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学之路 (《香山篇之二》兼庆祝《聚贤茶室》开张两周年)

                              陈贤庆

                                 (一)

    2000年7、8月间,我学着在电脑上打字,同时也打出了几篇回忆录,那就是《我的文学之路》《我的音乐之路》和《我的体育之路》。其中《我的文学之路》一篇较长,还分为“广州篇”“雷州篇”“荆州篇”及“香山篇”。我以为,写罢“香山篇”,我已完成了这一系列作品,不会再有什么内容可增添的了。但两年半之后的今天,回首这段短暂而又不太平凡的历程,觉得该补充的东西还是有不少的,如果就此结束,显然不够全面,也对不住自己。因而,我决定再写这么一篇“续香山篇”。

    还是要再一次感谢“电脑”,感谢“互联网”这些新生事物,是它们给予了我创作的方便,并让我打开了以前无法打开的外部的世界。写了这几篇“之路”系列以后,虽然新学期开始,工作繁忙,但“电脑写作”已如同吸毒,令我上瘾,不能自拔。我又想到了那段雷州“上山下乡”的岁月,虽然过去了三十二年,但仍未能写下一点回忆录,那似乎对不起那十年中所经历过的风风雨雨的,刚好那段时间,我和过去的知青场友又有两次聚会,大家畅谈过去生活中的或悲或喜的点点滴滴,感慨良多,也希望我趁老人痴呆症尚未来临时写点回忆的文字。有鉴于此,我便开始写《雷州岁月追忆》(勇士农场十二队知青生活追忆)一文;其后,又写出《徐闻风雨忆当年》(勇士农场十四队知青生活追忆)一文,都是洋洋数万字的长文。文章陆续写出及脱稿后,我便遇到一个难办的问题,即如何让朋友们及时看到?我虽配有打印机,但很难打印许多份再寄给他人吧。

   某日与懂电脑和互联网的同事何老师聊天,得知有“网页”这一事物。他说:“你可把你写的文章制作成网页,传到互联网上,千里之外的人都可以看到的。”我一听,即大感兴趣,问:“那如何制作?”他说:“要有制作网页的软件,要有上传软件,当然还要向网站申请一个空间。”其时,我对网络技术一窍不通,幸亏他热情帮助,替我弄好了。于是,我有了一个自己的“网页”,题名为《怀旧咖啡屋》,因为里面的文章主要是怀旧的;而我,顺理成章地自称“屋主”。

   果然,有了这个“网页”,百里、千里之外的人也可以利用电脑打开网页,看到了里面的内容,我初次尝到了网络的好处。然而,在兴奋之余,我也遇到了不少尴尬。如不时收到一些同学及朋友的电话,告知网页很难打开或根本打不开。对此,我唯有再解释该如何如何操作,除此之外,我也毫无办法。

   某日,我到了一间叫“巨人”的电脑商店,该店卢经理是我过去的学生。我请教他网页为什么有时打不开。他笑着说:“免费的午餐会好吃吗?”我问:“何解?”他说:“你那个免费的网页,隶属于某大网站,只有很有限的一点空间,随便玩玩可以,要弄得好一些就不可能了。”我又问:“那怎么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他说:“注册一个独立的顶级的国际域名吧。”我问:“怎么注册?”他说:“我这里就可以代理。”我进一步问:“收费如何?”他说:“一年680元。”至此,我才明白了一些事情,似乎找到了一条光明之路。

