达到最高峰,完成了黄河流域的统一。明元帝在位时,北方柔然经常入侵,明元帝对此只能采取守势,他从赤城到王原筑了一道长城,防止柔然南下,保卫平城。太武帝即位后,主动出击柔然。公元424年,他亲率大军和柔然交战,曾在云中被围,围骑多至50重。但这位16岁的统帅神色自若,终于打了胜仗,迫使柔然逃奔漠北,暂时不敢南侵。公元426年, 太武帝出兵攻夏国,取长安城。第二年,又进攻夏国都城统万。当时正遇大风雨,飞沙扑面,有人劝他暂时退兵,他却乘风雨飞沙,转到敌军侧面,奋勇进击,攻入统万。当他看到高大豪华的宫城时,对左右说:“小小国家,滥用民力建筑这样的宫城,怎能不灭亡啊!”公元428年,太武帝再次击败柔然,稳定了北方边境。公元431年,攻取夏国最后都城平凉,灭亡了夏国。公元436年,攻破龙城,灭亡了北燕。公元439年,出兵灭了北凉,取得了凉州。

自从公元304年开始的北方十六国大乱,经过了127年,到公元439年这时候,黄河流域才得到统一 。这一时期,中原地区遭受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的入侵和统治,混乱的局面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和社会动荡,对中华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胡乱华”结束,劳动人民比割据时期才多少安定了一些。

东晋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北方互相争斗、互相杀戮的大动荡、大混乱时期。十六国的历史很复杂,读者读罢前一章,恐怕还未能理出一个头绪来,下面试以十六国立国先后排序,再作简单的勾勒。由于国名多有重复,后世的历史学家为了作出区分,以其立国先后或地域方位而加上“前”“后”“西”“南”“北”等字,其实当时是没有的。

成国(304-347)——公元301年,益州流民在锦竹起义,推氐族人李特为首领,后李特遇害。李特弟李流、儿子李雄率领流民继续战斗。公元304年攻入成都,逐步占领益州全境。李雄自称成都王,后又称帝,建立成国 (又称成汉、前蜀)。后继国君为李班、李期、李寿、李势。公元347年被东晋桓温击败,李势投降,亡国。

汉国(前赵)(304—330)——西晋末,建威将军刘渊(匈奴人,改姓刘)起兵反晋,公元304年称王,公元308年称帝,迁都平阳。后继国君为刘聪、刘粲、刘曜。公元318年靳准杀刘粲自立,刘曜杀靳准后继位,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 (称前赵)。公元330年,刘曜被将军石勒所杀,亡国。

前凉(314-376)——公元301年,凉州刺史张寔继父亲张轨割据西凉,为凉国国王。后继国君为张茂、张骏、张重华、张祚、张玄靓、张玄锡。公元376年张玄锡降于前秦,亡国。

后赵(319-350)——石勒,羯族人,刘渊大将,公元319年称大单于。330年改称大赵天王。同年改称皇帝。侄子石虎是他的得力辅助。公元333年,石勒病死,次子石弘 继位,但实权掌握在堂兄石虎 手中。公元334年,石弘被迫禅位给石虎,不久被杀,还将石勒的后妃子孙全部杀光。石虎重用养子冉瞻,任为后赵统帅,频频率军南下与东晋作战。后冉瞻被部下杀死,儿子冉闵继续受石虎重用。公元349年,石虎病死,石世继位,石遵杀石世自立,冉闵发动兵变,杀死石遵,另立对自己亲善的石鉴 。与此同时,冉闵还大肆杀戮后赵皇族,不久,又杀死石鉴。公元350年,冉闵称帝,改姓魏,史称魏冉。后赵亡国。公元352年,鲜卑合兵进攻,冉闵战败,被斩首于遏陉山。

前燕(337-370)——西晋末,鲜卑族人慕容廆自称大单于,在辽河流域建立政权。公元333年,其子慕容皝嗣位。公元337年自称燕王。公元342年迁都龙城。后继国君为慕容儁、慕容暐。公元370年被符坚击败亡国。

前秦(350-394)——西晋末,符洪被氐族各部推为盟主。公元350年自称大都督、大将军、秦王,改姓符。后继国君为符健、符生、符坚、符丕、符登。公元394年被姚兴击败亡国。

