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明熹宗和明毅宗

  1620年,明光宗莫名其妙病死,15岁的太子朱由校即帝位,是为明熹宗,年号天启,又称天启帝。天启帝在位期间,年幼无用,且十分贪玩,凡声色犬马,草木鱼虫,不论文的武的雅的俗的,他都爱玩;说来也难以相信,他竟有一样特殊的癖好,就是木工制作、油漆雕刻!他可以一天到晚摆弄那些刨凿斧锯,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奏章也不看不批。这样的皇帝,怎会不受制于人?!他一即位,就受制于客氏和魏忠贤。

  先说客氏。客氏原为农民侯二之妻,后当了朱由校的奶妈,朱由校对她的感情胜过自己的生母王贵妃。朱由校即位后,封客氏为奉圣夫人。再说魏忠贤,魏忠贤原名魏进忠,22岁时自宫当宦官,知道朱由校与客氏的关系,便拉拢客氏,两人关系非同寻常。朱由校即位后,赐魏进忠世荫,不久又晋升他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掌东厂,改名魏忠贤。自此,客氏与魏忠贤结成一党,人称“客魏”。不少官员开始倒向客魏一边,崔呈秀、许显纯等成为魏忠贤的干将。客魏把持朝政,安置亲信,称霸后宫,陷害忠良,连张皇后几次怀孕,都被客氏派人弄得流产。

  客魏的勾结专权,引起东林党人的警觉和不满,上书弹劾,于是,客魏决定要诬陷镇压东林党人。所谓东林党,是晚明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一个政治集团。神宗朝,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万历22年即1594年,无锡人顾宪成因主张立 朱常洛为太子,被革职还乡,与高攀龙、钱一本等在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得到许多士大夫的支持,如邹元标、李三才、赵南星、魏大中、杨涟、左光斗、叶向高、周顺昌、黄尊素等, 这批人被称为“东林党”。他们反对矿监、税监的掠夺,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与在朝权贵产生了对立。天启三年,杨涟上疏,列举魏忠贤24条罪状,魏忠贤联合客氏在天启帝面前反诬杨涟等,于是,首辅叶向高以及赵南星、高攀龙、陈于廷、杨涟、左光斗、魏大中、韩爌等数十位大臣被革职,魏忠贤的党羽纷纷填补要职。

    天启五年即1625年,魏忠贤再兴大狱,用诬陷手段逮捕了杨涟、左光斗、周朝瑞、魏大中、顾大章、袁化中六人,指使许显纯将他们六人在狱中折磨致死,这六位东林党人,史称“东林前六君子”。次年,魏忠贤又兴大狱,要把已罢官归乡的七位东林党人周起元、周顺昌、高攀龙、缪昌期、周宗建、李应升、黄尊素害死。高攀龙闻讯后焚香沐浴,投池自尽。其他六人被捕至京,其中,在苏州逮捕周顺昌时,引起苏州市民的反抗,有五位市民被杀, 太仓人、文学家张溥写了一篇《五人墓碑记》歌颂。这六位东林党人,也在狱中被残害,史称“东林后六君子”。魏忠贤又指使人编《三朝要典》,借梃击、红丸、移宫三案为题,进一步打击东林党;更唆使其党羽造作《东林点将录》等文件,想把党人一网打尽。

   在排挤和迫害东林党人的过程中,魏忠贤建立了他的一支阉党队伍,其中文官有“五虎”,武官有“五彪”,还有“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爪牙党羽遍布各地,谁对客魏有不满,就被杀头。天启六年,浙江巡府在西湖为魏忠贤建了生祠,于是,各地纷纷效仿。魏忠贤自称“九千岁”,还有人喊他“九千九百岁”,明朝宦官专权,到了魏忠贤,可谓登峰造极。