   那年10月底,大哥70岁生日,我和二哥等相聚于他在广州淘金路的家,为他贺寿。席间,兄弟们忽有感慨道:“我们四兄妹分居四处,聚少离多,有什么好办法能保持联络,维系亲情?”“我们都垂垂老矣,也到了该写点回忆录的时候了。”“我们的作品,也该有个更方便的地方发表吧。”我提到我那个免费网页,以及从卢经理处了解到的信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觉得要么不搞,要搞就搞得象样一点,干脆就利用先进的互联网,建立一个家庭甚至家族网站。此提议即获通过。二哥又提议:“咖啡虽好喝,但不一定符合众人口味;而‘怀旧’则把内容局限了,不妥,宜改名;我们兄妹名字中都有个‘贤’字,何不名之曰‘聚贤茶室’?”此提议亦获得通过。大哥补充:“此‘贤’非仅仅我们‘四贤’,还要广招天下贤士,大家一起品茶议论,岂不快哉?”当下,大家又同意,并任命我为“茶室经理”,主持大局。回中山后,我即在卢经理处,通过北京《东方网景》网站,注册了一个国际域名,《聚贤茶室》网站于2001年元旦正式开张。

                                 (二)

   有道是“有钱能使鬼推磨”,有了这个注册的网站,网路果然畅通无阻,尤其开通宽频上网之后,更是爽快。以前,我写了一点东西,寄给报刊,往往石沉大海;写了一部书稿,送到出版社,往往放上几个月,也不置可否;我缺乏耐性而又最恨观人脸色,投了一两回稿子,也就作罢。而现在,我忽然觉得拥有了自己的一份“报纸”,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出版社”,我不用看别人的脸色,也不必耐心地等待,我写好了一段文字,即可上传;写好了一篇文章,即可问世。我还可以随时修改,随时调整,随时润饰,多么方便,多么潇洒!有了电脑这个好帮手,有了互联网这个神奇的事物,我更远离那报刊和出版社,我为自己而写,而我写的东西即时可以让远方的朋友看到。这样,又大大地刺激了我的写作欲望。于是,我以前的旧稿得以重见天日;而一篇篇新作则相继问世。

  《聚贤茶室》既然是一个家庭网站,应该要有一篇“序言”之类,于是,我先写了一篇《平凡人家的不平凡事》,简略勾勒我们家庭的概况、我们兄妹的特点、以及网站发展的方向。

   我将我们父母以及四兄妹四个家庭的照片放到网上,题名为《岁月留影》。这些照片,有过去照的,也有近期照的,看到这些照片,我们可以追忆自己以及家庭成员所走过的人生之路,回忆起旧日的生活点滴。尤其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已在天国的父母的笑容,感受到他们两老正在默默地为儿孙们祝福。

   我先后将旧作《中华历朝变迁简史》《民国军政人物寻踪》《文革死亡档案》等部分内容搬上了网站;不知是否因网络的传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不久前曾看到一部叫《国民党被俘战犯大结局》的书(丹青、化夷著,珠海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书后所列举的参考资料,就包括《民国军政人物寻踪》一书。此外,在我的同事罗小姐的帮助下,我将《中国近代军阀派系谈》一书稿数十万字也搬上了网站,而这一书稿也正在发挥着它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一点后面再谈。

   我陆陆续续把以前写下的一些新诗敲进网站,总题为《贤庆新体诗歌选》;尤其是把从1968年开始写起的旧体诗词集《水沫集》近两千首诗词整理成18卷,全部放到网上,总题为《贤庆旧体诗词选》,而这一工作,没有电脑和网络,肯定是难以做到的。

   我们的父亲于1975年11月去世,当时他留下了一部诗稿,多年来未能很好处理,并让它发挥更大作用。我把父亲的遗诗全部敲进网页,题为《显唐诗词及评注》,我写了“前言”及“后记”,并给每一首诗或词都作了注解和评论。

   父亲于文革期间曾遭受批判和迫害,写了数十页的“检讨材料”,而这些材料,为我们提供了家庭及他个人的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父亲逝世后,我们也未能很好地处理这些材料,这次,我也把它敲进网页,并顺着这一历史脉络,以父亲和母亲为线索,从1905年父亲的出生到1997年母亲的逝世,把我们家庭将近一百年的历史事件写了出来,题名为《我们的父亲母亲》;而这些家庭琐事,全都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起落沉浮、折射出国家的沧桑变幻。这篇文章与其他回忆性文章放到一起,总题名为《往事追忆》。

