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清德宗

   1875年1月,清穆宗同治皇帝载淳病死,由慈禧太后作主,立其妹与醇亲王奕譞的长子、4岁的载湉为皇帝,是为清德宗。改年号为光绪,清德宗又称光绪帝。

   慈禧太后为何选择载湉?这又有些故事。 同治帝不是没有后代,当时皇后阿鲁特氏已怀有身孕,但慈禧太后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且不知皇后生男生女,所以不可能等待她生产。这一点,同治帝也是清楚的,那么,他临死前有否安排接班人?有的研究者认为,同治帝已病到糊糊涂涂,根本立不了遗诏;有的则认为,同治帝虽病重,但并非失去知觉,生前立遗诏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有的认为,同治帝虽然已亲政,但他是个懦弱的人,选择接班人的事轮不到他作主,是慈禧太后说了算。有一种说法是,同治帝和皇后商量立了遗诏,指定了接班人,但这事被慈禧太后知道,撕毁遗诏,怒斥同治帝,打了皇后几个耳光,同治帝经此恐吓,病情加重,不久便饮恨死去。如此说来,同治帝生前有没有立遗诏便成了一个疑案。就算同治帝立遗诏,他身边的大臣如文祥、李鸿藻、翁同龢等也会跟他着想,他也会立一位自己下一辈“溥”字辈的人,作为自己的嗣子,如道光帝的长子长孙溥伦,这样既合家法,又为皇后安排好后路,又能把慈禧太后置于太皇太后的高位,防止她继续以皇太后之名垂廉听政。但是,同治帝想到了,慈禧太后同样想到,她之所以选择载湉,是因为他与同治帝同辈,而且只得4岁,又是自己妹妹的儿子,这些条件,都符合慈禧太后自己能够继续垂廉听政。一般来说,能当上皇帝,是天大的好事,但是,被慈禧太后选为当皇帝,就并非好事,这一点,作为生父的醇亲王奕譞知道得最清楚,当慈禧太后选中自己的长子继承皇位时,他居然悲痛得昏死过去。

   有年长的后辈而不立,偏偏要挑一位年幼的同辈继位,于继承法不合,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伤害最大的,莫过于皇后,没有了名份,充其量只是一位皇嫂。有的大臣便不服气,如,内阁学士广安,就要求慈禧太后在铁卷上写明,待皇后生下皇子,即让他继承大统,结果,慈禧太后将他大加训斥一番。慈禧太后也知道,皇后存在一天,光绪帝的地位就一天不稳,因此,她变本加厉地排挤和打击阿鲁特氏,使她感到痛苦和绝望,不久,她吞金自杀不成,再绝食而死。她的死,距同治帝的死不过50多天。阿鲁特皇后的死,惊动朝野,反应强烈,一些大臣不畏慈禧太后的淫威,直言上书。如御史潘敬俨,要求给阿鲁特氏表彰,加封号。慈禧太后知道他在借题发挥,怒斥一番后将他罢免赶走。直到几年后,即1879年三月,吏部主事吴可读还上书反对慈禧太后的做法,希望她不要破坏祖宗及朝廷的法规,力改前面的错误,以安同治皇帝在天之灵,杜绝朝野种种流言。吴可读知道,一般的劝谏并无用,他采取的是“尸谏”的做法:他写了一封1650多字的奏折后,在苏州三义庙题了一首绝命诗,然后服毒自杀。慈禧太后知道后,下旨不准臣下议论此事。

   光绪七年即1881年,清廷中又发生了一件大事:慈安皇太后暴死宫中。慈安与慈禧虽然都是“皇太后”,虽然慈禧有儿子当皇帝,但是,慈安毕竟是咸丰帝的皇后,深得咸丰帝的喜爱,据说咸丰帝临死前写了个遗诏,收藏在慈安的手中,内容是,如果慈禧安分守己,则相安无事;如果她不尊礼节,就召集群臣,按朕的旨意,将她处死。后来慈禧知道这事,就处处讨好慈安,取得她的信任,使慈安当着她的面将遗诏烧掉。没有了遗诏,慈禧更加肆无忌惮,与太监李莲英打得火热,曾被慈安训斥。李莲英因善梳新髻而深得慈禧宠信,由于安德海在外犯事被杀,他由梳头房太监擢升总管太监。尽管慈安生性柔弱,不善言辞,且没有权力欲,但是,与慈安一起垂廉听政,毕竟令慈禧不快,除掉慈安,自己大权独揽,这样的事慈禧是完全做得出,也是动机很充足的。所以,慈安太后暴死,朝野就怀疑不是一般的病死,在前一天还见过慈安的大臣左宗棠、方擢、李鸿藻也认为,慈安面庞红润,不象生病的样子。那么,慈安是如何死的?有说是慈禧伙同李莲英将她毒死的,有说是慈安忍受不了慈禧的诽谤攻击,服毒自杀的。至于慈安真正的死因是什么,今天已不容易弄清楚了,但是有一点,是很明白的,那就是,慈安一死,慈禧就大权在握,再也没有顾忌了。

   在太平天国革命和捻军起义期间,即1865年,新疆发生了军官阿古柏的叛乱,他侵占南疆和北疆许多领土,并投靠沙俄和英国等列强,自立为国,建立洪福汗国。 沙俄得知阿古柏占领新疆,迅速出兵占领了伊犁,次年,还承认阿古柏政权的合法地位。

   对于阿古柏的反叛以及沙俄占领伊犁,朝廷官员的态度分为两派,李鸿章认为新疆室不毛之地,丢失了就算了 ,主张军费用在他的北洋水师上。左宗棠则拍案而起,力陈新疆的重要,表示一定要收复。接着,左宗棠通过胡雪岩等筹集军费,完善装备,训练军队。光绪元年即1875年三月,朝廷以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以金顺为乌鲁木齐都统,帮办军务。左宗棠整编西征大军,率刘锦棠、金顺、张曜等部六七万人,讨伐阿古柏和白彦虎等分裂势力。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与“缓进急战”的战略,1876年6月收复乌鲁木齐以及周边城镇;9月,攻克玛纳斯城,除伊犁外,北疆全部收复,阿古柏逃往南疆。1877年,左宗棠挥军进攻南疆的叛军,3月,攻克大坂城,收复吐鲁番;阿古柏逃到库尔勒,见大势已去,服毒自杀。阿古柏死后,其兄伯克胡里和白彦虎仍占据喀什和库尔勒顽抗。此时,英国出面为伯克胡里求情,要求清朝许其自立为藩属国。李鸿章表示可以退让,左宗棠坚决反对,并挥军攻击叛军,先后收复库尔勒、库车、阿克苏、乌会、喀什、英吉沙尔等地。到年底,历时一年半的新疆战事结束 。