后秦(384-417)——姚苌,羌族人,符坚部将、龙襄将军。公元384年称帝,国号秦,都长安。后继国君为姚兴、姚泓。公元417年被刘裕攻杀灭国。

后燕(384-407)——前秦大将慕容垂,鲜卑族人,公元384年称燕王,两年后称帝,定都于中山。后继国君为慕容宝、慕容盛、慕容熙。公元407年冯跋杀慕容熙,后燕亡。

西秦(385-431)——氐族人乞伏国仁,父亲为符坚之镇西将军,父死继位。公元385年,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国号秦。后继国君为乞伏乾归、乞伏炽盘、乞伏慕末。公元431年降于夏王赫连定,乞伏慕末被杀亡国。

后凉(386-403)——符坚部将吕光,闻符坚被姚苌所杀,于公元386年自称凉州牧、酒泉公。后改称天河王、天王。后继国君为吕篡、吕隆。公元403年被北凉击败,降于后秦,亡国。

南凉(397-414)——鲜卑族人秃发乌孤于公元397年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平西王,建元太初,都于廉川堡。后继国君为秃发利鹿孤、秃发傉檀。公元414年被西秦击败亡国。

南燕(398-410)——慕容德 ,鲜卑族人,前燕主慕容垂之弟。前燕及后燕时皆封范阳王。北魏陷后燕都城中山后,率军众至邺,又迁滑台。公元398年称王。公元400年迁广固,称帝。公元405年病死,继位国君为慕容超。公元410年被刘裕击败亡国。

西凉(400-421)——后凉末,氐族人李暠任敦煌太守。公元400年自称凉公,年号庚子。后继国君为李歆、李恂。公元421年被北凉亡国。

北凉(401-439)——匈奴人沮渠蒙逊 于公元397年起兵反后凉吕光,拥段业为凉州牧、建康公。公元401年杀段业而自立,称张掖公,都于张掖。公元412年占姑臧,称河西王。公元421年灭西凉拥有西凉全境。后继国君为沮渠牧健。公元439年被北魏亡国。

北燕(407-436)——公元407年,后燕禁卫军将领冯跋(汉人)杀燕帝慕容熙,立高云 为主。高云出身高句丽王族,被慕容宝收为养子,赐姓慕容,又名慕容云。公元409年,慕容云为其宠妾离班所杀,冯跋平乱后继位,称天王。公元430年,冯跋病死,其弟冯宏 尽杀冯跋诸子而自立。公元436年被北魏灭国,冯宏逃往朝鲜死。

夏国(407-431)——匈奴人赫连勃勃,其父为符坚部将,后为北魏拓跋珪所杀。赫连勃勃投奔后秦姚兴。公元407年拥兵自立,称天王、大单于,建元龙升。后继国君为赫连昌、赫连定。公元431年,赫连定被吐谷浑击败生俘,亡国。

北魏统一北方,实行严峻的军事统治,对待各少数族人,更加残暴,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公元445年,河东地区(今山西西南部)的蜀族领袖薛永宗、薛安都率众起义。同年,卢水胡人盖昊在杏城(今陕西黄陵县西南)起义,两支起义军一东一西,遥相响应。公元446年,太武帝亲率大军,打败了薛永宗,薛永宗全家投汾河自杀。薛安都兵败投奔宋朝。随后,太武帝又打败了盖昊,盖昊兵败被杀。太武帝平定了国内的起义后,积极准备进攻南方的宋朝。

宋朝和北魏的战争,实际上从公元423年就开始,北魏乘刘裕死去,发兵攻占了宋朝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后来宋将郅彦之收复了司州、兖州。公元430年,檀道济又攻取了河南。由于檀道济立了大功,威名日盛,宋文帝害怕起来,公元436年,他下诏书杀檀道济。檀道济被杀前,目光如炬,愤怒地脱掉头巾掷下地,骂宋文帝说:“乃坏汝万里长城!”檀道济被杀的消息传到北魏,北魏的统治者很高兴,说:“檀道济死,南方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人了。”公元423年以后,双方在边境上的战争,时断时续,近30年之久。

公元450年春,北魏太武帝率领步骑十万,攻打宋朝的悬瓠城(今河南上蔡县东),宋将陈宪坚守抵抗,北魏军攻城42天,伤亡1万多人,被迫退兵。魏兵撤走以后,宋文帝调兵遣将,积极准备北伐。北魏太武帝得知消息,派人送来一封信。信中说:你自己送上门来,这太好了。听说你已经50岁,还没有出过门,好象3岁的小娃娃一样,怎么能跟我们在马背上长大的鲜卑人相比呢?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你,现送去马12匹和毡子、药品等东西。你们远道而来,南方的马不顶用,可以骑我送的马;路上水土不服,可以服用我送你的药,保全性命。宋文帝看了这封侮辱性的信,勃然大怒,下令立刻出兵。他命令宁朔将军王玄漠率东路军,建威将军柳元景 、建武将军薛安都率西路军大举北进。