   我在1974、1977及1979年间,曾三度作江南之游,但一直未能将游历的经过写出,这次,我根据过去写下的一些诗歌,加上努力回忆,写出了一篇《三度江南行》的长文,有大方之家看过,认为诗文并茂,写得很不错。尤其可贵的是,三度江南之行,正是打倒四人帮前后,通过此文,也可以窥见当时的政治风云变幻。1982年7、8月间,我曾到西安电影制片厂修改剧本,住了一个月,到过一些地方,也一直未能写一篇游记,这次,也趁热打铁,写了一篇《西安行》记述其事。1985年4月,我曾一人带着全班61位学生在荆州、宜昌等地旅游了4天,是一次十分难忘的经历,我也把那次经历写出,题为《荆宜大地春游记》。1994年7月,我曾到过香港作五日之游,只有诗而无文,这次,我也写了一篇《五日香港游》的长文记述行踪。此外,我把1985年调回中山工作后到过的一些小地方也补写了十多篇游记,题为《旅游小记》。这些文章与其他同类文章放在一起,总题名为《旅游漫记》。

   我以前曾写过杂文,针砭时弊,如今有了自己的网站,更可放开一写,于是,我开设了一个《谈古论今》的栏目,先后写了十多篇的杂文。此外,我又开设了一个《杂感随笔》的栏目,分“政治经济类”“社会风尚类”“文学艺术类”“体育休闲类”“文化教育类”“医疗保健类”“交通环境类”“人生心境类”等八大类,有感而发,或长或短,积少成多,渐渐可观。

   我年轻时学着写过一些小说,但没有坚持更没有深入探讨,后来也就没有再写。有朋友说:“你写过文学之路、音乐之路、体育之路等,为何没有恋爱之路?”这曾使我为难,说:“恋爱是两个人的事,写出来肯定会涉及到她人的私隐,这不好吧。”她教我说:“你可以用记实小说的形式,隐去真名不就行了吗?”这倒是一个好主意。于是,我开始写一部叫《仙乐风飘处处闻》的长篇记实小说,由此,又产生了一个栏目叫《凡人故事》。

   2001至2002年,韩日世界杯赛进行了小组赛和决赛,身为足球迷的我,很难置身事外的,我决定以我的热情和对足球的认识,将中国队在十强赛中的过关斩将过程,尤其我和同事们观看每一场比赛的经过写下,以支持中国队打进决赛。于是,便有了《中国队十强赛能出线吗》的长文问世。中国队出线后,我以更大的热情,写作另一篇题为《中国队韩日世界杯征战记》的长文,伴随其完成整个赛程。

  这两年来,足球彩票规范化合法化,购买足彩成了热潮。在2001至2002赛季,我每期必买;觉得光买还不过瘾,干脆把每一期买彩的情形写下来,虽似流水帐,但也顾及文采,尤其我把数十人合伙购买中了几注二等奖、每注198元、大家哭笑不得的那期写得生动诙谐,不失为一篇佳作。有关足球的内容,我给它们一个名字叫《足球天地》。

 我的本职工作是中学教师,如果办了一个网站,而不见有与自己本职工作相关的内容,那么,扣上一个“不务正业”的帽子,实不为过。我虽从教二十余年,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不能说没有,但是,终因水平有限,加上对当前中国的教育方式还心存困惑,所以,有关教学论文写得不多,倒有一些“胡言乱语”。不过,我想,自己是个教育工作者,既办了一个网站,教育方面说什么也得弄点内容吧,于是,便拼凑了若干篇,总题名为《教海拾贝》。这标题虽有拾人牙慧之嫌,但其后也听到一些附和赞美之声,结识了一些异地同行,则是始料不及的事。