   左宗棠虽然收复新疆大部分地区,然而,伊犁仍被沙俄占领。1878年10月,崇厚在沙俄胁迫下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依约中国仅收回伊犁,但被割去新疆多处地方,朝野纷纷反对,清廷未予批准 。

   1880年,清廷又派曾国藩之子曾纪泽赴俄修订《里瓦几亚条约》 。同年,69岁高龄的左宗棠带上自己的棺材,再度出征新疆。沙俄得知左宗棠兵分三路进攻伊犁,也害怕和他开战,一方面给朝廷施压,一方面降低俄方的要求,答应修改条约,归还伊犁以及周边地区。1881年2月,中俄在圣彼得堡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中国虽争回一些损失,但通过此约,沙俄仍侵占了我国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对此,左宗棠痛心疾首,但朝廷认为已经是满意的成果。

   开始于同治年间的洋务运动,在光绪朝仍继续发展。这段时期,支持和参与洋务运动的官员更多了。如沈葆桢,1866年接替左宗棠任福建船建大臣,主办福州船政局,1875年任两江总督健兼南洋通商大臣 。张之洞,1889年任湖广总督,开办汉阳铁厂和湖北枪炮厂,设立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筹办芦汉铁路。刘坤一,1879年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曾纪泽,1878年出使英法,1880年兼驻俄公使,在英国订购铁甲军舰,帮助李鸿章建立北洋海军 。丁日昌,1875年任福建巡抚,兼督船政,1880年会办南洋海防,节制水师。丁宝桢,1875年任山东巡抚时,在济南创办山东机器局;1876年任四川总督,后又创办四川机器局 。郭嵩焘,1876年后任出使英国大臣,1878年兼驻法国大臣,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张荫桓,1885年出任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驻外大臣。盛宣怀,1873年任轮船招商局会办,1880年办电报局,1893年又 开办华盛纺织总厂 。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洋海军和南洋水师的建立。1874年,清政府筹划海防,北洋大臣李鸿章主张在北洋建立水师。随后开办北洋水师学堂,订购铁甲战舰,修筑旅顺、威海卫军港。1885年,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1888年编成北洋舰队,共22艘 战舰,其中铁甲舰9艘。丁汝昌出任海军提督,军事训练由德国人、英国人担任。与此同时,清政府将广东、福建、台湾、上海的军舰划归南洋大臣统辖,总称南洋水师。

   在洋务运动中,涌现了一批鼓吹学习西方的改良主义者。冯桂芬,江苏吴县人,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筹国用、改科举”等主张 。王韬,江苏吴县人,主张变法自强,常为洋务派出谋献策。容闳,广东香山人,对清廷提出多项改革建议,包括派遣幼童留美学习的建议,后来,幼童留美计划得以实现。薛福成,江苏无锡人,1889年出使英、法、比、意四国大臣,称赞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强调“工商之业不振,则中国终不可以福,不可以强”。马建忠,江苏丹徒人,主张废除厘金,调整进出口税率,振兴工商业 。郑观应,广东香山人,提出“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学习西方原则,提出“以兵战对兵战”,更是提出“商战甚于兵战”的理论,主张发展机器制造工业。严复,福建闽侯人,主张维新变法,大声疾呼“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陈炽,江西瑞金人,提出以商业为中心的各部门经济关系的理论 。陈虬,浙江乐清人,提出设议院、兴制造、奖工商、开铁路等主张。何启,广东南海人,香港议政局议员,发表了许多有关新政的文章。

    在此时期,也涌现出一批中国近代的资本家。唐廷枢,广东香山人,开办开平煤矿和建筑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徐润,广东香山人,开办承德升平银矿、上海景纶针织厂。郑观应,广东香山人,不仅是启蒙思想家,也是实业家,第一位引进纺织先进技术,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厂 。胡光墉,即胡雪岩,安徽绩溪人,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在杭州开设庆余堂中药店。蔡锡勇,福建龙溪人,协助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织布局、马鞍山煤矿等。陈启源,广东南海人,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为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工厂 。陆润庠,江苏吴县人,在苏州创办苏纶丝厂、苏经丝厂。严信厚,浙江慈溪人,在各省设钱庄,经营汇兑,并开办宁波通久远面粉厂、通久源纱厂及棉子炸油厂。叶澄衷,浙江镇海人,在上海创办纶华缫丝厂、在汉口投资燮昌火柴厂 。黄佐卿,浙江湖州人,在上海创办公和永缫丝厂、协隆纱厂。祝大椿,江苏无锡人,开设源昌号,经营煤铁五金商业,后又投资运输业和房地产业。张继勋,广东大埔人,早年在南洋经商办厂,后在山东烟台创办张裕酿酒公司,又投资广西三岔银矿、广东福惠玻璃公司等 。薛南溟,江苏无锡人、薛福成子,在上海开办永泰丝厂,在无锡开办锦记丝厂、永盛丝厂。朱葆三,浙江定海人,开设新裕商行,经营进出口贸易,后又开办华安水火保险公司……

   洋务运动虽方兴未艾,但是,清政府内的保守势力很大,他们反对学习西方,反对改良,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强制召回留美幼童。在上一节中,我们提到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容闳经过10年的努力争取 到的派遣幼童留学美国的计划得以实行。清政府原计划是让幼童留学15年后,按年分批回国,但计划到第10年,由于清政府中保守派的强烈反对,1882年,留美幼童被强行召回,留学计划夭折。尽管如此,这批留美幼童,由于接受过西方先进的教育,许多都成为清末民初军政界、科技界和文化界的杰出人物。这120位幼童中,香山籍的就占了39位,其中就有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内阁代总理蔡廷干,外交总长及交通总长梁如浩,外交官欧阳庚,铁路总办钟文耀,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律师张康仁等。此外,“中国铁路之父”、广东南海人詹天佑也曾是留美幼童。1881年,中国海军的基础建设已大规模展开。被清廷召回的94名幼童中,有41人被分配到包括北洋水师、广东水师、福建船政、江南制造局、大沽鱼雷局在内的海军系统学习和工作,不久,他们便参加了中法海战,不少人在战争中英勇牺牲。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1883年,法国强迫中国的附属国越南当局签订《顺化条约》,把越南变成法国的“保护国”。12月,法军向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挑起中法战争。战争初期,清军作战接连失利。清政府主和派李鸿章力主妥协,1884年5月在天津与法国代表福禄诺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款》,又称《李福协定》,中方作出了很大的让步 ,而这恰恰助长了法国侵略者的野心。6月,法军向谅山的中国驻军进攻。中法双方又展开交涉。7月,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利用中法交涉的时机,率舰队主力驶进福州马尾港,和中国舰队同泊一处。清会办福建海防大臣张佩伦和船政大臣何如璋既不阻止,又不戒备。