这一年夏天,王玄漠率主力东路军围攻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北方老百姓心向宋朝,宋军北进,他们送粮、从军,络绎于路,日以千数。但王玄漠却以战争为名,图谋私利,欺榨百姓,很快失掉民心。宋军攻滑台,几个月也没有打下来。西路军由柳元景、薛安都率领,经由河南卢氏县北进,一连打下了弘农、陕城和潼关,沿途受到各族人民的响应和支持。

宋军久攻滑台不下,使北魏军赢得时间。这年冬天,太武帝率领优势兵力,号称百万,蜂拥南下。北魏军过了黄河,王玄漠仓皇南逃。西路军也奉命撤退,回到襄阳。北魏军长驱南下,一直打到长江北岸。太武帝驻扎在江北的瓜步(今江苏六合县东南),声言要渡过长江。从采石(今安徽当涂县西北)到暨阳(今江苏江阴县东)六七百里长的江岸,处处望得见烽火。宋文帝在建康石头城上望江上的烽烟,又忧虑,又惭愧,对谋士江湛说:“假如檀道济还在,就不会有这样的一天!”实际上,宋文帝本人不懂军事,却又处处干预指挥,再加上任用王玄漠为统帅,更注定了战争的失败。即使檀道济还在,也难以挽回这颓势。 宋代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词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惶北顾”,说的就是这件事。

北魏军南下时,走到哪里,屠杀到哪里,长江以北,赤地千里。春天来了,呢喃的燕子也找不到旧窠,只好在树上作巢。北魏军的残暴,更激起南方人民的抵抗,使长江真成了渡不过的天堑。公元451年春,太武帝不得不撤退,途中经过南侵时不曾攻下的小城盱眙(今安徽盱眙县东北),太武帝又亲自率兵攻打。他写信向盱眙守将臧质求酒,臧质送了他一坛尿。北魏军疯狂围攻,盱眙军民却越战越勇。太武帝写信给臧质说,我派去攻城的,都不是我们鲜卑人,你尽量杀吧,杀得越多越好,省得他们将来捣乱。臧质把这封信向北魏军宣布,号召他们掉转矛头,指向北魏军统帅,宣布把太武帝的头斩下来的,封万户侯,赏布、绢各万匹。北魏军攻城,被打死的士兵的尸体堆得和城墙一般高,军中疾疫流行,当然,军心也很浮动。激战了30天,太武帝不得不从这座用血肉筑成的坚城之下,狼狈地退去。从公元450年开始的这场宋魏南北战争,打了1年多,打得双方都筋疲力尽,大伤元气。

公元452年,北魏太武帝被宦官宗爱杀死。宗爱曾诬陷太子拓跋晃,太子忧愤死去,太武帝悲伤不已,宗爱怕被治罪,所以寻机会将太武帝暗杀了。太武帝拓跋焘在位29年,享年45岁。太武帝在位期间,之所以能干出一番大事业,除了他的才干以外,和汉族大臣崔浩的辅佐是分不开的。崔浩在道武帝、明元帝和太武帝三朝都得到重用,被人们称为“三朝元老”。尽管崔浩为人小心谨慎,但他也难免有些言行冒犯了鲜卑贵族,公元450年,太武帝将这位三朝元老,为北魏效劳了50多年的崔浩给杀了。宗爱杀了太武帝,立他的儿子南安王拓跋余为帝。不久,他又将拓跋余杀了。尚书源贺、陆鹿等发兵杀宗爱,迎立故太子拓跋晃之子拓跋 濬,就是北魏文成帝。 冯氏被立为皇后。