   如果问这两年来我有无得意之作,我会举那部《悼亡诗里说风云》。在文革期间,中国有不少著名的革命家、文学家、艺术家、体育家、民主党派人士等,被迫害致死,文革之后,又都纷纷平反昭雪。对于那些被迫害致死的人,还有那些迫害别人的人,我都为他们写过诗,人物有数十之多,现在回过头看那些诗,那些人,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于是,我就以那些诗为引子,引出当事人,叙其事迹,评其品行,一发而不可收,计有十余万字吧。当然,这又得感谢互联网,在网上查找、复制、粘帖有关资料,都十分方便,否则,简直无法完成。

   还有一些其他的作品,如简评式的《文人掌故及评鉴》,清谈式的《新二人传》等,在此难以一一细数了。

   写到这里,我还得郑重声明:我不是一位无业人员,也不是专职作家,上述那些作品,都是我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去完成的,还是某伟人说得好:时间就象海棉,是可以挤出来的。如果你也在每天晚上十点到十二点半这段时间,不是用于追电视剧,不是用于睡觉,不是用于打麻将,不是用于泡酒巴,不是用于聊天搞网恋,而是用于写作的话,你一样可以硕果累累的。有人开玩笑地说:“你不适宜当个中学教师,因为无法专心写作。”这话不无道理,但是,我又不具备可以卖文为生的能力,奈何?

                                (三)

   在“聚贤茶室”中,无疑是我的作品最多,但茶室应是我们兄妹共同经营的,这样才能显得内容丰富多彩。

   贤杰将他的旧作《新疆万里行》《苏州寻校友》、过去的诗词等敲了进去。这两年来,他又写下了《港岛记游》《退休生活散记》《怀念母亲》《新春贺词》等很有思想性艺术性的文章。贤俊出版了一册《陈贤俊书法作品集》,他把书中所有书法作品以及简介文章放了上网,此外,他把一些诗歌作品也放了上去。贤芳将自己回忆海南及黑龙江农场生活的回忆录,以及一些老照片放了上去。

   有了四兄妹的努力,我们的《聚贤茶室》里的茶种和果品渐多。然而,光靠我们四人之力,也还是不够的。我们在“开张宣言”中就发出邀请,欢迎我们的朋友进入此茶室,只要怀着一颗真诚的心。两年来,大家可以在茶室中看到贤俊的书法界同仁,贤杰的学生,贤庆的朋友、同学、场友、学生,贤芳的同学、场友等人的身影。如文史专家吴宝祥先生、岭南诗人李炳芬先生、美籍华人学者黎康乔先生、女学者金一虹、潘露米女士、民国战争史研究学者胡博先生、文艺工作者丁盛先生、地质工作者王卫民先生、年轻的足球“评论家”梁俊杰先生等。有了他们的加盟,《聚贤茶室》的茶种以及果品更加丰富,从体裁上来看,则有诗词、散文、杂文、随笔、游记、小说、评论、通讯、以及几部专著,当然还有一批照片等。有朋友评价说:“此网站形式花样单调了些,但可贵之处是文章内容丰富而实在,都有可读性。”

   互联网的神奇,还在于它真的把世界“互联”起来。在《聚贤茶室》开张不久,卢经理即提议我,申请把我们的网站与大网站的搜索引擎连接,他帮我与搜狐、新浪、google等连接上了。开始时,我还不知道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后来,当我想通过google网站查找一些什么资料时,竟发现查到了《聚贤茶室》来。继而,我发现“茶室”中的许多资料,都可以提供给别人查找,尤其是《中国近代军阀派系谈》《悼亡诗里说风云》中的内容。我心想,如此一来,许多网友都会认识《聚贤茶室》吧。有鉴于此,我们更加要把茶室办得象样一些,使她文化的特色更加显著。

   1991年12月,我们出版了《民国军政人物寻踪》一书,多年来,我们也没有收到什么回应的,大概读者也无法得知编著者是何许人也。自从书稿(部分)上了互联网后,我们便收到来自辽宁、河南、上海等地的人发来的邮件,索要此书。河南省安阳一家人,还要我们帮忙寻找在抗战期间失去踪影的、时任国民党军上校参谋长的父亲。某日,我还接到中央电视台某节目组的人员打来电话,需要该书帮助制造节目,看来,文史方面的书籍,并非无人问津。