   在天启年间,东北边境的形势也很严峻,努尔哈赤不断进犯明境。天启六年即1626年,努尔哈赤率10余万军队进攻宁远,幸有名将袁崇焕率将士死守,打退努尔哈赤十多次进攻,努尔哈赤本人也身负重伤,只好含恨撤退,这就是明朝的“宁远大捷”。努尔哈赤回国后伤重去世,享年67岁(一说病死)。由四皇子皇太极继位。次年,皇太极率10余万军队攻锦州,不下;复攻宁远,又被袁崇焕击退;再攻锦州,仍未攻破,只好撤兵。这就是“宁锦大捷”。虽则如此,但后金对明朝的威胁,是越来越严重了。

   天启年间,东南沿海亦有危机。远在欧洲的西班牙殖民者和荷兰殖民者先后对东南沿海和台湾进行侵略活动。天启二年即1622年五月间,荷兰舰队侵占澎湖,被明朝军队击败。八月,荷兰侵略者转而侵占台湾西南部,在大员建台湾城(荷人称热兰遮城),后又在赤嵌地区建赤嵌城(荷人称普罗文查城)等城堡。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也侵占台湾北部的基隆和淡水。对此,明朝的统治者无暇顾及 。 

   昏君在位必有奸臣,奸臣当道,忠良就会遇害,古今皆然。东林党那么多精英分子,也斗不过一个奶娘一个太监,似不可思议!不是天启昏庸,客魏又岂能坐大?又岂能大兴冤狱?

   如果天启帝不死,客魏不知还要为害多久。天启七年即1627年,22岁的明熹宗朱由校突患重病身亡。由于没有皇子,临终之前把皇位传给16岁的弟弟朱由检,是为明思宗(又谥怀宗、毅宗等),年号崇祯,又称崇祯帝。崇祯帝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

   崇祯帝虽然也年少,但他少年老成,深知客魏的危害,即位之后,即对阉党进行分化和打击,接着将魏忠贤清除出朝,安置凤阳,后又下令逮捕。魏忠贤在途中畏罪自缢,被百姓分尸悬首示众。阉党干将崔呈秀自杀,许显纯被斩首;客氏则被宫人鞭打杀死在宫中的洗衣房中。

   崇祯帝即位后,起用东林党人,试图解除内忧外患,挽救行将灭亡的大明江山 。其时,一批具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也心急如焚,想方设法挽救危局。1633年,张溥和张采等合并了江南许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组织的文社,在苏州虎丘成立“复社”。1636年,江苏如皋人、江南名士冒襄,与张明弼结盟,参加复社。冒襄字辟疆, 娶妻苏元方,也因对时局的忧虑,加入复社,同陈贞慧、方以智、侯朝宗过从甚密,经常针砭时政,议论改革,人称“四公子”。1639年,冒辟疆结识了秦淮八艳之一的苏州半塘名妓董小宛,得钱谦益柳如是夫妇的帮助,冒辟疆纳董小宛为妾,居住家乡如皋的水绘园。婚后,冒辟疆没有沉溺于温馨缠绵的生活,同年,由吴应箕起草, 冒辟疆等复社140余人具名的《留都防乱公揭》(类似贴在南京城头的大字报),直斥东林党叛徒、避祸南京仍四处活动的阮大铖。阮大铖与复社成员结下仇恨,日后执掌弘光朝政时,开始疯狂报复。

   但是,大明的政权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纵然崇祯帝有雄才大略,也有复社的知识分子支持,也无济于事,更何况,他也有多疑软弱等缺点,要力挽狂澜谈何容易。更要命的是,就在他即位之时,西北大地发生特大旱灾,庄稼颗粒无收,人民流离失所,纷纷饿死,甚至发生人相食的惨剧。对此,官府不予救恤,依然催租逼税。人民走投无路,只得揭竿而起。