   8月23日,停泊马尾的法军舰队突然开炮攻击,中国海军仓促应战,军舰被击沉7艘,官兵伤亡700余人,福州造船厂亦遭炮轰。清政府被迫再次对法宣战。战争在台湾、澎湖和越南两个地区进行。10月,法军攻占基隆,向台北进犯。清军和当地人民在清台湾巡抚刘铭传的指挥下,顽强抵抗,在淡水大败法军,粉碎了法军夺占台湾的计划。1885年初,法军进犯广西边境。3月,帮办广西军务冯子材英勇抗击,在镇南关、谅山大败法军,重伤法军前敌统帅尼格里。刘永福部黑旗军也在临洮大败法军。镇南关、谅山和临洮大捷,沉重打击了法国侵略军,引起了法国政局的动荡,茹费理内阁因此倒台。但是,清政府却派英国人金登干为代表在巴黎与法国秘密议和。4月,双方订立《停战条件》;6月,清政府授意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公使巴特纳签订了《中法新约》,又称《李巴条约》《越南条款》。按约,法军退出澎湖和广西,但是,法国侵略势力却伸入到云南和广西。这场战争的可悲之处是:战胜国却要被迫签订屈辱条约。

   中法战争开始时,左宗棠自请赴福建督师。可惜,1885年9月5日,左宗棠在福州病逝,壮志未酬,享年74岁。左宗棠,湖南湘阴人,1812年生,为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死后,朝廷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 左宗棠的妻子周诒端,为内阁学士兼户部侍郎周衡在的女儿,是左宗棠的贤内助,胡林翼称赞她为“闺中圣人”。

   左宗棠逝世这年,一位与他有关的晚清著名商人也逝世了,他就是胡雪岩。胡雪岩,1823年生,安徽绩溪人。幼名顺官,本名光墉,字雪岩。早年,他开办胡庆余堂中药店,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他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宗棠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埠阜康银号20多处,并经营中药、丝茶等业务,走上官商之道,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2000万两以上,成为富可敌国的著名徽商以及当时的“中国首富”。慈禧太后亲授二品红顶戴和黄马褂。后因生意触犯洋商的利益,以及李鸿章与左宗棠矛盾激化,胡雪岩受到国外金融资本势力和国内金融买办势力的内外夹击而破产,晚景凄凉,光绪十一年(1885年)旧历十一月病逝。

   光绪十三年即1887年,光绪帝17岁,慈禧太后不得不为他选皇后。慈禧太后特意将自己哥哥桂祥的二女儿给光绪为皇后,称隆裕皇后。隆裕皇后其貌不扬,了无情趣,实际还充当慈禧太后的耳目,光绪帝一点也不喜欢。次年,礼部左侍郎长叙的女儿、他他拉氏两姊妹同被封为嫔,就是15岁的瑾嫔和13岁的珍嫔。光绪 二十年,两人都封为妃。有了瑾妃和珍妃,尤其是珍妃,光绪帝才心情好起来。光绪帝大婚以后,还未能亲政;直到光绪二十年即1894年,他才开始亲政,但是,实际上,仍受慈禧太后控制。而当他亲政后,偏偏就遇到了中日甲午战争。

   中法战争后,外国势力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1887年12月,清政府总理衙门大臣奕劻与葡萄牙全权代表罗纱在北京签订《中葡北京条约》,葡萄牙政府除确定了对澳门的占领外,还取得领事裁判权等不少特权。1890年3月,清政府驻西藏帮办大臣升泰与英国印度总督兰斯顿在加尔各答签订《藏印条约》;1893年12月,清政府参将何长荣和英国政务司保尔在大吉岭签订《藏印条款》。这两个条约的签订,使得英国的侵略势力伸展到中国的西藏。1894年3月,清政府驻美公使杨儒与美国国务卿葛礼山在华盛顿签订《中美华工条约》,此条约既保证了美国获得大量廉价的华工,但在资源开发后,又排斥华工留美和入境。

   在欧美列强侵略和瓜分中国的时候,在中国的东方,悄悄兴起了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那就是日本国。1865年底,日本局势混乱,不久,天皇驾崩,由皇太子睦仁即位,他就是明治天皇,当时他不满15岁。 15岁的孩子,一般还少不更事,可是,明治既有智慧,又有胆略,他不愿当一位傀儡皇帝,他决定与倒幕势力合作,于是,1867年下了一道密诏,派一个老臣带兵去讨伐握着实权的德川幕府。在以前的几百年里,日本天皇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实权在幕府那里。 德川名义上只是大将军,实际上自称“大君”,大权独揽,对外代表国家,对内主持政府,根本不把天皇放在眼里。幕府由德川一家世袭,代代相传,实际上他们的子子孙孙才是日本国家的元首。于是,双方展开战争。德川战败。政府军乘胜追击,把德川围困在江户城中。由于城池坚固,德川负隅顽抗,明治天皇也一时对他没有办法。于是,双方到了谈判桌上。明治天皇作了让步,只把德川的“大将军”的头衔取消了,又保留了他一部分领地和财产。德川甘愿降为诸侯,交出国家的一切权力。为了防止德川死灰复燃,明治天皇迁都江户,将江户改名为东京。大权在握,明治天皇就放手大胆地进行“维新”改革,渐渐成了东方的资本主义强国。

   日本国土面积有限,急需向外扩张。首先,明治政府认为,吕宋、琉球、满洲、朝鲜“皆可为皇国之藩屏也”,“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琉球唾手可得也”。在中国的东海的东部、南北夹在日本与台湾之间,是琉球群岛,共有60多个有名称有人居住的岛屿和400多个无名小岛,最大的岛屿是冲绳诸岛和奄美诸岛。1429年,琉球王国建立,与中国建立宗藩关系。明亡后,琉球继续向清政府朝贡。1663年,琉球正式被清王朝册封,使用清朝年号,向清朝纳贡。但在1609年时,日本派兵侵占琉球,迫使琉球向日本进贡,琉球王国形成了“两属”的状态。