   上海有一群酷爱“民国军事战争史”的朋友,从互联网上看到了我的那部《民国军阀派系谈》书稿,大感兴趣,认为颇有水平颇有特色,正是他们欠缺的资料,发来邮件询问能否连接。原来他们正在筹备搞一个《民国战争史》的网站,正缺“军阀”方面的内容。我原来以为,喜欢这类题材的,必是如我一样,应是上了年纪的人,不料与之联系,对方胡先生竟是一位仅二十三岁的年轻人(当然还有些上了年纪的),使我大吃一惊!不过,吃惊之余,我感到很欣慰,原来并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喜欢流行歌、摇滚乐,以及不知所谓的电视剧的,还有人甘于寂寞,研究历史,研究学术,幸甚!幸甚!这样,我又多了一群同好,对我的研究和写作肯定也是一个促进。天津南开大学的博士生刘峰搏等,也发来邮件,表示欣赏该书稿,要认真研读,这又使我有受宠若惊之感,连“博士”也认可,可能该书稿真的有些用吧。

   今年初,我意外地收到来自美国纽约市的一个电子邮件。刚看到邮件时,我吃了一惊,心想:“美国的邮件也能收到?”继而自己笑了起来,现在是什么时代了,是电子信息时代,从美国发个邮件到中国,恐怕就是几秒钟或数十秒钟,有什么值得惊奇的?!原来,我数十年前的学长黎康乔先生,在美国看到了我们的网站,浏览了里面的文章,很有感慨,即发邮件来联系。于是,常给美国广东中学同学会会刊写稿的黎先生,也答应给《聚贤茶室》寄些稿件,而我在网站上给他开设了一专栏:《康乔先生谈美国》。于是,我们从康乔先生那里,看到了他在美国充当陪审员的经过;看到了他在9.11时的经历;看到了张艺谋的电影《一个也不能少》在美国放映的情景……

    目前,《聚贤茶室》还谈不上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每天有数十至百余点击率,总能感受到有他人在浏览,也就觉得安慰了。

                                (四)

   2002年4、5月间,我无意中认识了一位老诗人李炳芬先生。他对我的文学事业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是需要专门写写的。至于我和他认识的经过,我在一篇序言中已经写到,这篇序言是用文言文写的,但那是很浅易的文言文,读者们不会有阅读上的障碍的,不妨粘帖于此:

   李炳芬,广东中山小榄镇人也,退休医师。出身书香及医学世家,为省诗词学会会员、岭南及岳麓诗社理事、中山市作协会员、中山诗社顾问等。余因教学关系,得学生家长来访,言谈间,知其父李老为诗文家,有多种诗文集行世,余欲得见。彼亦知余喜爱涂鸦数笔,应允归家后请其父赠书予余。

   壬午年春,余得李老赠《李炳芬诗词选》一册,读其诗词,内容涉及写景状物抒怀议论,字字珠玑,朗朗上口,有王右丞之清新、刘梦德之洒脱、杨诚斋之自然,令人爱不释手;所拟楹联亦秀丽工整,别具风格,始知身边即有高人在也。欣喜之余,作五律一首,以致谢焉,诗云:“小榄人才出,珠玑入眼中。杏林称圣手,艺界赏诗翁。浅唱漓江雨,高歌赤壁风。乐天人不老,最喜夕阳红。”两周后,又得李老惠赠《李炳芬文选》一册,其题辞云:“读惠诗赏‘浅唱漓江雨,高歌赤壁风’,顾时下教席实少见,如清闲日盼作座上宾,互研共学,以弘扬中华诗词,有望焉。”展读其文选,又觉惊讶,篇章全用文言写作,骈散结合,有《滕王阁序》之势,含《项脊轩志》之情,熔中华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于一炉,可用“雅文”称之,亦令余眼界大开。余即再作五律一首寄赠。诗云:“奇文方展读,一字一陶然。势近滕王阁,情同项脊轩。眼中山水美,笔底赋章妍。时下风骚淡,先生补缺天。”其后,李老来电话,邀余赴小榄其所居乐天楼会晤,并索余诗词。