  安塞人高迎祥号称“闯王”,打出了反明的旗帜。不久,张献忠在米脂起义,响应高闯王,号称“八大王”。后高迎祥被浮牺牲,部将李自成继任“闯王”,手下有刘宗敏、田见秀、郝摇旗等战将。李自成虽号称“农民起义领袖”,但并非救民于水火,他攻城掠地,每遇顽抗,都要大肆杀戮,对方坚守一两天,城破以后要杀十之三四;坚守五六天,城破以后差不多要斩尽杀绝,还要毁平城墙。每破一城他就弃之不顾,继续向前进攻。他曾三度围攻开封城不下,最后决黄河大堤,淹死兵民数十万人。可以说,李自成十多年的大起义,也是对中国十多年的大破坏!后来他的队伍中加进了河南杞县举人李岩,及夫人红娘子;举人牛金星、算命先生宋献策等作为谋士,情况稍好一点。

   1641年,起义军攻下洛阳,诛杀了福王朱常洵,生擒参政王胤昌,人马逐渐强大。其后攻开封,下中原,1643年3月,李自成起义军渡过汉水攻占襄阳,并改名襄京,李自成称“新顺王”。 李自成与部下制定战略大计,取关中建国立邦,后取山西掠京师。同年,起义军在河南汝阳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并击毙孙传庭,截取大量武器和物资。1644年正月,李自成起义军攻占西安。

   国内农民起义烽烟四起,在东北边境,后金的侵略更加频繁,全赖辽东巡抚袁崇焕在奋力抵抗。崇祯三年,皇太极想出了一条反间计,说袁崇焕与皇太极有密约,等待时机灭明后分享天下。崇祯帝不辨真假,将袁崇焕逮捕下狱,不久,即据伪证将袁崇焕凌迟处死。袁崇焕死后,东北已无得力大将可用,边防更危急。崇祯 十四年 即1641年,清兵攻锦州,四月,围城。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率8总兵共13万人援锦。八月,明军大败,洪承畴率残部入松山。清兵围松山。1642年二月,清兵破松山,浮洪承畴,洪承畴降清。三月,清兵又破锦州,明总兵祖大寿投降。“松锦之役”,明朝东北的主力被消灭,元气大伤。

   1643年旧历八月,清太宗皇太极病死,享年51岁。礼亲王代善等奉太宗子福临继位,时年6岁,是为清世祖,年号顺治。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太祖努尔哈赤之侄)、睿亲王多尔衮(太祖努尔哈赤第14子)辅政。

   崇祯十七年即1644年,旧历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称王建国,国号大顺,年号永昌 ,改西安为西京。同年,张献忠也在四川称王,国号大西,年号大顺。二月,李自成率军渡河,破汾州,攻太原,陷大同,由居庸关直逼北京。三月,李自城兵临北京城下。

   北京紫禁城内的崇祯帝,已经无力组织军民抵抗闯军攻北京,想急调宁远总兵吴三桂放弃关外,率军入关保护京师,但也已经晚了。他知道,北京城破是迟早的事。他16岁登基,一直生活俭朴,工作勤恳,吃穿住行从不讲究,声色犬马概不占身,精力几乎都用在治理国事上,有时通宵不睡批阅公文。的确,除了枉杀袁崇焕,崇祯帝是明朝一位少有的好皇帝,只可惜遭逢末代,内忧外患,回天乏术,也合该明朝江山在他手中丧失了!

   1644年3月18日,闯王对北京全城发起攻击,只一夜之间,北京外城被攻破。19日,闯王李自成率军从承天门进入北京城。在城破前后,崇祯帝先与儿子——16岁的太子、11岁的永王、9岁的定王哭别,让他们到外祖家逃命;之后,召来最疼爱的15岁的长平公主,悲痛地对她说:“你为何生在我家?!”不忍女儿落于敌手遭侮辱,他掩面挥剑刺向女儿,但没伤及要害,崇祯帝已悲痛得再也举不起剑。 公主与驸马周世显遭离乱分散后再相见。后世的粤剧大师唐涤生将这一惨事编成粤剧《帝女花》上演。之后,崇祯帝又来到西宫,将袁妃等几位妃嫔胡乱斩杀。而宫女们,则纷纷投河自尽。之后,崇祯帝在太监王承恩等的陪同下,登上煤山(现在的景山),在寿皇亭上吊自杀。他死后,王承恩也吊死在他对面。