拓跋濬即位时,不过13岁,但已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和果断。文成帝首先清算宗爱一伙,恢复朝廷秩序。他任用高允,短短数月,国家安定下来。但这少年皇帝,某天看到一位美妇,着了迷。原来那是建宁王拓跋崇的妻子,即他的堂婶。拓跋崇因宗爱政变被牵连处死,堂婶李氏沦为宫女。文成帝爱上李氏,尽管受到朝中非议,也不理睬。一年后,李氏生下一个儿子,文成帝亲自为儿子取名拓跋弘。其后,文成帝要立拓跋弘为太子,按照惯例,须赐死其母亲。文成帝忍痛逼李氏饮下毒酒而死,下令厚葬,并赐其“惠妃”称号。此后,拓跋弘作为太子便在冯太后的监护下成长。拓跋弘从小聪明伶俐,深得冯太后的喜爱,朝臣们对太子也很赞赏。至于对拓跋弘的身世及其母亲的议论,则是禁忌,任何人若提及此事,都会受到冯太后的严惩。

公元453年,宋文帝得知太子利用蛊惑手段诅咒自己快死去,很愤怒,想废掉不中用且狠毒的太子刘劭,刘劭得到消息,起兵入宫,在殿上杀死了他的父亲,自己做了皇帝。宋文帝刘义隆在位30年,享年48岁。

刘劭谋害了宋文帝,宋文帝第三子江州刺史武陵王刘骏首先起兵讨伐,随后,荆州刺史刘义宣,雍州刺史臧质也起兵响应。刘骏在将军沈庆之、柳元景、宗悫等辅助下攻破建康,在枯井中捉住刘劭,把他杀了。刘骏手下的将军宗悫年少时即有大志,他叔父曾问他长大以后干什么,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这次讨伐刘劭,他立了大功。刘骏进入建康以后,继承了帝位,就是宋孝武帝。

宋孝武帝刘骏是个暴君,为了增强自己的权力,他派自己的亲信到各地去,分掌镇将的实权,并且监视镇将的行动。他控制镇将愈紧,疑忌心也愈重,诸王和各地镇将因遭疑忌,先后被迫起兵作乱。雍州刺史臧质、竟陵王刘诞、海陵王刘休茂等都先后起兵反抗朝廷,但都被宋孝武帝镇压下去。而从此以后,宋朝廷陷入骨肉相残君臣互疑的一片混乱中 ,武昌王刘浑、海陵王刘休茂、南平王刘铄朔等都被杀死。宋武帝和宋文帝因开国不久,都知道江山来之不易,生活上较为俭朴,但到了宋孝武帝,开始腐化挥霍,并且淫乱无度,侍中袁觊以宋武帝的俭德来规劝他, 刘骏说:“我祖父原是个耕田佬,得到这种富贵已很过份了。”宋朝廷因此而腐化荒淫之风日盛。刘骏唯一的优点,大概就是诗文的造诣相当高,乐府诗写得清新自然。

荆州刺史刘义宣是刘骏的叔父,有位四女儿,个个如花似玉,都被刘骏占有。刘义宣痛恨,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结果刘义宣战败,本人和16位儿子全部被杀。刘骏特别宠爱刘义宣第二女,因她毕竟是自己的堂妹,说出去不好听,于是冒充是大臣殷琰家的女儿,封她为淑妃。殷淑妃于公元462年得病身亡,刘骏多次率领群臣到殷淑妃的坟墓前痛哭,顺便以此考验朝臣的忠心。御医羊志哭得差点背过气,获得许多金银珍宝赏赐。秦郡太守刘德愿也哭得差点昏死过去,事后被封为豫州刺史。

刘骏和殷淑妃所生的第八子,叫刘子鸾,没有因近亲结合落下弱智等后遗症,反而聪明伶俐,深得刘骏喜爱,4岁即封襄阳王,再改封新安王,历任许州刺史、南琅邪太守、中书令、司徒、抚军将军、青冀二州刺史等。想要得到皇帝刘骏赏识提升的官员,都要走刘子鸾的门下,太子刘子业既眼红又嫉恨。

殷淑妃死后,刘骏郁愁生病。 公元464年,宋孝武帝刘骏病死,在位11年,享年35岁。太子刘子业即位。刘子业即位时才16岁,即体现了他的凶残暴虐,他先废9岁的弟弟刘子鸾为庶人,再赐死。刘子鸾临死前说:“愿来世不投帝王家。”

刘子业还杀了与刘子鸾同母弟南海王刘子师以及同母妹十二皇女。又杀了叔祖刘义隆的弟弟刘义恭以及一批大臣,如戴法兴等。他担心几位叔父存在,帝位受到威胁,于是,他将诸位叔父召回朝廷,不准离开建康。对较为年长且手握重兵的湘东王刘彧、建安王刘休仁、山阳王刘休佑三人,更是严加监视。