     五月二日下午,余赴小榄访乐天楼,得一睹先生之风采。李老时年七七,惜右腿已残,装上义肢,不良于行,然头脑清醒,精神矍烁,热情好客,视余为上宾,回忆旧事,纵论诗文,心得体会,和盘托出。对余之习作,虽有赞誉,然于多处指点瑕疵,顿觉化腐朽为神奇,令余口服心服。离别之时,李老写有赠言送余:“凡诗文博而后专。学乃博,勤乃专。多习名篇,多访名贤,舍己短,纳人长,立志、恒心事成。养浩气,树傲骨,虚可容物,谦能容人。文坛之广,天地之大,爱其家,护其邦,他日定留名篇。办好事,无愧一生。先生其勉之。 五月十二日下午,余再到菊城访李老学问,别时,李老赠余《菩萨蛮》一阕,词云:“敲诗忘寝愁离别,石塘难歇流云月。花影拂帘开,清风入户来。     高山流水调,心事何时了?今听伯牙琴,曲音舒我心。归家后,余细玩此词,感觉李老过誉于余,亦作五律一首回赠。诗云:“ 周日何方去?菊城听雅音。敲诗研句读,论艺展胸襟。未觉浮云淡,忽惊夕影沉。车中犹入梦,仍醉伯牙琴。”五月十九日下午,余再赴菊城,向李老讨教诗文。余已视其为师,彼亦爱吾如生,祈望余发扬国学之精华,承继风骚之神韵。余自知才疏学浅,难当此任,然亦愿得诗文略有长进,修养渐可提高。

    与吾师之交往中,余观其诗词文稿随处散见,似不甚爱惜。余提议,如输入电脑之中,既可保存,亦能远播,李老之诗词,报章有之,书卷有之,碑石有之,唯互联网尚未得见,今补其缺,亦属赏心乐事也。吾师然之。由是,余之《聚贤茶室》真正添得一贤,余之网站更加生光也。李老诗词甚多,宜分类编排,类别为寄友怀人、写景游赏、感时抒怀等,诗词、楹联及雅文上网之日,是同仁共享之时,亦可见其道德文章广泛传世,不亦乐乎!敬书为序。壬午年四月十一日。 

   以上就是那篇序言,已经把我与李老的交往过程写得很清楚了。我写作诗词已经有数十年,但老实说并没有深入的钻研提高,只满足于记事抒情,也曾拿到报上发表过,但被某编辑改了几个字,变得完全不合平仄格律,气得我即写信去投诉,但没有回音,从此再不敢送到报社,诗词写罢,即束之高阁,后来因有了《聚贤茶室》,可随意挂上去,更没有想到拿去发表了。我来中山工作生活了十余年,只与教育界的人有些交往,与中山的文人没有任何的接触,与李老的交往,应是一个突破吧。

   李老看了我的诗词后,认为很有功底,很有诗味,与他的思路和风格很相似,对我相见恨晚。但他认为,我的诗词在语句方面还欠缺锤炼,精品不多。于是,他对我的诗词提出了修改润饰的意见,而我看罢,觉得许多意见都是提得中肯的,可取的,于是立即修改。而在此之前,我还没有遇到一位能修改我的诗词的人。