   人们发现崇祯帝尸体时,见其披发掩面,身穿蓝衣,左足赤露,右着朱靴,衣前书写一段文字:“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段话,可以归结为三层意思,一是“诸臣之误朕”,有推卸责任之嫌;二是“无面目见祖宗”,这是真正痛心的事;三是“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也应是真心话,他毕竟不是一位残暴之君。

   不管怎样,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应该算是一位好皇帝,就是如此下场的,死时不过33岁,令人有些痛心。1644年,统治276年的大明王朝结束了。本来,紫禁城的主人可能改姓李,但是,同样是农民出身的李自成,并没有朱元璋那么有治国之才,攻下北京后,他和他的部下即骄傲自大,固步自封,腐化堕落,并一再贻误战机,加之冒犯吴三桂而使他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南下,奋战17年得到的成果拱手让人,也算惨痛而有益的历史教训。

   最后提提明代的经济文化的情况。

   中国社会到了明朝,生产力尤其是商品经济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不是清朝统治者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如果没有外国殖民主义的侵略,中国也将会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水平,从航海业可见一斑。郑和七下西洋,所率领的,正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洋船队,巨型宝船有18丈宽,44丈长。至于船上的货物,瓷器、铜器、铁器、金银、丝绸和精美的丝织品以及各种中华特产,也正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缩影。

   明朝中叶,我国尤其是江南地区传统的农业、蚕桑业已极为发达,这为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雄厚的基础。在这基础上,纺织、制瓷、冶炼等手工业作坊蓬勃兴起;而这些手工作坊的蓬勃兴起,促进了商品的交流,促使了一些工商业大镇和大城市的形成。当时,苏州、杭州是丝织城,松江是棉纺城,景德镇是制瓷城,河北遵化是冶铁城,成都是茶叶市场,武昌是木材交流中心,广州、宁波、泉州、福州等沿海城市则是重要的贸易重港,将大量商品运销海外。

   手工业生产发展、手工作坊出现的同时,作坊主与雇工的关系便也形成,而随之而来,朝廷便派出许多宦官充当“税监”,进行收税。不少宦官正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巧取豪夺,中饱私囊。在明朝,出现了许多城市市民与官府的斗争甚至起义,实际主要就是“反税监”的斗争,如万历年间的武昌民众暴动、苏州织工暴动等,这正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政治反映。

   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也促使了文学的发展,尤其是新的文学体裁的产生。在明朝,小说,尤其是白话小说形成十分繁盛的局面。历史小说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神话小说有吴承恩的《西游记》,无名氏的《封神演义》;世情小说有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短篇小说大家冯梦龙、凌濛初的短篇小说集“三言”和“二拍”,更是了解明朝社会的最形象的资料。

   当然,明朝在传统的文学体裁上也有继承和发展。明朝有文学大家宋濂、刘基、高启、李东阳、王磐、李梦阳、谢榛、李开先、归有光、唐顺之、李攀龙、宗臣、王世贞、李贽、赵南星、胡应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张岱、张溥、 全祖望、冒辟疆、陈子龙、夏完淳等。有戏剧作家高则诚、魏良辅、梁辰鱼、汤显祖、沈璟、叶宪祖、高濂、王骥德等。有书画大家徐渭(文长)、唐寅(伯虎)、祝允明(枝山)、李流芳、黄道周等。有历史学家柯维骐、陈邦瞻、谈迁等。

   值得一提的,明朝还产生了一位伟大的药物学家李时珍。李时珍是湖北蕲州人,早年科举落第,后专心研究医术,尤其热心钻研药物。他从35岁开始编写《本草纲目》,到61岁万历6年时完成,前后用了30年时间。《本草纲目》共分52卷,收入近2000种药物,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世界科学的宝贵文献。

                 接第六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