刘子业更是一个毫无人性的家伙,是一个衣冠禽兽,是一个狂暴淫乱的典型。他将自己的姑姑纳入后宫为妃,又令宫女赤身裸体相互追逐嬉笑。的同母姐姐山阴公主刘楚玉,虽已嫁与司空何尚之的孙子何戢为妻,但刘楚玉并不安分,常以探望弟弟为名住进宫内,整日与刘子业淫乱,还与30位面首厮混。刘子业已经纳姑姑为妃,刘楚玉也想逼有美男子之称的姑父褚渊通奸,褚渊有清誉,不肯顺从,甚至拔出短剑以死明志,最后才得以脱身。

湘东王刘彧的老师兼心腹幕僚阮佃夫,不甘主人受控制,与各方联络,包括刘子业的手下,密谋推翻刘子业,拥立湘东王刘彧。公元465年旧历十一月二十九日晚,当刘子业与众宠臣妃子在华林园寻欢作乐时,阮佃夫率众举事,刘子业被反叛的内侍寿寂之杀死。刘子业在位不足1年,称为前废帝。

公元465年,宋文帝之子湘东王刘彧被推戴即位,就是宋明帝。 宋明帝即位后,追封刘子鸾为始平王,同时命建平王刘景泰之子刘延年做刘子鸾的后嗣。追封十二皇女为县公主,并恢复刘子师的王位。但是,宋明帝也杀人,赐刘子业姐山阴公主刘楚玉自尽;将刘子业的弟弟孝武帝第二子刘子尚 也杀害。

对宋明帝弑君上位的做法,引起孝武帝宗室绝大多数诸王的不满,他们拥立孝武帝第三子、11岁的刘子勋,起兵造反。宋文帝宗室诸王则支持宋明帝。刘子勋于泰始二年(466年)正月初七在江州长史邓琬的拥立下,于浔阳登基,改元义嘉。面对此形势,宋明帝决定出兵平叛,于是,形成文帝系与孝武帝系诸王的一场内战,史称“义嘉之乱”。

宋明帝依靠其弟刘休仁、刘休佑、刘休若、刘休范等的支持,由大将吴喜、沈攸之、张兴世等率领东西两路大军,一路取胜,直攻入浔阳城。邓琬在混乱中被杀。沈攸之捕斩了刘子勋。刘子勋政权的十多万大军或被歼或投降。宋军逐渐平定了江南和淮南各地。义嘉之乱平息。

宋明帝虽然平息了义嘉之乱,但是,他也是一个荒淫的暴君,在他统治期间,内乱愈益加剧,他把残存的诸弟(宋文帝子)和诸侄(宋孝武帝子)几乎全部杀绝,唯恐有人谋夺了自己的帝位。被疑忌的文武大臣,有的被杀,有的连同城镇一起投降了北魏。拥立有功的阮佃夫,当上南台侍御史,把持朝政,握予夺之权,大收贿赂,家中珠玉锦绣,富于宫廷;住宅园林,超过王府。他还从宅中向东开河,长达10里,阮佃夫泛舟河上,饮酒作乐,并不时强抢岸上民女奸污。

公元466年,徐州刺史薛安都等投降北魏,与北魏军合力击败宋军,宋朝淮河以北青、冀、徐、兖四州及豫州淮河以西九郡先后被北魏夺去,南朝疆域又一次缩小。宋明帝派将军萧道成镇守淮阴,萧道成开始扩展自己的势力。

就在宋明帝即位那一年,即公元465年,北魏文成帝病死,享年26岁,在位13年。 文成帝在位期间,平定内乱,改革官制,恢复佛教,为北魏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云冈石窟的开凿,是他一生最重要的文化贡献。

太子拓跋弘继位,就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3岁时被立为太子,生母李贵人因“子贵母死”的制度被赐死,拓跋弘由皇后冯淑仪精心抚养。拓跋弘即位时,也只有12岁多,尊23岁的嫡母冯皇后为皇太后。冯太后临朝称制,行使皇帝的权力。到了拓跋弘长大一些,在众大臣的要求下,冯太后也只能让他亲政。为维护冯家的权力,冯太后从自己的家族中选择了两位姑娘进宫服侍孝文帝。其中一位叫冯润,也叫冯妙莲。 孝文帝很宠爱冯妙莲。后来,冯妙莲生病,冯太后害怕她传染给孝文帝,要她回娘家养病。冯妙莲在回娘家养病期间,结识了为她治病的医师高菩萨,并与之有了奸情。