   李老得知我的诗词长期束之高阁,认为是可惜的,也是不应该的,既然写了出来,而且也写得不错,为什么不拿去发表?他告诉我有些什么报纸是专门刊登旧体诗词的,有些什么出版社是专门出版旧体诗词卷集的。在李老的鼓励和帮助下,我也开始向广州的《诗词》报、《岭南诗歌》报等投稿,幸运地,一击即中,两报先后刊登了我多首诗词。获得稿费若干是其次,有些成功感是主要的。之后,我家的信箱里经常被投入北京的一些大型出版社寄来的征稿信,为某些“巨著”投稿。如《二十世界华人文学作品选(诗词卷)》《世界诗词艺术家辞海》《类编中国当代诗词》《中国当代抒情诗词大典》《中华当代词海》《盛世中华体育诗词联大典》等。我轻易地从电脑中调出打印,按规定的数量寄去,每次都能全数或大部分选用,现在已有百余首之多了吧。此外,我一不留神,居然还获得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等授予的“二十世纪华人优秀诗词艺术家”、中国文化艺术促进会等授予的“辉煌21世纪中华优秀诗词艺术家”的荣誉称号,把两个世纪的光都沾了。此外,还获得“中华诗词联艺术终身成就奖”,未盖棺先已定论,还成为《中华诗词联年鉴》特邀作家等。不久,我加入了中山市的中山诗社,真正成为一位诗人了吧。

   至于李老的诗词联,我选其精品放到了《聚贤茶室》,并写了以上的一篇序言。不久,此序言被《香山》报发现并于11月25日在该报刊载。本来,我认为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不料,《中山日报》社的领导认为是一件新鲜事,老诗人与网络结合,应是一个看点。2002年12月1日星期天,《中山日报》的徐记者在小榄镇对李老和我进行了采访。在采访过程中,徐记者忽然发现我办网站的经历更应是报道的重点,一周后即12月8日星期天,该报的头版便刊出了《从家族网站到文学网站》一文。该文除了介绍李老致力弘扬中华古典文化,以及与我交往的“雅事”外,着重报道了我的文学创作之路,尤其办网站的经过,称此举为“弘扬文化”,是一条“文学创新”之路。我想,当今,自办网站的人多如牛毛,自办文学网站的肯定不少,说到办此网站是一条“文学创新”之路,实在不敢当。对于上报一事,我是“心如止水”,并没有“漫卷诗书喜欲狂”之态,值得欣慰的,倒是此“茶室”,连见多识广的报人也对它产生兴趣,故真有点成就感。

                                      (五)

     本来,我与李老交往,是想在诗词写作方面有所提高,并无更多的奢望。然而,李老并不希望仅此而已,在某次交往中,他严肃地说:“你应该为中山的文化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我问:“如何做到?”他说:“你应该加入作家协会,我作推荐人。”我吃了一惊。问:“我够资格吗?”他说:“你完全够资格,中山市象你写过这么多作品的没有几个,你写个申请书吧。”

     由于我的本职工作是教书,文学只是我的业余爱好,关于此事,我连想也没有想过。我向来认为,作家应是个很神圣的称号;称得上作家的人,应是发表过许多作品的,而我显然未够格吧。开始,我并没有同意,而李老则催了几回。拖了几周后,我觉得不应逆了老人的好意,此外,我也觉得,如果能加入协会,应会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应对自己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应能为中山的文化事业作出一定的贡献。于是,我草拟了一份入会申请书,李老在“推荐人”一栏签了名,我便郑重地寄出。

     申请书在去年10月份送出以后,我也就没有再理会,实际上我也不抱多大的希望,尽管我并不知道中山市作协的会员都有怎样的水平。今年2月份的某一天,我忽然收到了市作协的来信,说新一届的理事会已经过研究审批,同意我加入市作家协会,并要我填写一份表格。我很快将表格填写后寄回去。3月中旬某天下午,学校的收发员给我送来一封信。我一看信封,即知道是市作协的来信;当时,我内心还有一点激动,拆信的手稍有颤抖。把信拆开后,看到内有一个会员证;翻开证件,看到发证日期是3月1日。另外,还有一本作协会员的通讯录,数一数,会员不过65人。