    1872年9月,日本天皇趁琉球使节团赴东京庆贺日本王政一新之际,突然宣布册封琉球国王尚泰为藩王。同时宣布,在那霸港进行各种经营,接管琉球的外交事务等。对此,清政府先不知情, 到了知情后,也无力干预。1874年,日本明治政府即以琉球船员在台湾遇害等借口,出兵侵略台湾,清朝派沈葆桢赴台湾交涉,最终签订了《北京专约》,对日本赔偿50万两白银,日本退兵。这种苟且偷安的做法,更纵容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1879年4月4日,日本政府宣布改“琉球藩”为“冲绳县”。5月27日,琉球国的 国王尚泰与其他王室成员乘坐日本日本东海丸好离开那霸港,前往东京,被封为侯爵。此时,恰值美国前总统格兰特访问中国。格兰特是美国第18和第19届总统。1877年卸任后,游历欧亚多国。1879年5月27日,格兰特经香港、广州、上海抵达天津,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在天津高规格接待了格兰特。李鸿章希望格兰特能充当中日间的调停人。格兰特也真的答应帮忙,随即赴日本进行斡旋。最终,斡旋无果。格兰特的副将自日本给李鸿章写信申述:“中国大害在一‘弱’字。” 就这样,琉球国从此灭亡。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近代工业化发展很快,但因为国内资源匮乏,发展后劲不足,于是又把侵略眼光盯向邻近的朝鲜和中国,只是苦于没有借口。 清政府也意识到海防的危机,1892年,为了巩固海防,清政府开始派兵驻防青岛。辽东半岛上散落着数百个渔村,清政府在此修建总兵衙门、炮台、栈桥、街道……使青岛一跃成为抵御东洋入侵的一处军事重镇。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和日本出兵镇压。清政府派出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左宝贵、马玉昆、韦绅阿等部2500人分批赴朝,驻扎牙山。日本在派兵的同时,实际在做着侵略的准备。6月,朝鲜政府与东学党签订休战和约,朝鲜内战停止。中国军队准备撤兵,日本不但不撤兵,反而准备不宣而战。6月25日,在丰岛海面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同时,日本陆军向驻牙山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7月23日,日本人突然占领朝鲜王宫,推翻反日的闵妃集团,扶植亲日的大院君政权。25日,在日本的诱惑下,大院君宣布废除与大清国的一切条约。日本免去了后顾之忧,同日,对大清宣战。8月1日,大清对日宣战。 于是,中日战争爆发。由于这年为中国旧历的甲午年,故称中日甲午战争。

   战争爆发后,国内舆论强烈,群情激愤,主战呼声甚高,是年已24岁的光绪帝,已有了自己的一些权力,他成了主战派的首领,而慈禧太后倾向主和,但迫于舆论压力,一时尚不敢公然主和。9月15日平壤之战爆发,清军英勇杀敌,激战中清军高州镇总兵左宝贵中炮牺牲,将士也伤亡不少。清军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于午后4时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6天里,狂奔5百里,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占领朝鲜全境。回国后,叶志超被革职监禁。

   在平壤之战后,中日黄海之战接着爆发。9月17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护送轮船运兵到大东沟,在返航途中,遭到原挂着美国旗后突然改挂日本旗的日本舰队的袭击。丁汝昌下令应战,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展开激战。接战之初,丁汝昌便从旗舰飞桥跌落受伤,仍坚持督战。日本海军见中国主力铁甲舰定远、镇远在前面,则绕向侧后进攻威远等舰。中国舰队还击,重创日本旗舰松岛以及赤城、比叡、西京丸等舰。中国致远舰英勇作战后负伤,炮弹用尽,管带邓世昌下令加快速度猛撞敌舰吉野,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250人壮烈牺牲。经远舰管带林永升指挥将士配合定远、来远兵舰英勇作战,击伤敌舰多艘,后中弹阵亡。经远舰官兵亦奋战到最后,战舰沉没,壮烈牺牲。济远舰帮带沈寿昌,在管带方伯谦畏敌藏匿的情况下,在舵楼司舵,下令开炮还击,击伤日舰吉野,自己亦中炮阵亡。这场海战双方参加的军舰各12艘,实力相当,中国损失战舰4艘,日本旗舰松岛等4艘受重创。

   黄海之后,李鸿章指令海军“避战自保”,陆上防务亦不作加强。日军乘势扩大侵略战争规模,将战火烧到中国境内,随即发动辽东半岛之战。1894年10月24日,日军第一军夜渡鸭绿江,进入中国的东北,连破安东、大东沟、凤凰城等多座城池,直到海城时遭到清军顽强抵抗。与此同时,日军第二军在辽东半岛东部中端的花园口登陆,进攻金州。11月6日,金州陷落,驻守大连湾的清军赵怀业部也随之溃散,日军不战而占据大连湾。17日,日军开始进攻旅顺口,万余清军互不统属,军心涣散,只有少数的清军进行了抵抗。22日,日军攻陷旅顺口,并血洗全城。

    1895年1月,日军出动军舰25艘护送陆军20000人在刘公岛荣城湾登陆,抄袭威海卫炮台,并以军舰封锁港口。28日,日军进攻炮台,南炮台经过3天激战后被攻陷,北炮台不战自溃。日军占据南北炮台后,对港内轰击,港口炮台与港内军舰的爱国官兵坚决抵抗,军舰定远、靖远先后被击沉。北洋海军中的外国人煽动部分士兵水手哗变,诱逼海军提督丁汝昌投降。坚持到2月11日,丁汝昌拒绝投降,被迫自杀。所余军舰11艘被日军掠去,北洋海军于此全部覆灭。

   甲午战争的失败,尤其是海军的失败,原因多方面,而其中一个原因,则直接与慈禧太后有关。慈禧太后为了自己日后的享乐,公然通过总理海军衙门醇亲王奕譞,多次挪用海军的军费用于颐和园的修建,估计有二三千万两,致使北洋海军在建军后未添购一艘军舰,未再更新一门大炮,导致海军实力落后于日本,尽管北洋海军将士在黄海海战中英勇战斗,也终因军备落后而失败。

   威海卫陷落同日,清政府决定派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在谈判过程中,李鸿章也曾与日方抗争过;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及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共11款,附有《另约》《议订专条》各三款。主要内容为:中国承认朝鲜完全“自主”;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万万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人在中国通商口岸任便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片面的最惠国待遇;中国不得逮捕为日本军队服务的中国人……这个不平等条约表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已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也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回国内,举国哗然。早在4月14日,署台湾巡抚唐景崧即致电清政府,称“和议给予土地不可行”。16日,钦差大臣刘坤一获悉和议将成,除赔款外,还要割让辽东、台湾的消息,马上电奏反对。京官大规模联名上书,签名者达六百多人次。拒和废约,迁都再战的呼声震动京城,全国各地也掀起反割地反投降的斗争。光绪皇帝也认为割地太苛刻,难以接受;但是,慈禧太后和奕訢等人反对毁约再战,西方列强也暗中支持日本。