冯太后临朝摄政,仍然任用高允等汉族大臣,国家还能得到安定。 公元465年,冯太后任命车骑大将军乙浑为太尉,乙浑欺负皇帝年纪小,逐渐在朝中横行霸道,并妄图发动宫廷政变。献文帝毫无办法,经常向冯太后哭诉。后来在冯太后的调度下,在公元466年二月诏令元丕、元贺、牛益得等率军杀入乙浑府中,将其杀死,平息了混乱的局面。 公元467年,拓跋弘的妃子李夫人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拓跋宏。冯太后喜得长孙,决定停止临朝,不听政事,亲自抚养长孙。14岁并初为人父的献文帝拓跋弘亲政。

献文帝亲政后,勤于为治,赏罚严明,拔清节,黜贪污,改革赋税制度,北魏的政局大为改观。然而,冯太后感到献文帝的锋芒与权力,威胁到自己在朝中的声望,无法容忍,于是安排自己的哥哥冯熙当太傅,以控制献文帝。献文帝感到不爽,找个借口,诛杀了冯太后最喜爱的面首李奕。此举激化了二人的矛盾,反目成仇。冯太后扬言,要废掉拓跋弘。

公元471年,18岁的献文帝拓跋弘为了自保,同时也因崇尚佛教,不想当皇帝,把皇位传给5岁的儿子拓跋宏。拓跋宏改姓为元宏,就是北魏孝文帝。献文帝自号太上皇帝,大臣认为孝文帝年幼,仍需太上皇处理朝政。

当时,漠北出现了一个强大的部落叫柔然。柔然地域广阔,北达贝加尔湖,南抵阴山北麓,东北到大兴安岭,西及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公元472年二月, 柔然进犯,太上皇戎装出京,在北郊击退柔然的进攻。十一月,又领兵征讨柔然,一直杀到漠北。 公元473年,拓跋弘又亲自率兵南征河南。对太上皇的权力与战绩,冯太后的嫉恨愈来愈强烈。公元476年,冯太后发动政变,将拓跋弘囚禁,7天后,太上皇献文皇帝拓跋弘 被鸩杀(一说刺杀)于永安殿,年仅23岁。之后,冯太后一直把持北魏朝政大权,直到太和十四年即公元490年病逝。

公元472年,宋明帝病死,在位7年。太子刘昱继位,当时他只有10岁。 阮佃夫兼中书通事舍人,加给事中、辅国将军,职权更重,骄横愈甚。刘昱长大了一些,也荒唐不守法度,爱出宫漫游,往往单骑出入田野里巷。阮佃夫又与人密谋,拟乘帝出游时废立,事未成,被人告发,被赐死。

刘昱即位不久,皇族中又有许多人来争夺皇位,刘昱靠了将军萧道成的帮助,杀了这些人。萧道成早有篡夺皇位的野心,刘昱大杀皇族,恰恰为萧道成篡位创造了条件。

公元476年,萧道成和大臣王敬则,买通了刘昱身边的杨玉夫等人。乞巧节(农历七月七日)那天晚上,杨玉夫在新安寺将刘昱杀死。刘昱在位5年,称为后废帝,后来被追废帝为苍梧王。刘昱被杀,皇位空缺,萧道成和王敬则召集大臣商议。皇族刘彦节和士族袁粲,不满萧道成等人的行为,但没敢公开表示意见,只是稍稍迟疑了一下,萧道成立即翘起胡须,瞪眼逼视他们。王敬则拔出刀来,怒吼道:“天下事都归萧公来管,谁敢说个不字,我就要他的命!”萧道成老谋深算,没有立即篡位,即迎立刘昱的11岁的弟弟刘准,就是宋顺帝。

宋顺帝即位后,封萧道成为骠骑大将军,不久又封为太尉、太傅、相国、齐公,把军政大权都交给了他,并且允许他带剑上殿。宋顺帝实际上是个傀儡。袁粲等起兵讨伐萧道成,但都失败身亡。

公元479年,王敬则带后入宫,逼刘准“禅让”,宋顺帝被迫交出玉玺,并说出了与刘子鸾类似的话:“愿世世勿生帝王家。”不久,萧道成将宋顺帝杀死,并灭其族。宋朝传8主,共60年,至此灭亡了。

 

接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