   至此,我正式成为中山市作家协会的会员。本来,这应是一件很光荣很自豪的事,但是,我又一时光荣不起来,自豪不起来。你想想,一个已五十多岁的人,去告诉别人终于当上了作家,这不是给别人提供笑料吗?一想到韩寒、郁秀们,你就自豪不起来。还有,在当今,专家、学者、硕士、博士都已贬值,作家也很难幸免。当你告诉别人当了作家,那种震动绝对比不上你中了足彩的安慰奖。有的人可能会用百佳超市的会员证和你的会员证比较,看哪个更管用。当然,有的人还会问:“买一个证要花多少钱?两百块够不够?”所以,当我拿到这个证之后,我曾望望四周的同事,心想,有没有必要告诉大家?但最后,我还是悄悄地把证件放到提包里,不作任何声张。

   晚上,我躺在床上,回味着自己的文学之旅,抚摸着那本绿皮的证件,再翻开那本通讯录。我忽然又觉得,我何必妄自菲薄,把值得自豪的会员证弄成了如同刑满释放证明书一般?我一把年纪才当上作家,固然不算光荣,但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世上多少比我老的人,多少写过文章诗歌的人,有的甚至写了一辈子的人,他们都没有这个头衔,我不是也算很光荣吗?通讯录上那65个人名,也给了我某些有益的启示。是的,中山市生活着一百多万人,而仅仅是这六十五人可以称“作家”的,难道不值得自豪吗?再看看那六十五人,并不见党政军主要官员,也不见商界名流及大亨,都是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可见,这会员资格非权力也非金钱可以弄到手的。你不会打高尔夫球,只要有钱,即可以拿到高尔夫球会的会籍;你只有高中生的学力,只要有权,也敢于戴上硕士的帽子,但是,很少看到有权有钱的人钻进作家协会,除了“作家”的贬值外,恐怕也是不敢钻入,怕当南郭先生吧。如此想来,我又觉得坦然,觉得惬意,不觉吟出了一首《踏沙行》的词来:

   笔走龙蛇,吟风弄月,遥遥卅四年头数。雷州荆楚复香山,诗书伴我春秋度。    户挂宵冰,窗萦早雾,文山学海休停步。轻风此日告消息,为余吹送声名去。

   当了“作家”,心态会有些什么不同?一天,有一位女学生突然问我:“你觉得虹影的作品怎么样?”这一问着实把我吓了一跳。我脑中立即飞快地转动:“虹影是何许人?”我隐约地知道她是当代的一位女作家,但很遗憾我没有看过她的作品,我只好惭愧地如实告之。要是在过去,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虹影是谁?我为什么要知道她?”但是现在,你已经是一位“作家”了,你对文艺界的人和事可以漠不关心或知之甚少吗?通过这事,我觉得有了“作家”这个“紧箍咒”,就必须要对得起它,不要徒有虚名。

  以前,每当我打开自己的网页,浏览着自己在有限的业余时间内写出的不少的作品,总觉得自己还算了不起,没有质量也有数量呀,但是,我现在的心态发生了一些变化,觉得自己是一位作家,而一位作家只写了这么一点东西,尤其是高品位高质量的作品极少,又是完全不值得沾沾自喜的,这无形中是给自己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当然,我希望这压力能变成动力,催我奋进,再上台阶。

   文章写到这里,应是“大团圆”结局,没有什么可写了吧。的确,到这个地方结束,应是最合理的,至于以后,我还会不会再写续篇,那就要看我今后是否有所作为了。我想,我没有任何理由在此停步,“作家”的头衔只会催我更加奋进,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同时,《聚贤茶室》也要与时俱进,更上一层楼,要把它办成一个知名度更高的网站,这是我的心愿,也是我努力的目标。

                                  2003年3月

shuma31.jpg (122847 字节) shuma32.jpg (125471 字节) shuma33.jpg (125724 字节) shuma34.jpg (125516 字节) shuma35.jpg (126187 字节) shuma36.jpg (121961 字节)
shuma39.jpg (127309 字节) shuma43.jpg (121279 字节) shuma37.jpg (121892 字节) shuma38.jpg (112939 字节) shuma42.jpg (123042 字节) shuma41.jpg (120771 字节)

     广州篇  雷州篇  荆州篇  香山篇        返回目录