   此时, 京城正进行着选拔进士的考试即会试,一两千名举人聚集在京城。 广东南海人康有为,号长素,早年博览群书,21岁时去了一趟香港,令他眼界大开。1888年,他上京参加会试,趁机写了一篇5000字的《上皇帝书》,建议光绪帝赶快实行变法。建议书落到守旧的主考官徐桐的手中,令他内定进士第三也被取消。回广东后,1891年,他在广州长兴里开办“万木草堂”学馆,宣传自己的主张,学生有陈千秋、梁启超、麦孟华、徐勤等。这次,他和学生 梁启超也在北京应试。梁启超,广东新会人,号任公,他协助老师康有为联络来自全国各省的1300多名举人到松筠庵开会,商议请愿,反对政府批准《马关条约》。会后,康有为用两夜一天时间,写了长达14000多字的《上皇帝书》。这“万言书”写好后,各省举人都签了字,康有为想将万言书送上朝廷,但无从送达。于是,康有为及其门生即将“万言书”以《公车上书记》为题送到上海租界,以小册子形式出版。汉朝开始,士人应朝廷征召入京,都由官府派车马接送,称“公车”;后来,也将举人上京应试称为“公车”。这次康、梁等举人的请愿事件,史称“公车上书”。

   京官请愿以及公车上书并不成功,光绪帝迫于投降派的压力,于5月2日还是批准了《马关条约》。《马关条约》中有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的规定,俄国为了自身利益,联合德、法两国进行干涉。日本也知道辽东半岛不易独吞,于是,1895年11月8日,日本驻华公使林董与清政府全权大臣李鸿章在北京签订《辽南条约》,同意由中国增加赔款3千万两,“赎回”辽东半岛。随后,俄、德、法三国以干涉还辽“有功”,强迫清政府给予租借军港、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的特权。1997年11月14日,德国海军占领青岛,清军未作任何抵抗,将青岛拱手相让。此后,德国将青岛按“样板殖民地”的规划进行建设。

   翁同龢是江苏常熟人,咸丰状元,后担任咸丰帝和光绪帝的师傅。他主张抵抗列强,主张社会变革,他的学问、人品、思想对光绪帝很大影响。他与光绪帝、大学士李鸿藻、侍读学士徐致靖、侍读学士文廷式、刑部侍郎李端棻、内阁学士张百熙 、刑部主事张元济等结成“帝党”,对抗慈禧太后、恭亲王奕訢、北洋大臣李鸿章、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等结成的“后党”。他看到康有为的《上皇帝书》后,大为赞赏。他不惜一品大臣的身份屈尊私访康有为,两人会面,足足谈了两个多时辰。临别,翁同龢还向康有为要了有关变法的书,如《日本变法考》《泰西新政摘要》《俄彼得变政记》等。在与康有为会见的第二天,翁同龢就向光绪帝密报了会见情况,还介绍光绪帝看康有为的书。帝党看到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的的兴起,决定利用维新派的力量,通过变法从后党手中夺取实权;维新派则希望通过帝党的支持实现其参政的目的。

   1895年7月,翁同龢接受康有为的建议,令人草拟新政诏书,准备呈送光绪帝陆续颁行,但是,遭到后党的断然拒绝。帝党与维新派意识到,欲速则不达,必须制造变法的舆论,团结更多的力量。从1895年夏天开始,维新派积极制造舆论,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开办学堂。8月,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11月,文廷式出面组织强学会;同月,康有为到上海组织强学分会;1896年8月,汪康年、黄遵宪在上海创办《时务报》;1897年10月,严复、夏曾佑在天津创办《国闻报》;1897与1898年,谭嗣同、黄遵宪、唐才常、梁启超等汇集湖南长沙,由于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等大力支持,湖南维新运动蓬勃开展。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强租旅大,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机日深。康有为赶赴北京,向光绪帝痛言危局,提出立即变法。光绪帝本拟召见康有为,遭到恭亲王奕訢阻挠,改为 由大臣传询。1898年1月24日,翁同龢、荣禄、李鸿章、张荫桓等会晤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光绪帝命康有为条陈所见,进呈所著书籍。4月,变法空气日浓,康有为乘时鼓动帝党官员上书,敦促变法。

   1898年6月11日,在得到维新派的支持,亦包括身边珍妃的支持下,光绪帝终于下了决心,发布《明定国是诏》,变法从此正式开始。16日,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具体步骤和措施。光绪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陆续颁布了几十道有关改革政治、经济、财政、军事、文教等方面的新政诏令。

    然而,变法运动危及到封建守旧分子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抵制和反对,除湖南外,其他各省督抚未能推行新政。有大臣上书慈禧太后,要求杀康有为、梁启超;奕劻、李莲英跪请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御史杨崇伊多次到天津 与荣禄密谋;甚至有宫廷内外传言将废除光绪,另立皇帝。慈禧太后也立即有所行动:在《明定国是诏》颁布后4天,慈禧太后即下了三道谕旨,罢黜翁同龢;新授二品以上大员须到太后前谢恩;任命荣禄署直隶总督,兼领董福祥、聂士成和袁世凯三军。后党的目的是要打击和限制帝党,以及控制驻守京城附近的北洋三军。

    针对后党的反变法措施,帝党亦有抵抗。7月3日,光绪帝召见梁启超,赏六品卿衔;8月10日,下谕奖湖南巡抚陈宝箴;9月4日,将阻挠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5日,赏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四品卿衔,代皇帝批阅奏章,草拟谕旨,史称“军机四卿”;11日,徐致靖根据康有为的授意上《密保袁世凯折》,因袁曾加入强学会,表示倾向维新,可以争取,以加强帝党的军事力量,防备不测;12日,光绪帝即下旨令袁世凯来京觐见;荣禄得知此消息,即将聂士成军移驻天津陈家沟,董福祥部移驻北京长辛店,并根据怀塔布、杨崇伊等的建议,准备在天津阅兵时废光绪帝……

   9月13日,光绪帝决定开懋勤殿,以便选拔维新人士担任新政顾问。14日,光绪帝就此请示慈禧太后,遭到严斥,光绪帝预感自己帝位难保。15日,光绪帝赐杨锐密诏,命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等速议良策。17日,光绪帝又发出明谕和密诏,由林旭带出,命康有为、梁启超等商量对策。18日,康有为、谭嗣同等商议,认为只有争取袁世凯,别无他法,决定谭嗣同连夜去京郊法华寺对其游说。谭嗣同见到袁世凯,要求他在天津阅兵时保护光绪帝,诛杀后党。袁世凯慷慨答应,并说:“诛荣禄如诛一狗耳!”但是,当谭嗣同一离开,袁世凯即赶往天津向荣禄告密;而荣禄亦即赶往北京到颐和园报告慈禧太后。19日下午,慈禧太后匆忙赶回皇宫。21日,慈禧太后发布诏书,宣布临朝训政。并下令拿办康有为及维新派,幽囚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

   这次变法,从6月11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刚好103天,史称“百日维新”。1898年为戊戌年,又称“戊戌维新”或“戊戌变法”。

   政变发生时,谭嗣同在寓所和梁启超正在苦筹办法。谭嗣同,湖南浏阳人,父亲谭继洵曾官至湖北巡抚。谭嗣同从小志向远大,师从大儒欧阳中鹄,又跟大刀王五(王正谊)学武艺。从1884年起,谭嗣同游历祖国各地,行程8万余里,目睹民族衰亡的危机, 这使得他坚定了为祖国献身的念头。1896年认识康、梁后,他即跟随其从事维新运动,并在运动中发挥重要的的作用。当政变发生、逮捕康有为的消息传来时,梁启超劝他逃跑,他执意不肯,反劝康、梁逃跑,自己留下来,并说:“如果没有人因变法而死,我们就无法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康、梁逃亡后,他与大刀王五密谋救光绪帝,不成功;许多人劝他出走,他一一拒绝,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曾任“军机四卿”的杨锐、林旭、刘光第,以及维新派人士康广仁(康有为弟)、杨深秀亦被捕。28日,清政府将谭嗣同等六人斩首于北京菜市口刑场,史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维新时颁布的新政,除了京师大学堂(1912年5月改为北京大学),随着政变的发生全部被废除。除此之外,帝党官员徐致靖、李端棻、文廷式、张百熙、张元济、陈宝箴、江标、黄遵宪等数十人被革职。至于光绪帝,慈禧太后则将他幽囚在中南海的瀛台,那里是一个孤岛,在其后的日子里,光绪帝每天由太监监视着坐船到对岸,然后上朝,但不能说一句话。退朝后,仍回到四面环水的瀛台,过着囚徒一样的生活。不过,维新派并没有忘记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到海外,1899年在加拿大成立保皇会,在美洲、南洋、日本也建立组织。康有为的女儿康同璧也担任保皇会女会长,号称“国家兴亡,男女同责”。康梁还在美国加州组织了一支“中国保皇军”,聘请美国人荷马李为“大将军”,统领部队。1899年冬,唐才常、林圭、沈荩等由日本回国,1900年在上海成立自立会,推容闳、严复为正副会长。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还在汉口组织自立军,起兵救光绪帝,但不久失败,唐才常等20余人被杀。

    面对这种形势,慈禧太后与荣禄、刚毅、徐桐等商议,想废掉光绪帝,立端郡王载漪的次子溥儁为大阿哥即皇储。端君王的正福晋就是慈禧太后的弟弟桂祥的三女儿。1900年初,15岁的溥儁受诏入宫,被封为大阿哥,预定庚子年元旦光绪帝举行让位礼,改元“保庆”。对外宣称,光绪帝病重。但是,这事,外国使节都不相信,各国都不承认大阿哥的身份。此外,国内的改良派和许多士绅都表示反对。 在上海兴办中国第一所女子学堂——经正女子学堂的富商经元善就联名沪上一千多士绅签名上书反对。慈禧太后十分气怒,下令通缉经元善,经元善逃往澳门,几年后病亡。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 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瓜分,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同时,劳苦大众则采用另一种反抗形式,那就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源自义和拳等民间秘密结社,同白莲教和八卦教有源流上的关系,最初流行于山东、河南等地,以设拳厂、练拳术等方式组织群众。参加者大多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其他群众。1896年,江苏、山东发生大刀会反抗德国教会的斗争;1897年,山东曹州德国传教士唆使教徒压迫人民,激起公愤,11月,巨野县农民杀死两 位德国传教士,德国趁机派军舰侵占胶州湾。山东大刀会和义和拳的反教会的斗争,都相继被山东巡抚毓贤和袁世凯镇压下去,首领朱红灯、本明和尚被杀。1899年,义和拳改称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逐步由山东扩展至华北、东北各省,京津一带声势尤为浩大。与此同时,乱兵和“拳匪”也趁机作恶,火烧教堂和领事馆,大肆杀害传教士和教徒,以及无辜的民众,也造成了京津地区极大的恐怖和混乱。    

   帝国主义列强原本就想着法子干涉和侵犯中国,义和团在京津所造成的恐怖和混乱则给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干涉借口,各国公使决定调兵到北京干涉。此时,慈禧太后也想利用义和团来对抗外国势力,因此,派清军配合义和团作战,以阻止 外国联军入侵津京。1900年6月10日,英国舰队司令西摩尔率各国侵略军2000余人,由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奋起抵抗,拆毁铁轨,埋伏在铁路沿线进行狙击。14日,义和团将侵略军包围在廊坊和杨村之间。18日,义和团在清军董福祥部的配合下,向廊坊猛烈进攻,侵略军死伤300人,西摩尔狼狈后撤,败回天津。

    5月,端亲王载漪出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载漪相信义和团是“义民”,不是“乱民”,谁知,在义和团弄出乱子的同时,清兵也弄出大乱子。

     6月11日,驻京日本大使馆书记员杉山彬到永定门车站迎接洋兵。在返回途中,两名日本人对一名抱着婴儿的中国贵妇非礼纠缠,意欲奸淫。其中一人将孩子夺走摔死于道旁。这时,杉山彬刚好经过永定门,与甘肃军安沣率领的马队相遇。安沣以为他们是一伙的,拦车与之伦理,遭杉山彬开枪射击中左臂。安沣以及队官朱邦科等怒而将杉山彬杀死。6月20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乘轿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途径东单牌楼时,开枪寻衅,被清军神虎营士兵击毙。杉山彬和克林德之死,给了列强侵略中国更多的借口,加紧向北京进攻。 

    在德、日等联军向北京进攻的同时,英国借机勾结我国东南各省督抚进行分裂中国的侵略活动。1900年6月,英国驻上海代理总领事华仑策动大卖办盛宣怀,联络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各国驻上海领事协议,在上海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省督抚“保护”。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总督袁世凯等也加入了“东南互保”。“东南互保”的目的是破坏义和团的反帝斗争,使东南各省在帝国主义侵略津京时袖手旁观。

   廊坊之战后,帝国主义增加兵力,由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军队组成联军,联合大举进犯天津大沽。此时,朝廷中产生了主战和主和两派,6月16日,慈禧太后主持御前会议,董福祥、荣禄、刚毅等主张围攻各国使馆;以许景澄为首,包括袁昶、徐用仪、立山、联元大臣则反对。会后,许景澄与袁昶联名上书《请速谋保护使馆,维持大局疏》,明确阐明进攻使馆的严重性。

    许景澄,生于1845年,浙江嘉兴人,同治年间进士。1880年开始外交生涯,曾任驻法、德、奥、荷四国公使。1890年,改任俄、德、奥、荷四国公使。1892年,作为中方谈判代表,据理驳斥沙俄侵占我国帕米尔地区的行径。后与沙俄议定中俄边界。1897年,许景澄出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兼工部左侍郎、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并兼任中东铁路公司 督办。1898年8月28日,许景澄参加中东铁路开工典礼。由于许景澄长期主办外交事务,认为“攻杀使臣,中外皆无成例”,万万不可。但是,许景澄的规劝惹怒了无知霸道的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以“勾结洋人,莠言乱政,语多离间”的罪名,下令将他处死。许景澄没有立即逃跑,而是冷静地到俄国银行,将存在那里的40万两白银取出,归还国库。留下遗言:“各国联军行将入都,事不堪问矣。日后合约之苛自不待言,君等将预筹之。”7月28日,许景澄与袁昶同时被杀与北京菜市口。其后,徐用仪、立山、联元也被处死。事后,五人合称“庚子被祸五大臣”。

   许景澄等五人被杀。慈禧太后的态度犹豫不决,但不久,大沽炮台失守。6月21日,慈禧太后不得不发布对外宣战的谕旨,寄望义和团能配合清军阻挡八国联军的进攻。曹福田、张德成指挥的义和团配合清军聂士成、马玉昆等部英勇抗击,多次打退联军的进攻。7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天津,聂士成中炮牺牲;直隶总督裕禄逃至杨村后自杀;从江苏领兵来援的巡阅长江水师大臣李秉衡败至通州 ,亦自杀。

   8月4日,八国联军由德国将领瓦德西任统帅,集结兵力2万人,自天津沿运河两岸进发,一路掠夺财物,残杀人民。8月13日,八国联军攻占通州,消息传到北京,光绪帝提出与各国议和,但慈禧太后害怕联军把他列为“祸首”惩处,坚决反对,决定 挟持光绪帝出京到西安暂避。在仓皇出逃之前,慈禧太后没有带上光绪帝喜爱的珍妃,而是残忍地将她推到一口井中弄死!慈禧太后要处死珍妃,最主要的原因,是珍妃支持光绪帝进行维新变法。之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换上平民的衣服,带着隆裕皇后和谨妃,以及端郡王载漪、大阿哥溥儁、吏部尚书刚毅、刑部尚书赵舒翘,还有2000官兵,从紫禁城后门出走,往西北方向逃命。当晚,到了昌平县,但进不了城,只能在野外忍饥挨饿地凄凉地过了一夜。第三日,慈禧太后一行到了怀来县,总算弄到一点吃的和穿的。9月7日,她们一行到了山西的崞县。10日,到了太原 暂住。10月1日,慈禧太后起行前往西安,一路到处搜刮勒索,闹得人心惶惶。10月26日,她总算到了目的地西安。

   在逃亡途中,慈禧太后不断颁发谕旨,为了推卸自己“宣战”的责任,他将主战派刚毅、徐桐处死(一说刚毅在逃亡途中病死,徐桐自缢死)。此外,她命令清军对自己曾经利用过的义和团“痛加铲除”。与此同时,她指令庆亲王奕劻 、肃亲王善耆及李鸿章为议和大臣,与八国联军议和,只要列强承认她的地位,不将她列为“祸首”,什么条件都可以接受。

   再补述一事。既然慈禧太后将“庚子之乱”的责任推到主战派的身上并将他们惩处,那么,原来被处死的主和派就应该得到平反。1901年2月13日,光绪帝为许景澄等五人平反,官复原职。许景澄的灵柩被护送南下,沿途出现万众瞻仰的动人情景。到江苏上海时,更是 出现万人空巷相迎得情景。1909年,许景澄被追谥“文肃”,同年,朝廷准浙人在杭州西湖建立纪念许景澄、袁昶、徐用仪的“浙江三忠祠”。原来的“庚子被祸五大臣”也成了“庚子五忠”。 

   回头再说八国联军的事。8月14日,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曾残酷镇压义和团的毓贤被指为排外仇教的“罪首”,革职充军新疆,后在兰州处斩。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以北京为基地,派兵四出扩大侵略,先后抢占山海关、保定、正定、井陉等地,危及山西;又北出长城,进犯宣化、张家口一带。在天津的侵略军还南下窜犯,直到山东边界。侵略军四处抢掠破坏,中国的文物珍宝又遭到了一次浩劫。

   这时,有一个人,据说在制止侵略军暴行方面起到一些作用。有一位傅彩云者,早年在苏州被卖为妓,后被状元洪钧纳为小妾。洪钧后担任驻俄、德、奥、荷四国公使,傅彩云与之同行。在欧洲,傅彩云见过一些上层人物,还学会 一点德语等。90年代洪钧回国后病死,傅彩云重操旧业,在上海、天津、北京为妓,改名曹梦兰,又改名赛金花。所结识者,均当时的达官显贵与名流。八国联军入北京后,赛金花凭着她会一点德语,结识了联军统帅瓦德西。她曾劝瓦德西尽量减少对老百姓的抢掠骚扰。后来,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死,克林德夫人提出很多苛刻条件,包括要慈禧太后尝命、光绪帝赔罪,弄得议和大臣李鸿章也没有办法。还是赛金花,通过瓦德西去劝说克林德夫人,说中方愿意建立一座大牌坊以纪念克林德公使,并派光绪帝之弟载沣到德国道歉,才平息事件。上述赛金花的“义举”,是她晚年向来采访的包括学者刘半农等人所口述,并不可尽信。

   端亲王载漪和大阿哥溥儁陪同慈禧太后逃亡,逃到大同时,载漪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回到北京后,载漪也在八国联军开列的祸首名单之上。1902年,清廷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到新疆。慈禧立储的事也不了了之。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全权代表奕劻、李鸿章与英、美、德、俄、日、奥、法、意、西、荷、比11国的代表在北京签订《辛丑议定书》,又称《辛丑各国和约》,简称《辛丑条约》。条约共12款,附件19件。主要内容:中国赔款银4亿5千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折合9亿多万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将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由各国驻兵管理,中国人不得居住;拆毁大沽炮台等军事设施;永远禁止中国人参加与“诸国仇敌”的各种组织;承认“纵信”义和团的错误,惩办得罪外国的官员等。这个条约从政治、经济、军事个方面都扩大和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并表明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辛丑条约》的签订,全国人民无比悲愤,但是,慈禧太后却松了一口气。10月6日,她带领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离开西安。沿途,她再度劳民伤财,弄得鸡犬不宁。11月6日,她在开封度过她67岁生日;1902年1月7日,她回到北京,结束了她1年零5个月的逃亡生活。回到北京10天后,她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各国驻华使节和夫人,完全不知丧权辱国的羞耻。而光绪帝依然回到瀛台,重过囚徒生活。由于珍妃已死,光绪帝万念俱灰,再也不接近任何女人,身体也因忧病而越来越差。

   至于那位李鸿章,在签订《辛丑条约》时,已79岁,签约后不久,11月7日,他便在北京病死。李鸿章临死前,推荐袁世凯继承他的职务。

   李鸿章是晚清名臣,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慈禧太后称赞他为“再造玄黄”之人。李鸿章死后,诏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号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清代汉族官员在京师建祀仅此一人。

   八国联军攻占天津之后,组成军事殖民机构——伪天津临时政府,称都统衙门。1902年8月15日,直隶总督袁世凯代表清政府收回天津。袁世凯在天津成立巡警总局,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个警察机构。

   沙俄在参加八国联军进攻津京的同时,又单独出兵侵占东三省。在《辛丑条约》签订后,俄国不肯撤兵。因利害关系,英、美、日出面干涉。1902年4月8日,俄国驻华公使雷萨尔与清外务大臣奕劻在北京签订撤兵条约即《交收东三省条约》。但是,到了1903年,俄国依然迟迟不撤兵,反向清政府提出更多无理要求。于是,中国人民掀起了一场“拒俄运动”,留日学生秦毓鎏等还组织“拒俄义勇队”,要求上前线抗击沙俄。但是,这次运动遭到清政府的镇压。

   俄国赖在东三省不走,严重侵犯了日本在华的利益,1904年2月,日本在与俄国谈判破裂后,决定以武力解决问题。于是,一场惨烈的日俄战争在中国的土地上爆发。2月8日夜,日本海军袭击俄国在旅顺口的舰队,揭开了战争的序幕。其后,双方在中国的东北和朝鲜进行了海陆军的激战。战争持续了1年半,日军参战兵力约110万;俄军为120万。日军伤亡、被俘约21万人,损失舰船91艘;俄军伤亡、被俘约27万人,损失舰船98艘。日军在战场上虽然节节胜利,但人力、物力消耗殆尽;俄军接连失利,国内酝酿着革命危机。最后,双方都不愿打下去,在美国的调停下,1905年8月,日俄在英国朴次茅斯谈判,签订《朴次茅斯和约》。

   这场战争,对中国丝毫没有好处,除了东三省遭到更大的破坏外,战后, 中国东北北部仍为俄国占领;而库页岛南部,则 割让给了日本。日本觊觎中国的库页岛已久,她们认为,岛上有日本的渔民定居,那岛就应该属于日本的,还给库页岛起了一个日本的名字,叫桦太岛。中国失去了库页岛,也使得整个东北地区失去了一个出海口。

    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已经控制了朝鲜。为彻底清除朝鲜宫廷中的反日力量,1895年10月8日,日本浪人闯进景福宫,惨杀闵妃,史称“乙未事变”。1904年的日俄战争,因俄国失败,朝鲜失去中俄的保护,彻底被日本控制。1909年,日相伊藤博文被朝鲜志士安重根刺杀。1910年8月22日,日本彻底吞并朝鲜。

    1904年,清朝举行了最后一次的殿试,沈钧儒、谭延闿、叶恭绰、汤化龙、蒲殿俊、张其锽、王揖唐、江孔殷、陈焕章、张琴、黄远庸等人成为中国最后一批进士。这些封建知识分子,也被其后的社会大潮推到了中国的政坛之中。

   大清帝国由于门户已被西方列强打开,西方世界已展现在统治者的眼前。一些著作也带来了许多西方世界的信息,如张德彝的《航海述奇》等。张德彝,1847年生于北京,汉军镶黄旗人。同治元年即1862年考进外语学校同文馆。后作为晚清外交家、翻译家和游记作家,从1866年至1906年,一生8次出国,在国外共度过27年。每次出国,皆写下详细日记,依次编辑成《航海述奇》《再述奇》《三述奇》《四述奇》直至《八述奇》,约200万字。这批书籍是“述奇”,但“奇”之中即含有许多“先进”“文明”等成分,对当时的中国知识界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朝鲜被日本吞并,在中国日益殖民化的时候,清政府也不得不寻求变革,并应付国内的立宪呼声,1905年7月,派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国的宪政,了解西方列强的情况。随员有施肇基、夏曾佑、熊希龄、伍光建等。9月24日,五大臣在北京车站出发 。  

   反清革命党人预先得此消息,派人进行刺杀。吴樾与陈独秀都想担当此重任。吴樾是安徽桐城人,生于1878年。为光复会成员,1903年参与创立军国民教育会,并创办《直隶白话报》。陈独秀是安徽怀宁人,生于1879年。1903年创立安徽爱国会,创办《国民日日报》。两人都是反清干将,为争得这次行刺的任务,竟然打起架, 扭成一团滚到地上。结果,还是吴樾获得机会。吴樾怀抱炸弹登上专车,途中,因车身震动,怀中炸弹爆炸,身亡事败。辛亥革命后,革命烈士吴樾遗骸葬于安庆平头山。陈独秀虽然没有争得此次刺杀的任务,其后,他参与和领导中国新文化运动,1921年,他参与组建中国共产党,并被选为第一任总书记,也是青史留名。

   在这次事件中,载泽、绍英受轻伤。徐世昌、绍英惊恐罢行,清政府改派山东布政使尚其亨、顺天府丞李盛铎 出行。受吴樾的炸弹影响,五大臣分两路:载泽、尚其亨、李盛铎前往日本、英国、法国和比利时。戴鸿慈、端方前往美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和俄国。考察团除了考察宪政,期间也对各国的工业、司法、教育等进行了考察和了解。

   1906年归国后,出洋考察大臣代表载泽上表奏请立宪并陈述立宪的三大益处:皇位永固,相位旦夕可迁,君位万世不改;外患渐轻,外人将变其侵略政策为和平邦交;内乱可弥。1906年9月1日,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宣布预备立宪期为9年。1908年又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议院法》和《议员选举法》等宪法性文件。 出洋考察使五大臣也大开眼界,如戴鸿慈就认识到,中国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归国后奏请立宪和中央官制改革,改刑部为法部,并首任尚书,由此结束了中国数千年司法与行政不分的状况,揭开了实行司法独立的制度架构。立宪运动是清政府继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后的第三次大型改革。 端方则对西方人发明的电影很感兴趣,万里迢迢带回来一台电影放映机和一些拷贝,准备让慈禧开开眼界。

   但是,清政府的立宪运动,同样遭到朝廷内外许多反对的声音,认为盲目照搬外国的做法和经验并不足取。此外,立宪改革也侵犯了许多原本贵族和大员的利益,政令难以下达,除了废除科举制度和创办新式学堂、准许满汉通婚、劝止妇女缠足、创立大清银行等有所成绩外,其他方面难以有所改革。

   在此同时,中国的有识之士也在为国运苦苦求索:中国,如何避免如朝鲜一样亡国的命运?谁能挽救苦难的中华民族?洪秀全式的农民起义行不通,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改良已行不通,清政府的立宪运动,也只是为了维持其残局,中华的复兴,需要另寻一条道路……这时,一位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出现了,他就是广东香山县人士孙文。至于孙文和他的战友们的革命历程,我们留到下一节再介绍。

   1908年11月14日,一身病痛的光绪帝在这天突然死去。清德宗载湉在位34年,而实际上 并没有几年是亲政的,享年38岁。

           接第七节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